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文坛冉冉升起的唯美主义怪才,终其一生在生活和文学创作上实践着他的唯美主义理想。在诗歌、戏剧、小说、童话、文学批评诸领域,王尔德均有涉猎,颇有建树。然而,无论是王尔德的生活还是他的文艺思想,抑或是他的艺术创作实践,矛盾性、复杂性显而易见,一般意义上的唯美主义已不能概括王尔德其人其作的全貌。对王尔德的研究也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注重个人风格和个性到60年代的注重文本形式的分析、80年代之后的文化研究之学术批评历程,体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周若雯  周德波 《黑河学院学报》2023,(12):178-181+188
19世纪,《庄子》在继《老子》后陆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传播。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在阅读了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庄子》译本后,对其极为赞赏。他在后续创作了一系列的风俗喜剧,这些剧作实际与他的唯美主义文论一定程度上并不相符,但却与《庄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在思想上,王尔德喜剧和庄子的“无为”与“齐物”十分契合,并都有着幽默的文风,创作了典型的“仁人”形象来讽刺与批判社会。  相似文献   

3.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的领军人物,其创作体裁之广,鲜有人及。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在戏剧、小说、童话、诗歌和文论领域都留下了惊世之作,然而真正使他轰动英国文坛的则是他的戏剧。其中以《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等4部喜剧广为人们所熟知。透过作品中所塑造的不同的女性人物形象,我们却能深刻地了解王尔德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艺术家对女性主义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广义的唯美主义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一股文艺思潮,它表达了追求艺术独立性的艺术观;作为一场社会运动,它则体现出享乐主义的生活观,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而王尔德四部喜剧中的花花公子们正是唯美主义生活观的积极实践者。  相似文献   

5.
《莎乐美》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该剧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施洗者约翰"的事迹。王尔德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对圣经原型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和处理,使该剧成为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是对圣经原型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也是唯美主义的实践者。他的童话塑造了唯美的艺术形象,讲述着爱、美与艺术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进行着一定的道德阐释。笔者从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作背景与唯美主义观点开始,通过三个侧重点,挖掘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在其童话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揭示唯美主义与现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一贯蔑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传统,反对只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的创作方式,其代表作《道 林·格雷的画像》在19世纪90年代上半期曾风靡一时,标志着王尔德写作生涯的转折.该小说无论是从叙事还是从哲理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念,融入了他对生活、艺术、道德的诸多看法,是王尔德的一次重要的美学实验.  相似文献   

8.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王尔德的作品被中外学者广泛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都集中在他的戏剧作品和长篇小说上,对于他的一个超短篇小说<笔杆子,画笔和毒药>却鲜有提及.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集中反映了王尔德独特的艺术主张.本文将尝试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来理解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李昕白 《文教资料》2009,(33):12-14
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一百多年来,这个“臭名昭著的牛津圣奥斯卡、诗人、殉道者”一直是文坛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很多人认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是颓废主义.究其实质是一种逃避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创造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品《道连&#183;葛雷的画像》一问世.便被英国社会批判为一本不道德的书。本文从小说构思和主要人物与王尔德相关性分析入手,指出王尔德本人和他的这部代表作都是对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的反抗.并进一步指出他的关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尔德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为艺术而是艺术"是其理论口号和创作实践的目标,但其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性一直受到学界争议,通过对王尔德在创作中对现实性及虚构性的双重实践和对艺术审美价值及道德价值的双重追求的浅析,力图展现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唯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王尔德在四部社会风俗喜剧中塑造了许多花花公子。本文探讨了王尔德衷情于塑造花花公子的原因 ,及他是如何塑造花花公子的 ,分析了王尔德及其笔下的花花公子对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论奥斯卡·王尔德《认真的重要》中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剧作家,与莎士比亚、本·琼森、谢里丹并称为英国戏剧史上的四座高峰。在他的喜剧中,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和喜剧才能的作品就是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认真的重要性》)。从他诙谐幽默的语言入手,运用文体分析理论中语言形式及其功能的关系来认识该作品中体现的双重性,从而见证这部历演不衰、百看不厌的喜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陆和香港两地的喜剧片在题材类型与风格基调上有异有同。类型之异主要表现为:战争喜剧和民工喜剧是体现内地特色的题材类型,警匪喜剧和合家欢式市井喜剧是港式传统喜剧类型的延续;风格之异主要体现在:大陆一批喜剧片染有“黑色幽默”“冷幽默”色调,香港喜剧片擅长无厘头恶搞。两者的差异与各自的历史政治背景、地域位置、文化观念等因素有关。同时两地均拍摄有轻喜剧与爆笑两种风格的都市爱情喜剧;都创作有喜中含悲的小人物“悲喜剧”;奇幻喜剧、穿越喜剧与“黑色”喜剧片等片种均传达出某种荒诞性审美特征。两者的相似处说明处于同一时代的港陆电影在创作者的交流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4.
1922年,徐卓呆在《游戏世界》杂志上相继发表了《虚饰家》《人财两得》《卖卜者》《王子何在》四篇喜剧。这些剧作在内容上侧重于表现都市生活,在艺术上具有夸张、巧合、陡转等喜剧技巧运用娴熟,戏剧情境构设巧妙等特征。它们既是研究五四前后新剧滑稽戏审美特征的重要样本,也是研究现代喜剧发展历程的有效样本。因此,挖掘整理徐卓呆的喜剧创作,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喜剧史研究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Shakespeare and Ben Jonson have frequently been paired up for comparison in studies of early modern English drama.Conventional views about Shakespeare’s and Jonson’s comedies evolved and crystallized in the seventeenth,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People believed or were led to believe that Shakespeare’s and Jonson’s comedies were in clear opposition:Shakespeare’s comedies were sweet,romantic,amiable,popular and entertaining,whereas Jonson’s were based on an abstract theory of humors,cold,satiric,pedantic,and moralizing.Only in the last century did these oppositions begin to change,but too slowly.This paper calls those binary oppositions into question.It tries to present a more truthful picture of these two playwrights and their comedie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some of their works.It argues that some of those oppositions are stereotypes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seriously by contemporary Shakespearean and Jonsonian scholars.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文艺运动的代表。其短篇小说《坎特维尔的幽灵》中的鬼形象体现了他对唯美的追求,同时博爱、忏悔和终极审判等来自《圣经》的思想在鬼的遭遇中也有明显体现,它们使对唯美的极端推崇受到质疑并使其最终走向消解,揭示出在王尔德的内心深处,《圣经》的影响是他所无法逾越的。  相似文献   

17.
尽管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风格截然不同,但俄国形式主义无论在文艺总体主张以及具体的创作方法上都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相呼应,而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对其后的文论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厘清两者的文艺思想的关联,也具有从新的维度看待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在现代文论中地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喜剧汲取了古希腊神话的养分,大量的古希腊神话因子通过故事类型、主题类型、人物类型在剧中显现。莎翁喜剧与古希腊神话一样,是人性与神性的合璧,表达了世俗与神圣并置、狂欢与理性并置的人神观念。  相似文献   

19.
英美“喜剧”主要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和肢体语言,巧妙的情节安排,诙谐幽默的台词等进行刻画,对故事进行展开,可见语言是喜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标记性理论入手,通过探讨标记性理论的产生及研究现状来挖掘喜剧《怎么又是你》、《纠结之旅》和《滴水之恩》中标记性礼貌的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喜剧中出现了许多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为争取自由、人权及社会尊重而斗争,具有反叛性。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局限性,莎翁在喜剧结尾处将女性塑造成了与社会传统习俗更为相符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