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洁  哲君 《军事记者》2008,(8):33-34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文章写作既要重开头,也要重结尾。文章开头要写好已形成共识,但要做到结尾响亮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新闻写作中,结尾的地位作用经常被忽视。新闻作品中,作为起头的导语部分无疑重要,导语写得好才能抓住读者“眼球”;  相似文献   

2.
凤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吉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其中,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闻的结尾常常被人们忽略。有人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短消息结构极其单纯,无须像麻雀那样五脏俱全。特别是简讯有时只有一两句话,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实际上没有结尾。(2)在倒金字塔结构中,材…  相似文献   

3.
“风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吉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其中,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  相似文献   

4.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欣赏你的佳作。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要让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的效果,应当掌握以下几点。紧扣事实不空…  相似文献   

5.
消息的结尾     
消息结尾怎样才能好?要紧扣主题,结得干脆,要有特色,或有哲理,或饶情趣,结意有余,引人回味,读者读完消息时有余音绕梁之感。古人作文就很讲究结尾,有“凤头”“豹尾”之说。古代作家论文章的结尾方法,有如下一些说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要“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结尾要紧随文章主体部分,进一步说明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首尾呼应,有条理、有系统。宋代文豪苏东坡有一句名言:“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章该结尾时就要结住,自然干脆。  相似文献   

6.
报 刊的通讯报道 ,在写结尾时往往被人忽视 ,以为有无结尾或临到结尾 ,随便勾划几句了事 ,无足轻重。其实不然 ,一个好的结尾 ,能使作品生辉 ,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我国元代学者陶宗仪曾经说 :“文章应是‘凤头、猪肚、豹尾’。”那么结尾采用何种方法为佳?通讯报道的结构不同 ,结尾方法也各异。我结合平素的实践体会和留心翻阅、浏览各家报刊 ,将结尾的方法做了以下探索归纳 :结尾的感召式即以赞叹、号召、召唤收尾 ,抒发感情 ,提倡人们去学习、行动。如 :“英模们亏了我一个 ,幸福十亿人的精神境界是多么高尚啊!”又如 :“多么好的青…  相似文献   

7.
张永红 《军事记者》2006,(11):13-14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言别的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题材和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结尾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这里例举20种不同的结尾样式。(1)归纳式:通过文章主体的描写、叙述和铺垫,概括出一种普遍性认识。比如:《战友报》通讯《追求永恒》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在这条路上,张佳政从满头青丝走到霜挂两鬓。他用平凡的脚印铸就了士兵的辉煌。(2)层递式: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顺序等各方面的情况,把大小、轻重、高低、深浅、先后等逻辑关系运用阶梯的形式,逐层上升或下降排列,一层深一层,逐层依次表述。《战友报》有关人大代表孙凤阳的人物专访《重任在肩步自急》一文,作者从孙凤阳是一位责任感极强的父亲,写到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富生活情趣的丈夫;从他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军人,写到他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每个岗位上,他都竭力担当好自己充当的每一个角色。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接着写道: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预备会上,孙凤阳作为我区惟一一位代表,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对他来说,这无疑又是他担当的一个更光荣、更重要的角色。重任在肩步自急。相信他会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他的神圣职责。(3)寄语式:表达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某种期望或祝愿,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农民日报》通讯《靠办黑板报起家的金伟宏》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方式:金伟宏的创作道路刚刚起步,我们衷心祝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4)隐含式:是通过某种现象隐约表达某种意味无穷又难以言传的思想情感,有含而不露、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比如,通讯《党旗,在战士心中飘扬》,表现了连队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这一主题思想很容易使稿子流于说教味很浓的表达模式。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一个结尾:“就在我们即将结束这次采访时,看到一连官兵正在连队门口列队练歌。队伍后面飘扬着的,仍是那面鲜艳的党旗……”既突出了稿件的思想性。又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忽如一夜春风来──谈谈新闻结尾的艺术湖北《随州报》金鸣一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写好结尾,能使新...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事实是新闻的灵魂,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用事实说话,是撰写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常见一些作品虽然也在用事实说话,但未能把话说好,结果使读者对所说的新闻产生疑问,甚至是强烈的负面看法。消息《英文村的“战斗堡垒”垮了》(以下简称《英文村》)和新闻图片专题《一个女人和600个孩子》(以下简称《一个女人》)均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笔者以其为例谈谈怎样用事实说话才能可信。一、要具体详实事实胜于雄辩。这个事实必须是具体详实的,才能有坚如磐石的力量。因此作者就必须把新闻中的事实报道得明白具体。特别是…  相似文献   

