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QE3推出前电视媒体集体失语为经济新闻采写敲响警钟 美国在2012年9月下旬推出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疑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领域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其对各国经济决策甚至全球经济的复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事件,国内主流电视媒体在QE3推出后,均给予了足够篇幅的报道.表面上看,电视媒体对这一重大事件报道似乎没有遗漏什么,然而回看QE3推出前各电视媒体的反应,只能用"集体失语"来形容.尽管也有少部分媒体播发了一两条相关消息,但都是蜻蜓点水,并未在观众中引起多少关注,更不用说如何让这些消息和报道做到贴近观众,让他们从切身利益的角度关注这一事件.  相似文献   

2.
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这种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的电视报道方式,因其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现场感和面对面传播的优势而备受欢迎.而镜前表现如何也成为美国衡量电视记者的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3.
武书明 《新闻窗》2007,(4):29-30
打开电视看新闻,吸引观众的一定是那种新闻现场感强的重要报道。无论是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我国的“神州5号”的发射与回收,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身临其境地与他们一同悲伤,一起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而欢呼。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说,这就是电视新闻现场的魅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有强大的新闻敏感性,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需要通过有技巧地报道新闻,通过有感染力和有说服力的事实,结合镜头感染观众,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这不仅是体现新闻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现记者综合素质的途径。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需要从平时的积累中不断掌握知识,博学好问,提高对新闻的判断能力,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美国出现了一个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热潮”,收看电视新闻的成年人,1980年达5,630多万人。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调查表明:电视的影响力在美国已高踞第四位,仅次于白宫、大企业、参议院。美国电视新闻之所以能这样吸引观众,是与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开办“新闻杂志型”节目密切相关的。 1939年美国正式开办电视以来,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6.
骆正林 《新闻传播》2006,(2):52-54,56
新闻是由事件构成的,电视新闻当然要给观众报道“事件”。世界每天都有大量新闻发生,但是电视在选择“事件”时,却为“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而苦恼。在社会空间内,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频道密度却在不断上升。这样的背景下,电视人被逼着从“文化人”向“儒商”转变,他们必须精通“事件营销”的技巧,才能让自己的新闻做得有人看。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3月24日起,中央七套的《农业新闻》从电视上消失了。这是央视于2002年9月开始推行的“栏目警示及末位淘汰”机制后首次公布的评比结果。《农业新闻》因被列在了排名的后10位而遭淘汰。众多参与讨论的观众心中似乎都形成了这样的定势:农业节目不好看,没人看。那么,何以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出镜报道具有及时迅速、现场感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拉近新闻事实与观众的距离。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出镜报道对于有效传递信息,突出和深化报道主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央视和四川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从抗灾一线发回的报道绝大部分都采用了记者现场出镜报道方式。他们引导着观众寻访灾区,看到了灾后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受众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的宣传效果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9.
2005年2月1日,厦门卫视开播,推出了底行滚动字幕新闻,这是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第一次将电视字幕新闻作为确定的栏目固定播出。底行滚动字幕新闻是将国内外的最新新闻资讯或突发事件,用走马字幕的形式滚动播出,让观众及时地了解瞬息万变的时事动态。电视字幕新闻从广义上来说,是用电脑控制字幕发生器,在电视屏幕上打出字幕,用简洁的文字向观众传播最新消息,它是电视新闻最简便的报道方式。从狭义上看,字幕新闻虽然独立于电视画面,又依附于电视屏幕,是对刚刚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文字报道的样式。它多以滚动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可称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观众对于电视新闻的热情现在已经极大地降低了,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厌恶了新闻的严肃性。因为长久以来,新闻的真实似乎就已经与客观、严肃等名词划上了等号。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大多数电视观众在使用遥控器时,会尽量避免他们的视线定格在那些看起来很严肃的事情上。对他们来说,轻松的、趣味性的新闻似乎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电视的形象化传播特征,使记者工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电视记者与观众直接见面,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显著特点。通讯社、电台、报纸的记者形象是隐蔽的,他们采访的新闻是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和图片传达给观众的。而在电视新闻中,记者从幕后走到了观众的面前,他们以新闻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面对面地叙述、介绍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引导和带领观众通过目击新闻发生的现场及其变化来传达信息。电视记者进入画面,直接面对观众报告新闻,这种形式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首先,可以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记  相似文献   

