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祝平 《精武》2012,(11):57-58
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高校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意识直接影响新体育课程具体实施与课程改革的进展。高校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是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再造和课程评价的源泉、前提和保证。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认识、参与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贯彻和落实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精神,推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成功,本文通过上网查询,收集文献资料对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的概念及内涵,培养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意识的作用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认识和了解,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新的课程改革中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的课程参与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控制实施意识、课程综合评价意识等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当引起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途径,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对比实验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的束缚,将人、体育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显著效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左晓东 《体育世界》2011,(11):43-44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及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和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体育学术界提出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关于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成因及培养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工作滞后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改革的整体效果。因此,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一、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现状与特点体育参与意识包括直接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意识和观赏性体育项目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程建设,完善健身环境,全面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行为。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论过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五条对策:1.切实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发展;3.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制定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4.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5.延长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拓宽大学生健身运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教学改革随之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也逐步摆到高校教改的日程上来,如何能够适应当代大学生身体发育、体育运动技能的彼变化规律,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我们高校体育改革中心的一个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8.
浅析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小玲 《体育世界》2008,(11):58-6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进行分析探究,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不够强,认识不足鲞这种现象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现象可采用增强学生的体质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等措施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和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含义及其关系、北京市“211工程”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这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是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重要教学理念,对于当前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细致分析了"人本主义"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重点阐述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科学有效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为全面有效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林 《体育师友》2013,(6):67-69
借鉴生态文化这一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进行研究,旨在在高校中提倡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体育课的束缚,将人、体育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生态意识,进而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给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现状的调查 ,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 ,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行为习惯 ,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  相似文献   

13.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课外余暇体育活动的开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庆平 《体育科技》2001,22(4):62-65
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大学生大学期间的余暇时间开展余暇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试图从大学生开展余暇体育活动的角度浅析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雪峰 《冰雪运动》2007,29(3):77-79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的大学生。认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是高校进行冬季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采用更新冬季体育教学理念,丰富冬季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等措施深化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张永 《体育科技》2000,(2):53-55,61
根据对玉林师专女大学生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能力的调查分析 ,指出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与高校女生体育意识行为存在差距 ,应进行教学改革 ,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民族高校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高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笔者调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藏族大学生486人,探究内地藏族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旨在为民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鄂东地区大学生体育意识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提倡的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思想越来越被大学生所接受,健康第一的观念也正在确立,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健康意识比较淡薄,还没有积极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为此,通过对鄂东地区3所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了解新世纪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情况,旨在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高校的一项"必修"课程。高校体育教学以它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能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所以高校应该更加有效的利用这个平台,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培养他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团体合作的精神,并提供合宜的社会交际场所与机会。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体验式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具有可行性的,对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此,本文就体验式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探析,旨在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要求,尤其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更加需这样的素养,这就要求加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既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又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本文通过介绍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遵循原则,最后探究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