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研究背景:关于自行车运动员的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早有报道,但未做过对自行车运动员长时间训练和比赛期的跟踪。本研究进行为期26天比赛、训练期的跟踪研究。目 标:本研究意在发现优秀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训练、恢复期的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的关系及能量摄入与身体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实验室研究方 法:对澳大利亚国家自行车队的8名女运动员进行为期26天比赛、训练期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的评估。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5.1±4.0岁;体重为59.2±4.4公斤;体脂为13.6±4.5%。  26天比赛、训练安排是:9天的恢复期;9天的训练期;8天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控自行车运动员夏训期间的补液情况,建立在训练中方便易行的运动员身体水合状态监控方法。方法:选取江苏省自行车队运动员15名,在一个月的试验期间,受试运动员在场地和公路训练中按教练员的要求正常训练,按规范的要求补液。测试训练前和训练后受试运动员的体重、血浆渗透压(Posm)、尿渗透压(Uosm)和尿比重(Usg)值。结果:一次训练课中运动员平均补液量为1.48±0.52L。训练后运动员体重平均下降了1.31±0.97%。总体样本统计中,训练前后Uosm、Usg和Posm都没有显著性变化,但共有11例训练后样本的Uosm上升,10例训练后样本的Uosm下降。Uosm上升或下降时相对应的训练前后的Usg有显著性的上升或下降,但Posm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Uosm上升和下降时的运动员的平均补液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自行车运动员在夏训期间虽按要求补液,但在训练后仍有轻微的脱水现象。2.当在训练中过量补充低渗性饮料时(Uosm和Usg下降时),训练后运动员仍有轻微的脱水(平均脱水百分数为1.45%±1.19%),此时的Posm不会因为补充了低渗性饮料而下降。这说明Posm比Uosm和Usg要敏感,更能准确评估此时的水合状态。  相似文献   

3.
金Yun 《体育科研》2003,24(1):68-68
研究背景 :以往的研究表明 ,在长时间运动训练 (超过 2小时 )的前、后都应该补充碳水化合物 ,而有许多研究发现 ,运动前 1小时补糖是无效的。因为研究的样本量小引起了相争的结果 ,所以要下结论是困难的。从运动前补糖的研究项目来看 ,关于自行车和跑步的研究较多。研究目标 :了解运动前葡萄糖的不同时间摄入对提高运动员长距离游泳的成绩的影响。研究设计 :实验室研究研究方法 :十名加拿大男性铁人三项运动员 (年龄 :2 9.5± 5.0岁 ;最大吸氧量 :4 8.8± 3 .2ml/kg/min)分别在运动前 5分钟、运动前 3 5分钟或不摄入 10 %的葡萄糖溶…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脱水现象构成了对大众健身人群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极大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5名自行车爱好者进行运动前补充含一定量甘油的运动饮料的方法,探究运动前补充甘油饮料对人体保水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大众健身人群更好地使用甘油超水合补水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实验中的25名北京地区的自行车爱好者平均年龄为27.4±5.58岁,形成自身对照。运动员补充饮料后在模拟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房进行递增负荷的功率自行车运动(温度控制在35±2℃,湿度控制在60±5%),并监测其尿量、体重下降值、血乳酸、运动持续时间等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1)甘油补充对体重的影响:两组运动前后体重变化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甘油补充对排尿量的影响:甘油实验组的运动后尿量和总尿量均明显著低于安慰对照组(P<0.05);3)甘油补充对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甘油实验组的运动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安慰对照组(P<0.01);4)甘油补充对血乳酸的影响:甘油实验组运动后即刻的血乳酸浓度明显低于安慰对照组(P<0.05)。结论:1)通过运动前后体重变化和排尿量的变化对比,表明运动前甘油补充可显著增加机体的储水能力;2)通过对安慰对照组和甘油实验组运动持续时间的对比研究表明,甘油补充组运动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安慰对照组,进一步表明运动前补充甘油饮料有助于延缓运动疲劳的产生,延长运动时间;3)通过对安慰对照组和甘油实验组血乳酸的监测结果表明,甘油饮料的保水效果可显著降低机体因运动产生的代谢酸性物质,从而延缓运动疲劳。  相似文献   

5.
分析运动训练对运动员体温、水代谢、电解质代谢的影响,以及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水盐代谢的激素调节机制.认为:运动训练使运动员机体排汗增加,水及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导致机体水盐代谢的紊乱;运动时水盐代谢的神经体液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及局限性,合理补液可缓解运动热应激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6.
1 研究对象从事运动训练6—8年的男性运动员20名,平均年龄为21±1.59岁,平均身高为178.5±19.2,平均体重为74.6±5.8公斤。 2 研究方法 2.1 运动负荷:采用两种负荷方式,一种是应用Wingate法进行30秒无氧功率运动(Anaerobic Power Exercise,简称APE);另一种负荷方式是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运动(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简称PRE),其运动阻力为50、100、  相似文献   

