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拔优秀的青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是提高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水平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观察测量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心理测试法等方法对北京青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进行了研究,并就选材原则、身体形态、气质类型及专项身体素质与选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选材观点,以期提高青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选材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队伍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江苏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来源较为狭窄,年龄结构偏大,选材方式科学化较高,运动员从事曲棍球前均参与其他运动项目,绝大多数运动员训练年限在3-4年,运动员训练态度和动机较为成熟,但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普遍不够理想,退役后的就业情况不佳。建议:推动曲棍球项目普及开展;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拓宽运动员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以我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旨在建立能够反映中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运动专项体能的指标体系,为运动员进行自身评价提供标准和指导,也为教练员安排整体和个体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录像拍摄、观察统计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速度水平对于女子曲棍球运动项目的重要性,揭示了不同位置的女子曲棍球运动员速度水平的特点,为曲棍球运动项目的速度水平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IMI°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63名参加第11届全运会曲棍球比赛的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比赛跑动能力进行分析,在不划分位置情况下,曲棍球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表明下半场由于体能下降导致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有所下降。经过t检验发现,曲棍球的第1速度段跑动距离上、下半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曲棍球第1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在下半场下降更明显。在划分运动员位置情况下,量化了曲棍球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对比发现,曲棍球比赛中,运动员跑动距离存在显著的位置特征,前锋运动员和前卫运动员无氧高强度和无氧有氧混合中等强度跑动和跑动总距离要高于后卫运动员。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t检验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张波 《体育科技》2005,26(3):38-4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严重影响运动员及普通人的生活、工作、训练的运动创伤疾病,对6例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保守治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探讨本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总结出预防方法,指导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对普通群众防治也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棍球运动是以速度为主,兼有速度耐力和耐力性的项目。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ATP—CP供能系统贮备的能量在理论上可维持最大强度运动6秒~8秒。虽然曲棍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持续活动的时间主要分布在10秒以内、11秒~20秒和27秒~40秒的时间区间,从供能特点来看,主要是无氧代谢  相似文献   

8.
上海闵行第三中学开展曲棍球运动项目已有15年之余,期间中国曲棍球协会命名其为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为了促进上海市第三中学青少年女子五人制曲棍球项目又快又稳地发展,做了本次探讨研究,在了解现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有科学化训练的意识;教练员、老师、家长应协助运动员来平衡学习与训练,运动员自身也要学会自主调节.  相似文献   

9.
对广东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2005年全国冠军杯赛前进行机能评定和疲劳监控,结果显示:在赛前训练期间,运动员的机能状况总体较好,但个别运动员的体质状况和运动负荷适应情况及恢复情况波动较大,有待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更大负荷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曲棍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激烈的竞技比赛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的心理和屯适宜的状态是比赛成功的保证.因此,本文就目前曲棍球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及促进曲棍球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策略进行了阐述,最后重点对曲棍球运动员赛前的心理控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曲梓怡  胡玲 《辽宁体育科技》2010,32(5):37-37,40
通过对女子曲棍珠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周期中补充谷氨酰胺的研究,观察血尿素及血清睾酮水平的变化,旨在对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营养补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肖梅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5):25-26,29
跟踪观察与测定广东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备战全国冠军赛、第10届全国运动会预赛和决赛前训练期间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清睾酮(T)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Hb、BUN、CK、T四项指标的综合使用,可有效全面地反映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赛前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曲棍球运动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棍球意识,是运动员对曲棍球比赛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意识强或意识差决定掌握和运用规律的正确与否,它表现在有球与无球活力的各个环节,对运动员已具有的体能和技能的发挥很有影响,是贯穿于曲棍球运动员全面素质中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中国女子曲棍球比赛的运动负荷特征及运动员在场上的跑动位置和轨迹,应用GPSports Systems SPI 10运动监测系统及Polar团队心率表,对国家女子曲棍球队主力运动员26人备战2008年奥运会期间1~4月24场比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研究表明,我国优秀女曲运动员在场上比赛表现出明显的项目特征:高强度、高对抗,对各个位置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都很高。由多种不同形式的运动方式穿插在一起组合而成,在场地上约15%的时间是间歇性短距离快跑形式(无氧代谢),约85%的时间是慢跑、走动或原地休息的运动形式(有氧代谢)。快速冲刺能力与国际高水平队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5.
通过使用SIMI°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参加第11届全运会曲棍球比赛的36名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指标进行了统计,并对各项指标在比赛中实际应用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不划分位置情况下,男子曲棍球全场技战术运用形式最多的是传接球、运球和抢截球.在运球、传球、接球、射门、抢截球、犯规等人均次数方面,上半场要多于下半场;在个人突破、助攻、进球的人均次数方面,下半场要多于上半场.2)划分位置情况下,在传接球和抢截球方面,后卫平均次数最多;在运球、助攻、个人突破和犯规方面,前卫平均次数最多;在射门和进球方面,前锋平均次数最多.3)通过方差分析得知,不同位置的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运球,传球,接球,射门,突破,进球,抢截球和犯规等技战术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无锡市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队的14名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2012年训练准备期进行了跟踪监测,应用血液指标和尿常规指标分析评定准备期训练计划和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性,为科学训练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运动负荷引起运动员出现尿蛋白;运动员的血红蛋白(Hb)浓度的标准差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平均值稍有下降,未超过10%;WBC超出正常范围,但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大部分运动员的机体对训练负荷已经适应,曲棍球运动员准备期运动负荷安排较为科学,但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差异性是在今后制定训练负荷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茹  郝磊 《体育科技》2008,29(1):77-78
膝关节损伤是由棍球运动更多发性伤病之一,严重的损伤不仅影响训练和比赛,甚至会导致运动员运动生涯的终止.对广东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膝关节损伤进行了调查,结合等动力量潮试对女子由棍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广东女子由棍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高发病率提示膝关节损伤仍是医务监督和预防的工作重点.广东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屈伸肌发展比较协调,但同名肌发展失衡较普遍,可能是导致曲棍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高发病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江苏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先进,科学化训练程度较高,训练保障体系优越。但教练员执教年限较短,科研能力薄弱;后备人才生源区域局限性明显,各个年龄段人才储备不均衡;后备人才文化学习现状不理想;曲棍球项目普及率低,出路相对狭窄,缺乏社会关注和安置政策保障。建议:提高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水平;推动曲棍球项目普及开展;出台措施,促进后备人才全面发展;拓宽后备人才的出路与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9.
穆子泰 《新体育》2012,(9):84-89
旗手,是外界聚焦的中心,是最亮丽的体育名片。在伦敦碗,看尽各国旗手的风采———美国队选择了两届奥运会女子佩剑金牌选手扎古尼斯,引领俄罗斯队的是风惰万种的女子网球明星莎拉波娃,日本队派出了两届女子摔跤金牌得主吉田沙保里,德国队则是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凯勒·纳塔查……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全国男子曲棍球锦标赛是第11届全运会后我国最高级别的比赛,也是亚运会后国家队成员回归省、市队后的第1次全国重要比赛。本文通过对2010年全国男子曲棍球锦标赛冠军辽宁队和亚军广东队进攻技战术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国曲棍球的主流进攻技战术打法,为各省、市队备战第12届全运会提供参考。1进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