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介绍平移和旋转两个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小学阶段学生之所以要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出图形变换的现象.了解这些现象的基本特征、体验变换的整体特征,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与欣赏图形美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108页~10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意义和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正确将图形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成为轴对称图形。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验温故知新的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作为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新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2——15页,是“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的第一节。本单元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而“对称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是结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作品,展开操作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左右对称)。认识并能找到其对称轴,体验左右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1~42页。目标确定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2.在探索图形或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  相似文献   

8.
概念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教学为例,具体阐释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通过有效的操作任务,让学生进行活动尝试,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概念的表象;通过体验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操作、质疑、思辨中感受知识形成的生动历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平移和旋转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一、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索 如在"平移与旋转"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大量学生所熟悉的图形,并让学生例举了生活中所熟悉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发表见解,从而得到平移和旋转的一些直观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后,再利用教材上的做一做,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25页“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6-28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知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方向和距离平移后的图形。教学过程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1.分类,感知。(1)教师依次出示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摆6个运动画面(见教材第26页),提问: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4~26页。教学目标: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了解平移、旋转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物体的运动方式。2.了解平移的本质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初步学会画平移后的图形。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课前思考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后,初步感知平移运动的特点。关于平移内容的学习,五年级还会继续深入体会平移运动的特点,那么,本节课到底学习到什么程度合适?从教材的整体编排看,二年级对平移学习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三年级是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感知平移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第一节《图形的旋转》.本章是在学生学过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全等、轴对称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对平面图形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图形的旋转是继图形的平移与翻折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变换,也是研究中心对称的基本方法.八年级的学生喜欢通过自己观察、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知,他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初步了解了研究图形变换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王元花 《山东教育》2014,(11):41-41
1.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数学好玩”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引领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存思考中实践,尽力向孩子们展示数学好玩的一面,提升孩子们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如,“平移与旋转”时,我顺手拿了身边的信纸,为学生们展示了数学好玩的一面:一张长方形纸,让折痕平行对折多次,再在上面抠一个洞,无论折多少次,得到的洞都是平移关系的;同样一张长方形纸,让折痕相交于一点地对折无数次,再在上面抠一个洞,无论折多少次,得到的洞都是旋转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下册P41~P43“平移与旋转”。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认识生活中的物体有进平移与旋转运动的现象,进而认识平面图形平移和旋转;会计算一个平面图形平移的格。2.使学生体会到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后,是在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变,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3.通过情景图的场景,体会生活中的平移、转运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三、教学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四、教学难点:计算一个平面图形平移的格数。五、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方格纸…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页47页《剪一剪》。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2.能力目标:会剪简单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1)会欣赏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4.重点、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规律剪出简单的图案。难点突破思路:观察图形——发现规律———探究办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分析1.学生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称图形,初步认识了各种图形以及图形的平移和转换,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6~28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知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方向和距离平移后的图形。教学过程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1.分类,感知。(1)教师依次出示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摆6个运动画面(见教材第26页),提问: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  相似文献   

20.
<正>【教材分析】《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1~42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或一条线的平移过程。【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