7.
郭浙斌  苗苗  黄玉山  高萱  郭红 《体育学刊》2008,15(3):108-112
研究低氧训练中补充糖-电解质饮料对机体水平衡及运动能力的影响.7名健康体育学院学生参与实验,在常氧或低氧(低氧帐篷,氧体积分数15.4%)下以70%VO2max负荷运动至力竭,运动中不补液或补充佳得乐运动饮料.结果显示,机体在低氧或常氧环境下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均出现体重下降、血清渗透压升高等脱水现象,运动中补充糖-电解质饮料可明显改善脱水情况,恢复机体水平衡.低氧环境下与常氧下绝对强度相同的运动负荷相对增大,运动中心率明显增加,运动时间明显缩短,但在补液干预下心率反应明显降低,运动时间明显延长.低氧环境下运动机体乳酸积聚的速度加快,补液可使运动后的血乳酸值显著性降低.实验结果提示,低氧训练中适时补充糖-电解质饮料可有效防止体液丢失,并有利于维持心率和消除乳酸,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8.
为了认识高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后体内炎症反应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8名女子摔跤运动员(平均数±标准差:年龄18.6±2.5岁;身高165.6±6.6cm;体重62.7±8.3kg)一周的训练内容作为运动模型,测试下午训练结束后2小时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显示大负荷训练后两小时血清中IL-1β和IL-6的浓度比基础值明显升高。在整个训练周中血清IL-1β和IL-6的浓度随着训练负荷的不同,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所以,大负荷的专项训练可引起女子摔跤运动员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6血清水平的显著升高,升高的幅度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有关。IL-1β和IL-6可用于评定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损伤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9.
女子重竞技运动员体脂率与BMI、标准体重指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通过测定女子重竞技运动员的体脂率fat%、BMI和标准体重指数(实际体重/标准体重),并对三种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寻求反映女子重竞技运动员体成分的可靠指标。研究方法:对34名重竞技运动员分别测定其体脂率、BMI和标准体重指数,比较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并对测定进行评价。研究结果:①fat%、BMI和标准体重指数分别为(19.3±3.81)%,(23.3±3.0)%和(106.4±16.2)%;②体脂率与BMI、标准体重指数呈低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31,r=0.355,P<0.01。结论:三个指标中,皮褶厚度推算脂肪含量是比较客观反映女子重竞技运动员身体成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指出,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值均与耐力运动成绩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这些研究的对象大多是中长跑、竞走等项目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值与赛艇运动的成绩相关如何,至今未见报导。为了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况、科学地安排训练,我们测定了浙江省男子赛艇队全体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值,并由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依次排列名次,用统计方法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逐级递增负荷的方法测定了15名运动员(年龄21.6±2.4岁;身高186.9±3.6厘米;体重77.8±5.5公斤)的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值。受试省坐在自行车功率计上(Jaeger45型),静息片刻后测定下列指标的安静值:呼吸频率(BF)、每分通气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运动训练中营养素的补充最佳时机以及搭配方法。研究认为,运动员应该在运动训练前15min开始,运动中每隔15-20min以及运动后45min内饮用大约400ml包含蛋白质、高血糖碳水化合物、钠、钾、镁、维生素C、E的混合饮料;运动后恢复期2h内饮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为主的复合饮料或主食;运动后5h到下一次运动开始前再次服用相同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氨基酸)复合饮料。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补充谷氨酰胺对运动引起的免疫机能下降情况的影响。本文以10名田径短跑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平均年龄26 ±3.4岁,训练年限都在8年以上。研究方法为: 1实验设计(1)运动测试安排对10名运动员进行两次测试,两次测试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周,在每次测试前2天,都要求运动员避免大强度的训练, 而且要求每次测试前的1周之内,运动员的训练和饮食安排相同。在第一次测试前3天,做递增负荷运动测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率,在两次测试时,让运动员分别在功率自行车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为了解老年运动补液的生理学机制,强调补液在老年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方法:利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以往研究进行归纳、演绎与分析。研究结果和结论:以经济、安全、有效为原则的最优补液是白开水,其次为蜂蜜水;而在经济条件和观念接受程度允许的前提下,运动饮料的补充效果最佳,并建议老年人慎用能量饮料;同时,老年运动补液要遵循"一总三分"原则,即要在"少量多次"总原则的基础上,针对运动前、中、后的不同时段分别按照,"未动即补"、"未渴及补"和"止动继补"的3个分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补液,以达到降低运动风险,提高锻炼效果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运动员常常不在运动中补充足够的液体?如何弥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华  史小才 《体育科学》2002,22(1):138-140,F003
(1)运动员在运动中因出汗丢失大量体液而补液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是所谓的“自愿脱水”,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带来严重影响。(2)运动员补液不充分有诸多原因,包括:用饮料湿润口腔而造成的生理性渴感抑制,液体引起胃部不适,运动中不易取得饮料,饮料质量欠佳,以及缺乏对运动中补液必要性的认识,等等。(3)发生脱水后,年龄较大的运动员往往比年轻的队员补液少。(4)通过补液指导和训练,运动员能够做到在运动的前、中、后较充分地补液。(5)增进饮品的口感,可使运动中液体的补充量奇迹般增加。(6)运动员大多选择冷饮料,而选择热饮料的较少。饮品的温度对中心体温的影响一般不大。  相似文献   

