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戏曲包括南戏和元杂剧。南戏中有很多描写负心书生形象的作品,而元杂剧中此类题材的作品却比较少。比较南戏和元杂剧中书写负心书生的作品并分析其思想历程,可了解当时人们对书生的态度以及当时的环境下书生负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代社会状况和元代知识分子的心境与遭遇,造就了元杂剧鲜明的民族意识特色。这是动荡社会和异族统治导致的不满情绪的发泄,也是长久以来汉族人民民族意识心理积淀的结果。元代知识分子利用元杂剧这种文学形式,在三国戏、爱情戏和描写劳动人民所受灾难的作品中,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民族气节,弘扬民族正统思想,表现元代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从而形成了元杂剧特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以鲜明的平民意识成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代戏剧美学则以其平民主义倾向成为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从元杂剧作家、观众和作品内容三方面可以探析元杂剧的平民意识与元代戏剧美学平民主义倾向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作为一代之文学值得我们去深刻探析,其作品的雅俗共赏性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大亮点。元代文人在雅俗文化交错融合的影响下创作了元杂剧,又因元杂剧中人物形象的雅俗叠加性推动了雅俗文学的进一步融合。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学使得我们从作品和社会文化两方面来看其雅俗复合现象。  相似文献   

5.
杨宁 《天中学刊》2009,24(4):84-86
元杂剧作品中的僧道人物形象表现出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这样一种世俗特征的出现,是元代僧道世俗化在元杂剧作品中的真实反映,是"惟灵是信"的实用主义民间宗教观在元杂剧中的自然流露,更是由戏曲艺术娱乐性目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是元代俗文学成熟的文学样式,具有显著的群众性特征。本文从元杂剧作品内容、外在形制和组织形式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杂剧的群众性,意在剖其特质,揭示其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作为极具元代特色的一种戏曲表现形式,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文明相互摩擦下顺势而生的市民文学作品,直射元代封建统治和社会现实,语言泼辣口语化,个性鲜明。研究元杂剧中的称谓利于帮助人们了解这种语体的语言特点和文化意蕴。本文欲选取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现存的18部元杂剧,立足于古代女性称谓的语料,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元杂剧中的女性称谓词,对其进行系统地分类整理,在探求其词汇的语义特征同时浅析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对元杂剧剧本体制涉及颇多,如元杂剧的题目正名、次本、分折等问题。对于题目正名,本文认为对于元代的杂剧,其题目正名应在剧本的后面,而且并不是非标不可的。对次本问题,本文认为"次本"应当为改编本而非删节本。对于学者讨论较多的元杂剧是否分折问题,本文从《录鬼簿》的记载及元杂剧的形成过程出发,推断出元杂剧在元代已有分折现象。  相似文献   

9.
指出元杂剧有13部作品描写了货郎形象,其形象重利、计较、勤劳、善良,富有冒险精神。论述在元杂剧中,对货郎贩货、传信、叫卖、被害情况的描写,反映了元代的都市情况、通讯状况、市场特点和旅行设施情况。阐述这些货郎形象的塑造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元杂剧中的人物群像。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作为戏曲样式,实属综合性舞台艺术;但其剧本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堪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驾齐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其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六百种,留传于今的作品还有一百六十二种,迄今可知的作家约计二百人.仅此可见元代杂剧作家之众多,作品之丰富,实令人惊叹、仰服.元杂剧确以其辉煌成就而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也不愧于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光的里程碑在现存的元杂剧中,近三分之二是仰仗于明代著名戏曲家臧晋叔选编的《元曲选》而保存下来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1.
元曲是元代文学成就中最辉煌的一章,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的传播方式有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两种。在元代,舞台表演是元杂剧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元杂剧衰落后渐渐成为案头文学。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元杂剧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元杂剧最真实、直接、可靠的文献资料,而《嗓淡行院》、《庄家不识勾栏》这两首曲正是元杂剧演出的重要史证。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广泛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生活百态.其主题多样,有关报恩酬情主题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报恩人物身份各异,报恩方式、报恩原因也多种多样,既有报答养育收留之恩的,也有报答济困救难之恩的,还有报答礼遇厚待之恩、活命重生之恩的等等.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大量报恩主题的作品,一是受佛教因果报应现的影响,二与中国传统报恩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报恩酬情剧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即作者借作品反讽现实,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3.
戏曲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观众,元杂剧的较多作品在这方面的创作都是成功的。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无沦质量还是数量,都较以往各代丰富。研究元杂剧,其女性形象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元杂剧女性形象所达到的高度被认为是元杂剧作家最为超越的精神高度,代表了元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桃花女》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并非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其内容、语言及其风格方面与其他元杂剧相比并没有更多创新。但是,作为一篇反映当时风俗的民俗文化作品而言,却具有其他作品所无法取代的研究价值,它填补了正史的一些空白之处,特别是在元代的婚俗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从这一角度入手,不仅能发掘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蕴含,还能为元杂剧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元代“一代之学”光辉代表的元杂剧何以在金元之交迅速崛起并在很短时间内进入繁盛时期,始终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较多地注意元代经济,政治和民族政策等外部原因对元杂剧兴盛所产生的影响之同时,逐渐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元代人与元杂剧兴盛的相互关系上来,并在长期的论争过程中形成一些共识,愈来愈明晰地体认到由沉沦市井间的书会才人组成的作家群体及由这些群体和杂剧艺人结成的巩固同盟,才是元杂剧走向兴盛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是元代杂剧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元杂剧爱国主义作品从创作上可归纳为直露式、寄托式、兼容式三种基本类型。其中,直露式包括抗击外敌入侵、歌颂忠君报国、弘扬英雄主义三种类型,兼容式包括揭露民族压迫、表现民族融合、反映共同意识三种类型。值得重视的是,元杂剧爱国主义作品的创作至元末明初才形成高潮;一些作品已经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具有了在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中追求民族平等、社会公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来元朝法律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元朝法律史在研究上领域扩张,内容上更加深入。2000年以来,元朝法律研究主要在法律史料的发掘与整理、法律中民族风俗习惯因素的分析、元杂剧体现出的法律文化、民事法律制度的内容、刑罚制度的问题、司法制度的具体运行情况和元代法律体系的结构与某类法律形式内涵问题等展开了研究。此外,还有对元朝一些具体法律制度与问题进行研究,如警迹人、盐法和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发展成熟。元代,是一个戏剧丰收的时代,优秀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巧日臻完善。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生活上,较之元代其它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更为广泛深刻。元人胡祗遹在《送宋氏序》曾经这样说明元杂剧内容的广泛与题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作家的绝大多数是在科举教育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科举情结也自然流露于作品之中。在元代科举停废的情况下,元杂剧作家主要从下层文人的生活、遭遇、社会地位等角度呼唤着科举,以向世人展示下层文人的人生价值,从中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ABB式三音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燕 《现代语文》2002,(4):150-151
ABB式三音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在其产生之后,就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文学样式的选择,涓涓细流式地向前发展着,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始终未出现激增和暴涨,而到了元代,这一情况则出现了质的变化,ABB式三音词在元代语言中蔚为大观,大有独领风骚之势。ABB式三音词只所以会在元代出现如此剧烈的发展,除了语言内部规律和各种外因激荡交加的结果外,它与元杂剧、戏曲这样的文学样式在元代的兴盛是不无关系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上乘之作,是能够代表元代语言的书面作品之一。本文拟对《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