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杰出诗人,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于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个诗派之外独具一格。正如胡霞亨在《唐音癸签》卷四所言:“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纵横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同时,刘禹锡还是文人河的早期作者之一。刘禹锡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诚如王履道所说:“韩退之、柳宗元、刘梦得文冠百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以自己的政迹惠及生民,对开发柳州地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的这些思想和行为在他的柳州诗文中有明显的反映,本文在分析这类诗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惠化”这一思想行为对柳宗元后期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及原因。  相似文献   

4.
《学苑教育》2012,(22):96-96
(四)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生于浙江嘉兴,祖先为匈奴族,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其父刘绪为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在嘉兴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岁来到京城长安,22岁与柳宗元一起同科进士及第,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的四年当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措施,并把其纳入自己的“佐教化”的儒家的理论框架之下,整合柳州民族地域文化,以戒斗杀,解放奴婢,发展生产,种柑挖井,广济生民,兴儒学,重修孔庙,再建大云寺,求雨拜神,从而使儒家的价值观念得到了隐喻的叙事表达,也融合柳州的民族地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6.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两句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在实现“四海为家”的和平统一环境里,要看到在萧萧的芦荻中尚有“故垒”的存在,尚有变统一为分裂、变进步为倒退的危险,决不能掉以轻心;对分裂倒退的反动残余势力,必须坚决专政,才能保卫胜利果实。这就是刘禹锡的名诗《西塞山怀古》的最后两句给我们的启示。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铜江)人,是唐代著名的法家和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诗人,曾和柳宗元以骨干身份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他在公元824年,调职赴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时所作的。全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今广西省柳州市)刺史。  相似文献   

8.
【导读】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因曾做过柳州刺史,所以后人又称“柳柳州”。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二十六岁,中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正字等职。唐顺宗即位,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又外放为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因曾为官柳州,人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同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永贞元年(805)九月,因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同年十一月再贬为永州司马。  相似文献   

10.
一、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柳宗元一生经历,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长安时期,二、永州十年,三、柳州四年.现在粗略地谈谈他在永州十年的流囚生活.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柳宗元由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外放为远州刺史(正四品下),他与韩泰、韩哗、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等在赴任途中,他们的政敌认为处分太轻,又加贬为远州司马.柳宗元为“永贞革新”一员主将,“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孟容书》),初贬邵州(今邵阳市)刺史,继贬永州司马.  相似文献   

11.
唐元和十年(815)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所撰《柳州路文宣王庙碑》,(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立,今称《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是国内现存最早收录柳宗元石刻画像和柳宗元修复文宣王庙全过程的石刻。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名政治家、思想家、学家。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前后共23年,后又调任夔州、和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刘被召进京,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遇。白赠诗一首,刘以此诗作答。刘禹锡在诗中抒发了自己遭贬谪的愤懑心情,表现出坚持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群星灿烂的中唐后期诗坛,刘禹锡豪光四射,几经时代浪潮的磨洗,历尽人生风雨的砥砺,他被锤炼成“其锋森然”的一代“诗豪”(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一、豪放的一生,豪爽的性格1.“三枝仙桂一时芳”——三忝科第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学阮公体三首》).德宗“贞元中,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次年中博学宏辞科,又  相似文献   

14.
结合柳宗元的“记祠庙”、“释教碑铭”、“隐遁道儒释”以及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古今诗作”这四类作品,分析了他对佛教接受的阶段性特点,从而归纳出他在被贬谪永州之前和期间以及他在柳州刺史任上逐步深入地接受佛教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桔树鹧鸪声.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本文即借用刘禹锡的《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的前四句作开篇,这虽是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写的,却十分精炼而又深为眷念地概括了前在朗州的十年贬谪生活。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祖籍洛阳,出生苏州,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和吏部取士科,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 ,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永贞革新”。在革新失败前夕 ,他借给王母写墓志之机热情讴歌革新领袖王叔文。元和十年永贞党人再次遭贬 ,刘禹锡处罚最重 ,远贬播州。其时刘母年事已高 ,承受不了旅途的颠簸劳顿。柳宗元冒着触怒宪宗的危险 ,上奏请求与刘禹锡对调。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前后的表现 ,充分显示出他对革新事业、对同志的忠贞和对朋友深笃的情义 ,展现了率直、果敢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旧竹痕犹浅,从此因君染更深。刘禹锡《夜泊湘川》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诗人,顺宗永贞年间,王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育无不从”。怀有“报国松筠心”的刘禹锡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主要成员。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生活在唐德宗、顺宗、宪宗时代,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和进步倾向的政治理论家.他和韩愈、刘禹锡齐名,在哲学上、政治上与刘禹锡志同道合,所谓“异服同志,异音同叹,.(刘禹锡:《重祭柳员外文》)尽管韩愈在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方面和柳宗元有分歧,但在私人感情上,韩柳之间还是甚为诚挚的.韩柳都是古文运动的佼佼者,所以后人讲到古文都把韩柳并称.宋代沈晦说:“学古文必自韩柳始,两家文字剥落,柳为尤甚”.(见《四明本柳集后序·柳河东集付录》)柳宗元于贞元九年(793)登进土第,旋又举博学宏辞科.贞元十九年(803)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805)“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旧唐书·柳宗元传》)元和十年(815)由永州司马例移为柳州刺史.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为奴婢.宗元革其乡法,悉令赎归.凡贫窘无力赎归者,规定其佣工所值足以抵债(质钱)时;亦应将男女归其父母.柳宗元这种行政措施,为  相似文献   

19.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受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 人,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