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起承转合”最早指诗的做法,出自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  相似文献   

2.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已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常态,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高三的"整本书阅读"暗合了古代写作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这是"起"要平直渐进,"承"要衔接有度,"转"要有转折与深化,而"合"则是"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而这,与高三"整本书阅读"有惊人的神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正>"起、承、转、合"是诗词创作的章法艺术."起"是开头;"承"是过程;"转"是变化;"合"是收尾.把"起承转合"的艺术借用在数学课堂慢教育设计层面,则可诠释为:起课、承课、转课、合课的艺术.这里的"起课"是指情境建设要计白当黑;"承课"是指问题构造要以一当十;"转课"是指变式思维要触类旁通;"合课"是指联结内化要通体相关.唯有遵循"起承转合"的思想艺术设计数学慢教育教学,让学生在亲历"为何体验,体验为何"中获得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在当今,音乐创作、文章写作等各个方面都要讲究起承转合。推而论之,思想政治课堂结构的设计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力求科学严密、清晰有序。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开滦二中张晓虎教师回答:“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简单说,“起”就是开端,即文章的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即说明事件的过程;“转”是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合”则是对该事件的评论,是结尾.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起承转合是古人提出的创作思路和诗体结构,非常科学完美.推而论之,课堂教学亦如写诗,教学程序、教学阶段、教学步骤等的设计也可以像作诗一样去建构规划,使它变得科学严密,并极具诗情画意.本文仅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为例,说明在地理教学中把握起承转合、打造诗意课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中考在即,阅读测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考场上,学生见到文章,阅读几遍,似懂非懂。再审阅读题,依然搞不明白,于是胡写一气。其表面现象是读不懂文意,不会审题,其实质是不能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能力不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点?我以为,让学生了解“起承转合”的写作章法很有必要。周京华在《起承转合拾级而上———谈记叙文的成文技巧》一文中说:“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四字,是古典诗词的章法,但它有如事件的变换无穷,符合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曲径通幽;有如情感的起伏不定,吻合情感的蕴含、萌动、显露、升华,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8.
文有章法,诗也有章法。所谓章法,即诗文的组织结构。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因此,懂得一点近代诗的章法,有利于提高近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元代人曾把近代诗的章法概括为四个字:起、承、转、合。起,就是开端;承,就是承接;转,就是转折;合,就是收合、收束。绝句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为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相似文献   

9.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开端;“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全文。‘峻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语文教学的起承转合,有人认为“起——明示目标,形成学生思维焦点;承——围绕目标,感知、理解、延伸、发展;转——强化双基,学生达成深化目标;合——智能糅合,由课堂辐射社会”。  相似文献   

10.
"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写作常用的章法结构,也是近体诗最为理想的一种结构方式。"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是结束全文。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两处提到这种章法,一处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一处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浅说一首(清明)绝句》一文。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评论诗文结构时,常用“起承转合”来表述。“起”,指文章的开头;“合”,指文章的结尾;“承”、“转”指文章的段落层次或词句承上启下,转折过渡。叹词用在文章起承转合的关键处,使文章结构谨严,又有波澜,感情丰厚,又富文彩。  相似文献   

12.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僻海》)  相似文献   

13.
"起"、"承"、"转"、"合"分别表征着一次性书写过程的开端、发展、变化和结束。正是在起、承、转、合的连续性转换过程中,书法作为时间性艺术的特点得以清楚展现,书法是"时序展开"的艺术,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而这一切都是在书法时序展开的过程中通过用笔的起、承、转、合来实现的,正是书法用笔的起承转合体现了书法形式随机生成和变化的内在肌理。  相似文献   

14.
张喆 《生活教育》2013,(8):63-64
本文以《鸿门宴》为例,探讨了教学设计中的"起承转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做到"起"得有新意而不哗众取宠,力求"承"得自然,而言之有物,讲究"转"得巧妙,而又合情合理,才能"合"得严丝密缝,且能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5.
刘其芝 《现代语文》2010,(3):144-146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即开头;“承”是承接开头加以申述;“转”乃转折,或从另一方面立论,或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合”就是圆合全文。  相似文献   

16.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的设计不是简单的试题堆积、知识点罗列,而要做好"起承转合"。对于高中化学学科而言,"起"是主题,要寻求新颖、综合的载体,创设教学情境;"承"是巩固,要通过恰当的问题组,形成更全面的知识网络;"转"是发展,要通过类比迁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合"是目标,要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以《解密"联氨"》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起承转合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议论文的一种基本结构方式:“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应该特别注意学习这种基本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一胜伊一倍《启颜录》载:“高祖尝读《文选》,有郭璞《游仙诗》,嗟叹称善。石动筒起曰:‘此诗有何难?若令臣作,即胜伊一倍。’高祖不悦,曰:‘汝是何人?自言作诗能胜郭璞一倍,岂不合死?’动筒即云:‘大家即令臣作,若不胜一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了林黛玉教香菱做诗的故事。香菱要林黛玉教她做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付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不愿多谈诗的做法,叫香菱把王摩诘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人创作过程中的布局谋篇,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一种“章法”。这就是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始;“承”,即承接;“转”,即转写;“合”,即收合。譬如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绝句则是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律诗如杜甫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