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绵词都是单纯词”。(人教版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第二册第7页)这是现代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联绵词的概念和双声、叠韵词关系密切。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叫联绵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第223页)它有双声、叠韵和非双  相似文献   

2.
联绵词例说     
在阅读和翻译古文时,学生很容易把联绵词误解为两个单音的单纯词或双音的合成词,也很容易把双音的合成词误解为联绵词,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联绵词的特点。汉语的词按其构成来说,可以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在双音节的单纯词里,联绵词(亦称联绵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清代语言学家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他讲的“连语”就是我们现在语法里讲的联绵词(字)。一般认为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字无本义,以声  相似文献   

3.
联绵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以《诗经》材料为例,阐述古代联绵词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重言是联绵词的最早形式,联绵词是口语化的原始实录。借助“义寄于纽”的规律,可以系统而准确地训释联绵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联绵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文章以《诗经》材料为例,阐述古代联绵词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重言是联绵词的最早形式,联绵词是口语化的原始实录。借助“主寄于组”的规律,可以系统而准确地训练联绵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一、联绵词的特点联绵词也叫“联绵字”,又叫作“连绵字”,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虽然有两个音节,但词只具有一个词素,所以联绵词属于双音节的单纯词,不能分开来解释,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联绵词是单纯词,不能分开逐字释义。所谓联绵词,就是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联绵词是双音节语素,每个音节都不能单独表示与整体意义相关的意义,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单音节字的结合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绝不能分开来释义。所有联绵词,无一例外。有的联绵词拆开后,虽然其中一个字或两个字都能单独…  相似文献   

6.
联绵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文章以《诗经》材料为例,阐述古代联综词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重言是联绵词的最早形式,联绵词是口语化的原始实录。借助“义寄于纽”的规律,可以系统而准确地训释联绵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有些人解释为“望着海洋发生感叹”。这是不懂得“望洋”是个联绵词。联绵词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把它拆开来讲的,只有从整体上去理解它的意义。《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司马崔注:“(?)洋,犹望羊,仰视貌。”可见,把“望洋”当作“望着海洋”讲是望文生义的。要避免这种把联绵词拆开来,望文生义的情况,必须正确辨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联缀成义的双音节的单纯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单看哪个音节都毫无意义。如“蜘蛛”,把“蜘”和“蛛”折开来单看哪一个字都毫无意义。根据联绵词的定义,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去辨别它。第一,从联绵词的语音特点上去辨别。联绵词是语音学造词  相似文献   

8.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第389页练习三,让学生画出所给各句中的联绵词,并说明它们的结构,其中第4小题给的句子是“左手执绫罗”。很显然,编者是想让学生画出句中的“绫罗”一词,并指出它是“双声联绵词”。笔者认为此题设计不太妥当,因为“绫罗”不是联绵词。联绵词首先必须是单纯词,单纯词只有一个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表义单位,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即使两个字中的任意一个还有别的意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并结合中学语文教材、谈一谈联绵词中的几种现象。一、同一联绵词的多形同音现象联绵词亦称联绵字,是由两个字结合而成的单纯词。按照音节结构,联绵词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三种。王国维说:“联绵字者,合二字以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说:“大氐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有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这些话都正确地指出了联绵词是一个整体。它不象合成词那样可以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0.
联绵词是古汉语所特有的。有的教师把“沙发”、“咖啡”、“坦克”、“马达”等也说成是联绵词,那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音译的外来词不属于联绵词的范畴。联绵词属于双音节单纯词,也叫“连绵词”,古人称之为“联绵字”、“连绵字”、“联语”、“连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字)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双声(声  相似文献   