11.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12.
新闻言论的结尾总的要求是要精彩,要简短有力,干净利落,要前后呼应,不落俗套。尤其要注意与文章所提出的论点相一致。其具体方法可归纳如下几种:1.结论式结尾。这种结尾的方法是比较正统的写法,其特点往往是从理论原则上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概括。如《人民日报》1994年6月2日在“人民论坛”专栏里发表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结尾段就这样写道: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在今天,我们理应让这种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谱写出更多更美的护幼之歌,助幼之歌。这个结论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全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应该说是写得相当精彩的。2.解决问题式结尾,这种结尾一般不是理论和原则上的总结,而是阐述较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意见,如1984年5月19日《法制日报》的微型论坛中发表的《查查享受“三陪者”》,结尾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金鸣  金真 《新闻前哨》2006,(8):60-60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有一个精彩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对其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4.
金鸣  金真 《军事记者》2006,(11):15-15
一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引人人胜的开头,还应有一个精美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对其爱不释手。我们知道,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的结尾成为凤尾,邪就得善于创新。紧扣事实不空泛笔者认为,新闻结尾应该紧扣新闻事实脉络不空泛,要有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眼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新闻结尾写的是一套比较原则的话,给人以空泛的感觉。比如,报道某项新制度落实的情况,结尾时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喜爱用这样的套话:“推行这项制度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等等,这就未免流于空泛。新闻要用事实说话。1980年全国好新闻《随县县委书记走访包产户》,其结尾是这样写的:“消息传开,干部社员高兴地说:有县委书记撑腰,我们广开致富门路的胆子更壮了。”县委书记走访并鼓励包产户,解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这点由老百姓自己说出来,显得亲切、自然和实在。结尾的内容要有事实,但这个事实最好不是一般的具体事实,古人强调“收结恒须紧张”,“收处须有完固之力”。新闻的结尾内容要有所浓缩和集中,主题思想应凝炼和有所升华。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的《短秤一两赔罚一斤》结尾是:“信誉赢得了顾客,黎家肉担经常出现顾客排队购买现象,生意好不兴旺!”写进结尾的这个事实就很有概括力,出色地起到了结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的写作,讲究开头结尾“砍两刀”:开头要“抓”人,引人入胜;结尾要“留”人,让人回味。而新闻的写作导语的“刀法”通常比较讲究,结尾则“砍”得少见“功夫”,可谓“头”重“脚”轻。应该说,这是新闻写作的一个缺憾。笔者以为。一篇新闻要想写好,也应注意“砍两刀”。这样,可使新闻更趋完美,更能“抓”人、“留”人。 下面,从《人民日报》等报新闻报道中精选导语结尾几例,分别予以赏析。  相似文献   

16.
伍珊 《声屏世界》2005,(4):40-40
1998年4月.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主持“凤凰早班车”,在温和与轻松的气氛中,将世界最新消息和财经咨询向观众娓娓道来.使报纸要变得与众不同,由此,“说新闻”风行,各电视台纷纷效仿。如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北京台的《第七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还有各城市台如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大连台的《2l点演播室》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2006,(10):42-42
《办报参考》2006年第5期转发《青年记者》的文章《恶性事件新闻编辑思想》。 文章说,面对频繁发生的恶性事件,要树立正确的编辑思想,首先是处理好这一“两难”选择:报道新闻事实和防止恐怖“传染”。受众要知道新闻事件的真相,隐瞒不报或极度渲染,都不应是编辑所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9.
2003年7月,福建省评选首届新闻名专栏,在全省选送的70多个候选专栏中,《湄洲日报》“新闻眼”脱颖而出,成为报刊类6个名专栏中的一个。报纸要提高质量,增强可读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好的专栏或专版。近几年,新闻界推出的不少专栏(专版)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晚报》的“今晚谈”,《华西都市报》的“新闻追踪”,等等,这些令人叫好的名专栏,使媒介的阅读率大大提高,成为媒体的“卖点”。  相似文献   

20.
大凡好的文章无不讲究开头,也无不重视结尾。因为漂亮的结尾能使文章增添光辉。关于文章结尾,古人有过很多好的看法。有的主张结尾要如“撞钟”,“清音有余”;有的主张要如“豹尾”,“响亮有力”;还有的说应如“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消魂欲绝”,等等,不一而足,这充分说明文章结尾之重要。新闻写作也应如此,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就说过:“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成果。”通常新闻的结尾主要有这样几种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