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新问题(一)人力资源数量多、质量差的矛盾仍然很突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4,劳动力资源总数也大体为世界经济活动人日的1/4,并且总量还在增加。有关统计表明,整个90年代都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劳动力资源将由1991—1995年间的平均1800万人进一步增加到1996—2000年间的平均2100万人。在未来20-30年中,劳动年龄的人日数量仍将维持一个较高水平。但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素质低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因此,要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变“包袱”为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2.
将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广西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和人均GDP等情况论证了广西的人口包袱沉重。为将广西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措施,本文还就广西休力资源开发中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方城市化的前车之鉴告诚我们,中国城市化发展千万不能轻视人文生态的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强人文与科技的和谐发展,从我国人口包袱、生态“动态守衡”这两大基本现实问题出发,寻求一条能节约物质资源、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城市生态和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九十年代的中国,伟大的改革依然受到了人口的严重挑战。目前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1亿之多,每年还在以一千几百万的速度增加。沉重的“人口包袱”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国力增长、资源承载水平和人民生活的改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发展机遇去应对巨大挑战呢?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多是我们的优势也是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包袱,如果我们把人口包袱的劣势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那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拥有巨大的资源宝库。那么又怎样进行这种转变呢?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我们获取这种人力资源优势的惟一途径。为此,党和政府对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那么,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与人力资源开发究竟有何关系呢?为什么推广职业资格证书有…  相似文献   

6.
曹方 《高教论坛》2002,(3):40-43
本文从广西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和人均GDP等情况论证了广西的人口包袱沉重。为将广西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 ,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措施。本文还就广西人力资源开发中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资源水利”取代 “工程水利”是中国水利发展的趋势, 它是从我国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而确立的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一种新思路。资源水利的核心是水资源配置, 其发展方向是“环境水利”, 即要走一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和潜在的非人类资源分享对象构成危害的新的发展道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应追求公平、效率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依靠人口政策的战略转型,持续获取人口素质的战略利益。伴随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将淡出视线。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人口抚养比提高后,依靠提升人口素质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推动力和巨大经济价值。未来20-30年,以高素质、高质量劳动者为标志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将推动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历史上的新奇迹。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持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预测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及比例将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将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提高,总人口将在2026年左右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将面临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供给下降、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镇化转型等多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尽快全面放开二孩生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人口大国,要使我国综合国力迅速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面临着两大沉重包袱:一是人口数量的过速增长;二是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议。决议中明确指出:“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家称:中国人力资源潜伏危机。据统计,目前上海25岁以上人口中,具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仅占总人口的7.3%,其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的37.9%,日本的14.3%,还低于菲律宾的15.2%,韩国的8.7%。这一组数字表明,上海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上海人口文化素质领先于全国,尚且如此,中国其它省市人口素质,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的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可是在举国上下一片“开发”潮中,又有多少人想到开发第一资源呢?此间经济界人士对记者称,中国第一资源在不断再生和不断浪费的低于水平循环中,潜伏着失去资源的危机,当务之急需要企业家“超前投资”。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而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这种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既不能以资金资源开发为重点,仿照拉美国家走举债兴国之路;也不能以物质资源开发为重心,走类似石油输出国之路。只有扬长避短,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优势,走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道路,使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资源优势,变压力为动力,化包袱为财富,这才是我国经…  相似文献   

13.
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合理开发野生植物资源能够缓解资源紧缺的问题。在“产学研”大背景下,农林院校进行“野生植物资源开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应充分发挥农林学校、农业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优势,将课堂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的知识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并建立完善改革效果测评机制,推进农林院校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世界现代化历史上三次后进国追赶先进国的成功范例表明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 2 1世纪前 2 0年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 5 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构想是 :坚持“人力资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战略选择 ,通过制度创新 ,分三个阶段实现教育的“三步跨越”和人力资源的“两次提升”的战略目标 ,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适应,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一、要树立献身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以至综合国力提高的巨大包袱,处在这样的基本国情中,高校教师将如何面对世界,面对未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发展呢?只有将教育搞上…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达到9亿,自然经济时代的资源优势已转变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包袱。如何实现人口包袱向人力资源的转变依赖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现状。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构建无疑是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走方工业化道路,知识经济的兴起,训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中国应利用科技进步和创新,解决好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上采取积极的对策,实现控制人口增长与开发人力资本、节约资源与开发新资源、保护环境与利用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走一条工业化与知识化并举,自然、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纽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人们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引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但是居住地区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至60%”(引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博大的物质资源开发了,辽阔的地域治理了,中国的四化建设才有希望,而这些资源的开发自然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自然要靠教育,因此,“扶贫先扶智”、  相似文献   

19.
<正>大运河贯通南北,连接的不仅仅是经济,南北文化也通过大运河不断地进行相互交融。运河沿岸不仅跨越了众多文化名城,更涤荡着燕赵、齐鲁、吴越等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文脉渊源,更是“活态”化石。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课程的开发能将“活态”的运河文化遗产以一种鲜活的状态传承起来,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更好地传承并发展下去。我们运用“活态传承”的载体进行开发,通过开发运河沿岸的课程资源补充校本艺术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应鼓励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教具”这一课程资源巧妙地运用于思想品德课堂,别有一番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