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一个阳光青年变成双腿瘫痪的病人,再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思想深刻的作家,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渗入到他文学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他在作品中用睿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生命的张力。他的作品将诗意和哲理完美地融合,让人们体会到作者精神救赎的精神之旅和抗争奋斗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擅长用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构筑精神圣坛,以病残之躯体验生活百味、感悟人生真谛、穷究生命的意义.在精神朝圣之旅中,史铁生把生命寓于"零度的写作",并试图以精神的超越体现生命的价值,因而他的早期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令读者产生回肠荡气的共鸣.然而一次次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的痛苦,史铁生在苦思中追索化解痛苦的良方和生命意义的建立,过多的追问和哲理思索似乎显示了他写作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3.
焦兵新 《教师》2011,(5):128-128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富有哲学性的思考使其成为当代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拷问以及他充满哲理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理性魅力,他在"写作之夜",力图追寻人生的终极所在,思考关于苦难、生命、死亡、活着、爱、宗教、孤独、残疾、爱情等问题,深入传达他对于人类存在和人生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这样认为,史铁生的创作正是对人类"存在"不断地勘探与呈现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4.
罗红霞 《文教资料》2012,(32):95-98
基督教文化在当代中国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当代作家都有意无意地在宗教文化中寻求文学资源,使得当代文学或隐或现地蒙上了一层宗教的光环。本文主要阐释了基督教话语下史铁生的个体言说,史铁生深受现代神学的影响,具有深厚的现代神学思想,再加上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自觉将基督教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融入自己的人生和写作,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宗教观念和言说方式。在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史铁生领受了对神性的感性依赖,在求索中追寻个体生存之根,在问信中思考生命的欠然,在爱愿中实现心魂的救赎,从而创造出一种彼岸的语言,超越一切的限制,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完成了他神性和诗性的个体言说。  相似文献   

5.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6.
零度写作是法国符号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最早提出的理论,史铁生深受启发。史铁生对零度写作的理解与追求体现了他自己的人生观念与写作理想。在史铁生看来,零度写作,是一种非功利、非使命性的写作,它根系于生命的零度体验,是深入困境、体现困境、体验真实形态的重要方式,也是超越困境,探寻和传达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零度”写作这个源自西方符号学理论的思想因为史铁生的独特理解与创作实践,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呈现出新的景象。  相似文献   

7.
坎坷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层思考:明了死是一个无需寻求而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应珍视生之“过程”。从个人的苦难中审视并发现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与生俱存的永恒困境,并试图指出人类走出困境的救赎之路一从绝对独立自由的精神上实现超越,由敬畏生命而谱写出一曲人类不屈的生命壮歌。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把我们从人生的困境推向幸福的彼岸,就像他本人那样,以温和坚忍的姿态拨动着生命的琴弦,满怀希望的去穿越苦难。希望之路就成了史铁生彻悟后的救赎之路。他借助一个寓言故事用象征的手法展示给我们,在平静的叙述下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悟,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以有罪的灵魂通过忏悔、赎罪获得拯救.奥尼尔以带有浓郁"自我忏悔"意味的戏剧承栽他的内省意识,苦行、圣爱、皈依--基督教的这一基本救赎精神构成了他的救世之途.曹禺通过剧中不少负罪角色的行动替代性地完成他的赎罪,表达了生命自觉有罪而产生的负疚、悔恨直至补赎的意向.在寻求解救的路途上,曹禹也坚信博爱和皈依是人类脱离苦难和罪恶人生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1.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介     
这是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结集出版的一部随笔集,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给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相似文献   

14.
这是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结集出版的一部随笔集,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交织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地坛,史铁生痛苦而执著地寻找精神的坐标和人生的信仰。可以从地坛之于史铁生、母亲之于史铁生和史铁生之于史铁生三个维度,理解影响史铁生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逻辑联系和思想嬗变过程。史铁生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而是依靠自我精神的力量调和了与命运的信任危机,消解痛苦,战胜苦难。这是史铁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透露出一定的宗教意识,正是这种的宗教意识使其摆脱了双腿残疾的折磨,用平静、宽广、博爱的心境来面对世间万物,所以他的笔下往往能够诞生崇高的作品。史铁生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独特环境中的人生体悟,人文精神的特立独行是其宗教意识产生的原因。作家笔下的宗教意识以虚设目的作为支撑,通过原罪与救赎,对佛教苦谛观进行移植和转化,体现出超脱精神、超越命运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作为“思想型作家”史铁生的意义显然是别的作家担当不了的。他从沉重的残疾肉身开始,在宗教神性光芒的照耀下,勘悟人生真相,追问生命终极意义,寻找灵魂救赎之路,视“过程”为“圆满”。在世纪转型时期,史铁生的存在促使我们返观:我们的生存方式中究竟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会缺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路遥和史铁生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界最有亲切感的作家,他们都能够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客观世界作出一种具有新的美学意义的观照,对于他们来说,文学创作将不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之道而是一种寻求生命意义的方法。因此.他们的创作也堪称”用生命来写作”。本文力从路遥,史铁生其人其文出发.从他们的家庭出身.人生经历,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对陕北方言、等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毕文清 《文教资料》2012,(34):73-75
笔者认为,研究史铁生的关键词当然脱离不了其生命中的苦难残缺意识以及其超越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追问:史先生的作品何以如此鼓舞人心?史先生向何处超越?其精神资源在哪里?①则会发现,停留于对史铁生生命过程大发赞歌是轻飘的。"没有世界文学就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铁生的精神资源必然要追溯到西方。本文认为史铁生的作品在明言层面与未言层面都与基督教生存观联系密切。正是基督教信仰这一西方资源,使得史铁生的作品由内而外地焕发一种救赎意义的美。  相似文献   

20.
石立干 《文教资料》2006,(27):80-81
史铁生的诗学,是关于人的意义之在的存在诗学身体和精神所遭遇的“极限情景”是其诗学的逻辑起点。史铁生关切生命的过程、迫近心灵的自由、深入艺术的根基和寻求超越之路的诗学理念,确立了他探询生命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