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职工教育》2012,(4):25-26
黑龙江省九三管理局嫩北农场工会(以下简称农场工会)严格按照省总、垦区工会部署,突出特色,创新方法,充分发挥"职工书屋"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的阵地作用,着力开启职工智慧,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实现了阵地建设有新拓展、文化活动有新内涵、职工素质有新提高,促进了农场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运金  田泽刚 《教育》2014,(8):45-47
一缕清新的阳光在晶莹的绿叶上闪烁。初夏的湖南省澧县六中校园,一股浓浓的艺术教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树荫下,一群同学正激情洋溢地引吭高歌;石凳上,有女生正如痴如醉地弹拨着古筝;甬道旁,一些美术特长生正用手中的彩笔绘画着他们心中的梦。悬挂在校门两侧的两块金字奖牌"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常德市艺术特色学校"引人注目,宣传橱窗里一幅幅学生绘画作品栩栩如生,行走在如诗如画的艺术长廊里,陶醉于美妙悦耳的音乐旋律中,宛如置身于高雅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末"架上艺术"概念的形成是时代文化背景变化的产物。这一称谓的出现预示着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即在装置、行为、新媒体等艺术形式对传统视觉感受形式的冲击下,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新理解。架上艺术,因其直面生活的鲜活性和独特的个性化手感经验,在面对新媒体视觉文化带来的人与鲜活生活的隔膜和对人的同质化"规训"中,显示出了它独特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欣欣 《辽宁教育》2012,(24):56-58
有没有一块净土,可以用来安放天下最纯真的笑颜?有没有一种声音,可以用来吟唱世间最无私的祝福?有没有一种教育,可以用来诠释社会对孩子最深切的关爱?在如今这个开放与发展的时代,我们找到了这样一所学校,她坚守着素质教育本真的内涵;我们也找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厚博的爱,默默守望着花开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她就是启工二校,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他们就是启工二校的教师群体,一群生活在学生身边的普普通通的人。但这样普通的学校、这样普通的人却成就了并不普通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刘来 《考试周刊》2011,(20):34-35
"哲学"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式,并不是绝对纯粹的,而是与各种文化紧密相连的。一百多年中国哲学的创作史,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以西方的哲学文化框架(这种框架可能是实用主义的、实证主义的、生命哲学的,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释解、改造中国本土文化,构造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场景需要的"新"哲学的过程。本文通过中国哲学来研究中国艺术,通过中国艺术表现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中有着重要价值:表达着学校文化气质,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蕴含着人类文化精神;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以"石韵"为主题表达学校的文化气质,以"社团"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熏陶"为方式弘扬人类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原居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澳洲的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了澳洲土著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梦幻"是土著人宗教和文化生活的灵魂。澳洲土著人认为"梦幻时代"是祖先的创世纪年代,他们祖先的精灵一直沉睡在这块大地上。因此,土著人借助图腾、神话、绘画、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与祖先交流,使他们与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过去和现在、超自然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资源是财富的财富。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资源受到了世界性的普遍重视。我国艺术生产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先性所指,既不是单纯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也不是那种宽泛的华夏民族文化资源,而是"中华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形质丰实,伴随国家走向和平崛起的宏大的文化资源库。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向来看,将民族文化资源置于优先地位,是其应有之义,因而也是民族化的艺术生产的内在欲求;从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看,我国的艺术生产应该努力开发"中华文化"资源。当代文化的世界格局有两种声音:一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主义声音,它以超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操持着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媒介力量,凌驾于他国文化之上,向其他民族国家传播渗透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业已对某些弱势民族国家构成严重的文化伤害;另一种声音是来自世界绝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呼吁文化多元化的声音,这是一种阻止文化霸权的声音。在这样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艺术生产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翼,在操作层面上最终取决于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谁忽略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谁就会失去文化建设和艺术生产的主体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观照下,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自足性的特定场域,它是经过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延续性、传统性、感染性和创生性等特征。作为大学文化的典型表现和有效表意实践方式,艺术教育成了当前大学文化内涵丰富的重要内容和实践建设的主要途径。它一方面对于提升大学文化品格起着人文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凸显大学文化、实践大学文化起着具体的操作和表达功能。在这样一种文化人类学整体关联视角的考察下,大学文化与艺术教育形成了特殊的关系状态,以一种文化遗产的方式共同作用于精神成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就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学校文化场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场域中作用于教师成长的力量结构包括行政力量、经济力量、家庭力量、同侪力量、学生力量及教师自我,这些不同的力量以不同的文化价值存现或制约着学校文化场域,并存在着多种文化冲突,主要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组织文化与自我文化,规范文化与经验文化等。作为价值主体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在这多元文化场域中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以其或规避、或迎合、或整合等各种行为选择,不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价值定位,以求维持或力图改变其在空间的范围和形式,由此才由一名"新手型"教师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而"专家型教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而每一个民族的音乐舞蹈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12.
"70后"新绘画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青春残酷绘画"为代表正式跨入中国当代艺术的阵营。对艺术品的解读需要它自身具有艺术价值,也在于能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赋予它以丰富的意义差异。在此试图从其基本主题"受伤"、新绘画艺术是由市场确立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取向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正是"70后"新绘画艺术家的作品在不断地拓展着艺术的边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标准和感觉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实施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建设是高校推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课程群建设理念,从特色课程开发、公共艺术课程群构建、艺术教学方法改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将一门门独立、分散且具有食品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打造成一个多学科渗透互补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群,打造具有食品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品牌。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其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颗明珠,170万年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丰富,从古至今,人类南来北往,东来西进,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之处,是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阿拉伯文化交汇之处。如此丰富、独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孕育了灿烂的民族艺术,构成了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活的灵魂。这活的灵魂正是通过民族艺术教育来浇灌的。本文试图从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着手,探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是贵州省实施文化改革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载体形式与产业转化方式有四种类型,即艺术综合体、公益服务体、产业集成体、协同创新体。以"多彩贵州"为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特色产品产业群、演艺产业群、会展产业群、餐饮产业群、民族工艺品产业群。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大国。我国人民是一个勤劳勇敢、团结奋进、充满智慧的民族。这样的国家和人们创造了灿烂丰富的中华文化,孕育出无数传统美德和文化艺术的大树。正是这些灿烂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我  相似文献   

17.
有人一听说艺术生,直接反映于大脑的就是那些桀骜不驯、有个性、身穿奇装异服的学生。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但当我真正和他们相处之后,我才发现,艺术生并不“奇异”,他们也是一群可爱又可气的学生。但怎样与他们相处,这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8.
构建符合学校特征又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的担当。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秉承学校创办人张謇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学校"和爱文化",并将艺术教育作为推进学校"和爱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可触可感的艺术教育濡染中,"和爱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书写文化大为盛行的今天,口传艺术常常被忽视和被边缘化。书写文化的过度膨胀不仅对口传艺术造成了遮蔽,而且形成了片面的"视觉中心主义"。口传艺术与听觉文化紧密相联,其特质迥异于书写文化。对口传艺术的重视与发展有利于摆脱对书写文化的过分倚重,走出视觉中心主义。口传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尚有活态的保留和传承,加强对少数民族口传艺术的研究,对形成视听统一的文艺观、纠偏视觉中心主义的谬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生在20世纪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两大艺术领域的杜尚的《泉》和凯奇的《4’33"》,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一场深刻的艺术革命,它们引发了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更多的思考,同时也引发我们更多地思考在这场艺术革命中,艺术将如何转型;艺术又将如何尽快地走出意义的危机和表现的危机,它预示着一个新艺术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