11.
王赞 《现代语文》2007,(12):32-33
联绵词,又称为联绵字或连语,是汉语词汇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通常我们把联绵词定义为"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把它归为单纯词的一种.联绵词在汉语里起源很早,在上古时代,词汇除了单音词以外,就是复合词和联绵词,不过联绵词所占的数量不是很多而已.联绵词的名称始见于宋代张有所著的<复古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切脚语特点的探讨,即对此类词的词形、词义、语音的综合分析,得出推论:所谓“切脚语”,实质上就是古语或标准语中的单音节词在向口语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缓读”的作用,而分化为用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表达一个不可拆开解释的词义,其词义又与一个书面语中的单音节词密切对应的、特殊的联绵词。它不过是联绵词的一个小类。其形成原因,应当是雅语向方言,书面语向口语,汉语区汉语向非汉语区汉语言语演变过程中的分化现象,是不规范言语与规范语言,记音词与意音词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说“靦覥”     
“靦觍”(mian tian)是个表示害羞的联绵词,又可写做“靦腆”或“腼腆”。作为联绵词,一般都具有两个特点,也可称为联绵词的两个共性:一是两字联缀成义,分开无意义;一是一词同音见义,书写多异文。但这个联绵词说来有点特殊,它既有一般联绵词的共性,又有它自己的个性。说共性,是因为它有上述三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的词汇最初以单音节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以复音节为主,复音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谓复音词词义的整体性是指复音词的词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除联绵词、音译词等之外,我们可以这样说:复音词的构成语素在意义上是一种“化合”、“融  相似文献   

15.
联绵词的判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绵词是在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双音节单词素词。由于联绵词由两个音节构成,所以很容易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双音节复合词发生混淆。文章针对这个问题,从联绵词的语音、语义和字形三个要素出发,找出三个方面与双音节复合词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联绵词的区别性特征去判定联绵词,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联绵词的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联绵词造词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词本位出发,重新对联绵词进行探源,就会发现联绵词也有其造词理据,特别是原生造词阶段的联绵词.汉字未造之先,当有大量的复音词,包括联绵词.造字之后,可能有些联绵词会隐藏在一个字形里,和单音节词一起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到了派生造词阶段,原生造词阶段的联绵词也会派生造出若干个联绵词;或者由原生造词阶段的单音节词通过重复的形式派生出叠音词,再由叠音词派生出联绵词.合成造词阶段虽说主要是合成词造词的方法,但也有不少联绵词的源词是由合成词在历史的演进中蜕变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部分所谓“联绵词”可以分言、合言、倒言的现象为依据,论证古汉语中的一些后人称为“联绵词”者,实际是合成词;这种合成词的两词素往往是同义或同源的;而它们一旦结合成词,固定下来,便具有了词无定形、音随义转的特征。由此推想,汉语的原始形态本是单音节的,并无多音节词,只是合成构词法出现较早,一些今人所谓“联绵词”而实为合成词者,其形成缘由已无法考证清楚了。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词,除了“昭昭”、“赫赫”、“天天”、“灼灼”等迭音词而外,一般都是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又称为“连语”,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意义的双音节单纯词。绝大多数联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都有双声或选韵关系。所谓“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所谓“迭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但只要韵腹、韵尾相同,也算迭韵)。以现代汉语的词为例,“珍珠”是双声关系,因为“珍”(zhēn)和“珠”(zhū)的声母都是“zh”;“光芒”是迭韵关系,因为“光”(guāng)和“芒”(máng)的韵都是“ang”。双声迭韵联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用“貌”字来解释。例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其中,“参差”  相似文献   

19.
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独特的词,来源复杂,其中之一就是从同义复词演进而成。从中可看到,同义复词向联绵词的发展,其主要途径是借助于词形变化来实现的。词形变化中又以联绵词上下两字的偏旁同化为特色,从而把上下两字同化为一个整体。这种词形变化对词的性质、内涵有一定的影响,是同义复词向联绵词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暖姝”解     
“暖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绵词,它不符合学术界关于联绵词的定义、产生途径及成熟标志的规定.据现代汉语词汇学词的构成类型理论,定性其为联合型复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并依据审文例的传统训诂方法考释“暖姝”的意思是“自许、自喜之貌”,《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柔婉貌”的义项当是据“暖妹”在唐代之前分释而收,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