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我国职业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是,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不成熟,创新教育保障制度不成熟,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不系统,缺乏合格的创新师资队伍,创新教学质量缺乏科学量化的评价体系。为此,要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充实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引入1+X证书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体系,搭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抓住校企联合机遇,广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中速稳定增长的新常态。为了解决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国家大力鼓励和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受到多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政府等外界扶持力度不够,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必须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难题,构建成熟的评价体系、增强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这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方式的重新调整的需求。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理念必须向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转变。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学理念,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立体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完善并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以及设定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评价制度,为培养全面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创业人才营造有积极意义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4.
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高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系统的、全面的教育。要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顺利实施,就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综合利用。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并加以系统的研究、理论的探究和制度的保障,就可以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性差,学校、企业和政府协调育人的互动性较差,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单一五个方面分析了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平台打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创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创业型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大批创业型高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教育要适应创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创业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岗位类型和层次,从培养观念更新、培养制度改革、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创新几个方面,创新创业公司制全程工学结合培养体制。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推动科技教育快速有效发展,提升了高校教育创新力。对河南省部分地方高校的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制度建设不规范、课程体系不完善,地方高校与"互联网+"国家战略结合较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亟需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地方高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和"以人为本"评价指标结构模型,以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基层创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大学生创业知识缺乏,自我创业能力评价不高,对农村基层创业的风险评价较高。因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和创业孵化基地,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理念认识不清、教学资源不足、实施机制不系统、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学院在融合实践中,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状况,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专业化,从而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构建"政产学研创"一体化的"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同时整合高校协同机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统筹作用未充分体现,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行业企业的参与作用未得到发挥,缺乏有效合作;高校的内生动力没有充分激发,配套不完善。结构功能理论为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困境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借鉴,在该理论支持下,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加强环境适应,构建校内外资源支持体系;促进目标达成:构建多方共赢的目标体系;促进协同整合:构建多层次的制度治理体系;加强模式维系:构建利于合作的共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包装印刷为东莞特色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以产业发展需求及学生职业发展前景为目标,构建了以培养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诊改等实施策略,着力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体制机制、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还面临困境,与新时期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存在明显差距。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训练等关键领域改革,构筑“多元协同”机制,搭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全覆盖的双创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校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探索"双创"教育教学实施中,要在总体"靶"向目标上,明确"一个核心,一个重点,一个体系",即以锻造"双创"意识品格为核心,以提升创新思维水平为重点,构建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实践教学、独立探究、指导协助、文化引领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开展"双创"实践教学中采取"树"状实施路径,即夯实教学团队这一"根基"、做强通用课程这一"主干"、做优实践教学课程这一"主枝"、做精个性化指导课程这一"花朵"。同时,建立"双创"教育"养护"体系:多元评价,硬件保障,校、政、行、企、科研院所五方协同。  相似文献   

14.
武汉纺织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新工科"理念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指导下,对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改进体系、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通过这些改革举措,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越来越扎实,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就业情况明显好转,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好,满足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建设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目的是解决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指导教师能力水平不高、实践平台功能相对单一和职业氛围不浓厚的问题。该平台集生产服务、专业课教学、技术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实践表明,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平台为实施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锤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高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快速发展,在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研究发现,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未体现教育的多维要求、与专业教育关联程度有限、实效性亟待提升等问题。据此提出构建三类课程体系、建设专业阵地平台、健全各类保障机制等措施,为不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创业教育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依然存在内容单一、模式陈旧、实效性不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内容、更新创业教育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做好创业过程的辅导工作,来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国内外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根据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的原则及意义,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和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规格、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和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等探讨了“知行合一”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内容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下高职高水平建设的核心议题,新时代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提质升级,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共享,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学以成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三个新要求。但目前面临社会狭隘的价值取向,阻滞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高职广普式的育人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单一主体滞后的顶层设计,导致了人才链与产业链脱节;导师队伍的结构性缺陷,离散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等现实困窘。高职院校应建立文化自信,以文化引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铸魂育人;升级育人模式,以高质量为导向开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新阶段;强化多元育人,以产教共同体服务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建设;优化导师结构,以优质的导师队伍夯实创新创业教育根基,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20.
"校地合作"模式,有利于厘清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要求不高,课程体系建设不系统、制度设计不健全;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保障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将人才培养和地方人才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开设与地方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的课程,设置高校与地方融合的创业性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兴趣和特长;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