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丹尼尔·笛福:"小说之父"和"鲁滨孙之父"被誉为"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1660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经营屠宰业的商人家庭,因为受过中等教育,笛福对政治有着极大的热情。1 692年,他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同时还要养活妻子和6个孩子,于是他开始以为报社撰写政论文章谋生。由于他经常抨击国王和执政党,致使他常常入狱。在59岁的那一年,他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冒险小说之一的《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并帮他还清了一些债务。在他生命  相似文献   

2.
作为英国小说传统的源头,笛福的小说创作自然早已受到学术界的认真对待,研究成果也已汗牛充栋。然而,笛福生活在英国商业社会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其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城市"新兴阶层"及其城市生活的描写。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学界重视。本文试图借用城市理论及批判理论的相关资源,从另一个角度,即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来考察笛福小说创作的历史价值,辨析笛福对新兴城市生活的复杂态度,阐发笛福城市小说中人物的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3.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历程形成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由于乌托邦主义和反乌托邦主义都是建立在对人的一种预判上,而对人的预判是一种基于不完全归纳的经验性命题。经验性命题随着判断者经验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因此,对于"政治共同体是否需要乌托邦"的问题,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退一步讲,假定政治共同体的维系确实需要乌托邦,那么,我们也要面临如何避免乌托邦的设计者将"己之所欲"强加于人的问题。由于乌托邦的特性决定了将其置于变动或模糊状态的做法,都会导致乌托邦的非乌托邦化困境,所以避免将乌托邦强加于政治共同体成员的惟一之路就是:使乌托邦远离强制性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6.
笛福在多期《评论》文章中塑造了“信用女士”的形象,汇入了18世纪初期英国文人对金融和信用市场的大讨论。借助对“信用女士”话语的塑造,笛福剖析了信用在道德和经济两方面的内涵,指出了信用存在的风险以及在个人和国家层面的应对思路。笛福的经典创作不仅传达了在当今仍有价值的信用观念,也表明政策、观念的通俗化、文学化演绎是学者面向大众发声的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鲁滨逊飘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1704年发表的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冒险小说,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这部小说,会发现它折射出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鲁滨逊不断变换的自我身份及他同星期五的关系.从文本的分析不难看出笛福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笔下的鲁滨逊代表了欧洲人的高贵、优越、理智和勇敢,而星期五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代表着原始、愚昧、无知和懒惰.  相似文献   

8.
英国早期清教思想对笛福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滨逊的形象与笛福的思想意识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笛福通过鲁宾逊的行为表现了自己的清教思想以及价值观念.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鲁滨逊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作为《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英国小说家、政治刊物作家、记者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与塞缪尔·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著名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和词典编纂家)一起被称为英国小说的奠基者。丹尼尔·笛福于1660年夏天出生。父亲詹姆斯·福是一个不信奉英国国教的商人,经营蜡烛和肉产品。父亲固执的清教徒信仰时而也会出现在笛福的作品中。笛福就读于伦敦的查尔斯·莫顿学校,在这所专门为不信奉国教的清教徒孩子开设的学校里,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成人后,笛福将自己的姓氏(福)改为笛福,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没有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而…  相似文献   

10.
丹尼尔·笛福简介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人,他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也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同时,他参与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并因为言论关系几次被捕。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创作那些长篇小说,在59岁时他开始创作《鲁滨逊漂流记》,因此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笛福的小说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18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纷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学描绘的理想国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另一类是更有现实意义的“理想国”。后一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着重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伏尔泰的《老实人》,歌德的《浮士德》入手,对这一类“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和人们现实生活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宗教思想上笛福受洛克等哲学家的影响 ,反对专制 ,主张信仰自由 ,笛福的这种宗教观集中地从其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摩尔·弗兰德斯》被誉为丹尼尔·笛福小说生涯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小说里,笛福把女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一生的经历与宗教紧密融合在一起,使其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从分析宗教对摩尔一生的影响,揭示笛福的清教思想对他的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与文学理念的关联性,使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丹尼尔·笛福《伦敦大瘟疫亲历记》的瘟疫书写体现了神学解释与理性解释并立的二重性,这代表着英国瘟疫书写传统的转向。笛福瘟疫书写中的二重性源于18世纪初启蒙运动的理性本质与神学因素、清教主义的理性因素与神学本质分别对笛福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神学解释和理性解释各自的缺陷、不足也使二重性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作者简介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生于伦敦。父亲经营屠宰业。笛福只受过中等教育。1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  相似文献   

16.
丹尼尔·笛福简介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人,也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也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同时,他参与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并因为言论关系几次被捕.  相似文献   

17.
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书",为世界著名之作,而《摩尔·弗兰德斯》是笛福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从宗教角度对两部小说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和摩尔·弗兰德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他们内心似乎都有一股力量使他们不能安定下来,他们一生都在不停的行动、追求。相似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旅程:背负原罪,遭受惩罚,进行忏悔,最终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18.
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常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他的帝国主义思想。《鲁滨逊漂流记》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他的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不例外。小说通过主人公摩尔的视角及其复杂的生活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北美殖民地,并把它描绘成"希望之都",借摩尔之口劝说读者到殖民地垦殖。笛福应用通俗语言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把众多角色融合于摩尔使其与读者产生共鸣。小说最初连载于低廉报纸的形式把中下层社会纳入读者之列。同时,笛福利用细节描写等手法达到真实使读者相信北美确是希望之都。这些因素使《摩尔》成为一本帝国主义宣讲书。  相似文献   

19.
笛福在《鲁滨逊飘流记》中塑造了主人公鲁滨逊这一典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形象。本文从笛福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鲁滨逊作为开拓者、资产阶级、剥削者和殖民者的形象,正是这种形象的精神,使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在成功的塑造了具有冒险精神的鲁滨逊之后,又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刻画了女版的"鲁滨逊"-摩尔·弗兰德斯。这是一个在父权制社会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