12.
张鸥 《传媒观察》2005,(2):43-44
1963年11月22日下午,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遇刺。不到10分钟,CBS电视网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抢发了这一消息,电视上一位头发些许凌乱的记者以微微颤抖的声音告诉美国观众,总统倒在了血泊之中,这位时年31岁的记者一口气进行了17分钟的现场报道,虽然不免神色慌张,他却把达拉斯恐怖而混乱的现场交代得有条不紊。其实,最早向世界报道这一重磅消息的并不是CBS,而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两家通讯社之一的合众国际社。但绝大多数美国观众被这一现场报道深深震撼了,那位叫做丹·拉瑟的记者后来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记者型主持人。电视记…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的一种报道形式.通过记者身临其境的"镜前"新闻叙述以及对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现场采访,以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优势,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亲切感、参与感.这种现场报道方式深受观众的广泛欢迎,也一直被电视新闻界所推崇.  相似文献   

14.
以消息为主体构成的新闻栏目是电视机构显示要闻总汇的主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在新闻类节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消息类电视新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宣传党的政策比较稳定;权威性进一步加强;消息结构开始改变,报道面明显扩大;时效性提高,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消息增加;报道形式有所创新,可视性提高;新闻直播数量加大,观众亲临感增强等。我国电视新闻界已经把“深化新闻改革,提高新闻质量”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第一,传播消息是电视的重要职责;第二,办好消息类新闻栏目是提高权威性的关键;第…  相似文献   

15.
电视主题性报道,它主要是上情下达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报道形式。面对新媒体时代,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电视主题性报道正在失去观众,失去市场。然而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日渐激烈,我们发现,正是有了新媒体的出现,电视主题性报道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他们正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那么,电视主题性报道如何引入新媒体思维来为己所用呢?本文以电视主题性报道栏目——《新闻启示录》为例来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上篇文章里我们讲过,我国新闻界多数同志赞成采用陆定一同志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有人反对这个定义。他们说:人世间,自然界,每时每刻有多少事在发生!难道这些事实都值得作为新闻加以传播吗? 于是,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闻定义。诸如:新闻是重要事实的报道;新闻是人们感兴趣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人们欲知而未知的事实的报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以至生活在万花筒般世界里的美国人都觉得无所适从,叹息说:看来似乎没有办法选取出一个普遍可以接受的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7.
海湾战争的爆发震动了全世界。尽管在此之前人们并不愿意看到战争发生,但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渴望能看到这场战争的电视报道。当那些弹雨纷飞的场景呈现在眼前,导弹尾部的亮弧在屏幕上划过,炸弹爆炸的声音穿进耳鼓,一个醒目的标记一CNN也映入了观众的眼帘相脑海。这是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公司的英文缩写,全称为Cable News  相似文献   

18.
继《华盛顿邮报》贾妮·库克制造假报道,被撤销普利策奖金之后,美国新闻界又发生了两起新闻骗局,其中之一就是所谓蟑螂药丸事件。事情是这样的:纽约电视艺术学院的新闻学教授史卡格斯,为了证明记者和编辑易于上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不久突然在空中爆炸。这一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悲剧事件震惊了全球,引起了举世关注。灾难发生后,电视成为美国公众寻求答案与安慰的地方。无数观众两眼盯住电视机,期待电视记者和主持人做详尽的报道、解释、分析。面对这一悲剧,三大电视网一反常态,没有采取过去一贯抢发新闻的作法,电视网之间几乎看不到相互竞争的迹象。观众看到的是三大电视网极为克制、慎重的报道。而在过去肯尼迪总统、里根总统遇刺等突发事件中,三大电视网则争先恐后抢播最新动向。美国电视批评界认为,三大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宣伟伯博士与他的一位学生根据美国调查机构的有关资料,发现报纸与电视提供的新闻有本质的不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电视是新闻最生动且最感人的递传者,我们从电视提供的新闻事件中,寻求事实。但一旦要作深度了解或取得抽象观念,我们就会去读比较慢的报纸与刊物,因为后者可以供给较有深度的解释。应该说,宣氏此语确有一定道理。比如一位夺冠呼声最高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观众也许能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他比赛失利的现场情景,但也仅此而已,而《体育报》上的一则报道则不仅可以报道这一事实,而且可以增加许多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