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侗族建筑是侗族文化艺术的集体表征,侗族建筑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丰富审美意蕴。通过对侗族建筑形式美特征叙述,分析了其内在的文化美与意境美生发及其独特丰富的审美内涵,为现代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参照。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尝试对以往在美学研究中被忽略的边缘群体、日常生活中的美等进行实证研究。刺绣是侗族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是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对桂北侗族刺绣进行审美人类学的考察,能更清楚地感受到侗族人民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建筑艺术是人类利用物质材料,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的组合、以及质料、色彩等方面的审美处理,创造出一定的连续空间形象,既满足人们实用需要,又体现一定审美观念的综合艺术。它属于象征型艺术,它主要通过形体、空间、色彩、质料、光线、环境等要素实现造型。建筑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坚固、实用、美观三位一体;力求巨大的形体与审美意蕴的统一;建筑形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建筑艺术的鉴赏要注意整体感受与细部品味相结合,身临其境与超然物外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雕刻艺术图案从审美到题材、从形式到风格深刻影响了山西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图案特征的形成。神秘浪漫及清高远逸的双重审美取向,民间神话与历史故事的题材共存,谐趣、形象、写意的形式与风格等特征让山西传统民间建筑雕刻艺术显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之中,为研究地域性"晋商文化"与发展本土艺术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精品音乐文化."和谐美"就是侗族大歌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侗族大歌的精髓.其"和谐"的音乐艺术审美效果集中地体现了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互动等有价值的和谐理念与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建筑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当山建筑群由玄帝修真故事而成整体,各宫观造型独具个性,形成了武当古建筑独有的审美价值。建筑装饰纹样是随着建筑出现而产生的,以直观的视觉形象表达非物像本身意义的内容,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武当建筑木雕的风格与形式具有独特的道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源远流长的徽州文化,积聚着徽州审美文化的形式美和意蕴美.由徽州文化中孕育出的徽州牌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形式意味.它鲜明的建筑艺术美学不仅仅传递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显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从形式与意蕴的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赋予了牌坊本身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闽南传统民居中的石雕、木雕、砖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一方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其艺术特色和关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是研究开发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资源。通过对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点的认识和研究,为培养学生传统民居艺术设计能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植根于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主体和谐"的精神生态之中,彰显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意蕴。侗族诗歌向读者呈现出侗乡福地恬淡自适、远离尘嚣、和谐天放的良性生态世界,是少数民族"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侗族诗歌的生态艺术趣味不仅体现在侗乡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体现在侗民族的审美化生存之中。  相似文献   

10.
侗族诗歌含蕴着和谐、自由的生态审美内涵,彰显着人诗意生存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在侗诗里主要呈现为物我和谐、自我和谐两大范式,它融入到侗族诗人对生产劳动、故乡、爱情的愉悦体认之中,最终形成诗化的快悦通感,走向生态中和的审美境界。研究侗族诗歌诗意生存感受,能够揭示侗族文化和艺术生态中和的内蕴,有利于侗诗研究的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构成了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艺术语言是作品最外部的层面,也是传达内容、塑造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透过外在的艺术语言层,进而所感受到的是艺术形象层,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所创作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意蕴则指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人生哲理或精神内涵。三个层次各具独立性,却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意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因此,在其产品——音乐作品中,必定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情感与自然的完美谐和、意蕴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时代与个性的有力张扬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环境艺术的综合体。美学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建筑艺术在造型空间及同环境的搭配上呈现出多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冀东民间故事是生活在冀东大地上的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结晶,表达了他们的心理与感情,展现着它深厚的美学意蕴。审美要求与劳动美结合在一起,重视精神美的追求是冀东民间故事创作者们的审美观念。冀东民间故事具有美的形态、审美价值与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意境和意象是至境艺术形象的两个并列的理论范畴。两者之间的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意蕴的情韵悠长与思致隐奥 ,质地的空灵透莹与朦胧幽晦 ,气势的飞动流转与凝重沉滞 ,形态的清水芙蓉与笔补造化 ,心意的直觉圆融与玄思穷究  相似文献   

16.
从审美意识出发 ,对建筑艺术的特性、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以及中西古建筑中两种不同的艺术时空表现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楠 《时代教育》2009,(5):82-83
色彩静物写生课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色彩课中提高学生的以色造型能力、审美意识和色彩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学生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建筑学美术课教师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速写是美术专业基础训练的重要科目之一,它既是锻炼造型能力、收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门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通过加强对速写的训练,可以通过运用线条这种简单直接的造型语言,探索自己的表现风格,表达自己对客观物象的认识、情感、思想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建筑具有结构、装饰、自然和数象等理性特征。其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以官式建筑为典型,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和数象的象征意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