15.
八一铁人三项队运动饮料复合效果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方法筛选铁人三项队专项训练中不同运动饮料对运动员体能耐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33高能饮料和多维电解质泡腾片的复合饮料,以及高能速力饮料,对提高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对有氧能力的促进作用均不理想;在维持运动员长时间运动训练时的体内钠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水平方面,复合饮料体现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认识高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后体内炎症反应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8名女子摔跤运动员(平均数±标准差年龄18.6±2.5岁;身高165.6±6.6cm;体重62.7±8.3kg)一周的训练内容作为运动模型,测试下午训练结束后2小时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显示大负荷训练后两小时血清中IL-1β和IL-6的浓度比基础值明显升高.在整个训练周中血清IL-1β和IL-6的浓度随着训练负荷的不同,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所以,大负荷的专项训练可引起女子摔跤运动员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6血清水平的显著升高,升高的幅度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有关.IL-1β和IL-6可用于评定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损伤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7.
张勋  张宁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6):670-671
篮球运动员在运动前、中、后期的合理补液对保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提高运动耐力、延迟疲劳的出现、增强运动员的对抗性、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资料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人体处于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和篮球运动特征,从补液的时机、方式、类型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补液方案.  相似文献   

18.
运动员为什么要喝电解质饮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拉松、竞走、公路自行车及一些耐力性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中 ,运动员通过汗液不仅丧失大量水分 ,而且也丧失了钾、钠、钙、镁、氯、磷等矿物质。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及上述矿物质 ,那么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失调 ,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而且也会降低运动能力。目前世界各国对电解质饮料较为重视 ;近年来我国的电解质饮料发展也较快 ,它对提高运动能力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长时间的训练或比赛中由于大量出汗 ,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 ,就会消耗大量的体液 ,破坏机体的内环境 ,进而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障碍。一般认为体内水分丧失达体重…  相似文献   

19.
在两种减轻体重的过程中,我们研究了七名男摔角运动员,三名男柔道运动员(体重为55—93公斤)。在逐渐减轻体重过程中,通过限制能量,三星期减轻了体重的5.0±0.4%(平均值±标准差)。在快速减轻体重过程中,通过限制饮食和强迫出汗,继而给予五小时的随意进饮食期,2.4天减轻了体重的6.0±0.6%。在逐渐减轻体重和随意进饮食期以后,净减轻了体重的2.7±0.5%。逐渐和快速减轻体重的过程中,蛋白质摄入量(四天的食物记录)分别为71±16克/日和56±17克/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为239±56克日(逐渐减轻体重法)和182±55克/日(快速减轻体重法)。在逐渐和快速减轻体重过程中,维生素B_1,镁和锌的平均摄入量相当于或低于各自的推荐量。两种减轻体重过程中,血液化学测出的维生素B_1,维生素B_2,钾,铁和锌的含量是稳定的。维生素B_6指示剂和还原镁的浓度变化在两种减轻体重过程之间有差异(P<0.01),提示在逐渐减轻体重过程中,血液维生素B_6指示剂和还原镁的含量有下降的趋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30米全速跑和无氧运动是相似时。逐渐减轻体重后,有负荷状态下,直立跳高高度增加了9—8%(P<0.01)。快速减轻体重不影响直立跳高的高度。因此,不论采用上述那种方法,小于或等于5%的体重减轻不会影响有经验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把健美操作为改变肥胖体型的主要练习手段的可行性。研究对象是 :4 4名 (39 76± 3 4 9y)超标体重 (6 7 87± 8 5 1kg)的中年女性。研究方法为 :跟踪调查法 :2 0 0 2年 8月对 4 4名 (39 76± 3 4 9y)超标体重 (6 7 87± 8 5 1kg)的中年女性进行每周相同的练习次数而每次不同的练习时间各跟踪训练一个月。体育统计法和对比法 :把每次训练前后体重变化结果用体育统计法进行对比处理。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运动生理等方面的书籍。健美操练习套路及练习方法 :采用北京体育大学创编的健美操 (30min)进行训练。结果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