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祖拳是福建南拳的主要拳种之一。由于历代史料缺乏对其的文字记载,因此,关于五祖拳的源流、发展以及有关技法的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对五祖拳的源流提出如下观点:(一)“拳有五祖”与“五祖拳”不能混淆;(二)“太祖拳”不能代替“五祖拳”;(三)蔡玉明是“五祖拳”的创始人;(四)现今“五祖拳”的不同流派。  相似文献   

2.
蔡玉明五祖拳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浯塘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族谱和拳谱文献与口述资料,解读了五祖拳创始人的文化传播.蔡玉明通过建立群众基础,融入社会生活,实现五祖拳的社会化;赢得泉州武林的承认,实现五祖拳的本地化;借助社会网络和专业空间,以及传播对象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推动五祖拳在泉州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8,(3):24-25
何为五祖拳?关于五祖拳,一般认为它是五种拳法的总称。这五种拳法为:一达尊(达摩)、二太祖、三罗汉(有的流派为“玄女”)、四行者(猴拳)、五白鹤。也有人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拳种。五种拳法中,以太祖拳为代表,太祖拳的雏形为宋太祖赵匡胤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  相似文献   

4.
南少林五祖拳内外兼修、技术全面,古朴、勇猛、刚烈,硬桥硬马中又透出刚中含柔的特点。其手法最为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南拳的特点。五祖拳的手法,指的是五祖拳在演练和实践中上肢攻防的手法。以往论述五祖拳手法的文章,往往着眼于演练拳术,将其分为双手长技、双手短技、单手长技、单手短技等类。有的分得更细更完整,在双手技中又分为拳、掌、指、肘等细类。这样介绍五祖拳手法固然颇有体系化的特色,但较为忽略实战的角度。少林五祖拳作为南方一大拳种,其传播已有骄人的成绩。为了加强五祖拳在散打、实战方面的地位,在分析五祖拳手法时,应该着眼于实战性,着眼于攻防(这样做也并不影响它的演练)。所以本文将五祖拳手法分为攻、守、连消带打、闪打等类别。  相似文献   

5.
南少林五祖拳内外兼修、技术全面,古朴、勇猛、刚烈,硬桥硬马中又透出刚中含柔的特点。其手法最为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南拳的特点。五祖拳的手法,指的是五祖拳在演练和实践中上肢攻防的手法。以往论述五祖拳手法的文章,往往着眼于演练拳术,将其分为双手长技、双手短技、单手长技、单手短技等类。有的分得更细更完整,在双手技中又分为拳、掌、指、肘等细类。这样介绍五祖拳手法固然颇有体系化的特色,但较为忽略实战的角度。少林五祖拳作为南方一大拳种,其传播已有骄人的成绩。为了加强五祖拳在散打、实战方面的地位,在分析五祖拳手法时,应该着眼于实战性,着眼于攻防(这样做也并不影响它的演练)。所以本文将五祖拳手法分为攻、守、连消带打、闪打等类别。  相似文献   

6.
新垵村人对武术的客观需要,形成了武馆林立的村角武术发展样态.村角武术既竞争也合作,致使新垵村的武术成为当地的民俗活动内容.五祖拳第二代传人沈扬德,从凝集、团结新垵村乡亲出发,统一了村角武术,将乡里村民原先备战械斗的习武目的及宗法庙会的大众文化生存样式,融入近代"强种救国"语境,推进了村角武术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正本清源,厘清五祖拳的历史源流。通过田野调查挖掘了《玉塘蔡氏家谱》的资料,参考各流派的说法,就蔡玉明的籍贯,名字,外号,生卒年月,考秀才史实及时间等各种说法用比较法,反证法,归纳法作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五祖拳创始人蔡玉明是现晋江市灵源街道英塘社区(蔡厝)人氏;其姓名是蔡玉明而非蔡玉鸣;蔡玉明生于清咸丰葵丑年(1853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卒于宣统庚戌年(1910年农历正月初九日),享年57岁;蔡玉明于1886年,33岁时考取晋江县学,文科秀才。  相似文献   

8.
广东很多拳师认为广东武术发源从“火烧少林寺”后开始,然而这则故事,就像小说家笔下的小说一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非常具体,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又非常具有戏剧性,不免让人产生怀疑。所以,文章就从这则故事入手,揭示它们之间真实地存在关系。研究认为:(1)“火烧少林寺”实为天地会笼络人心的手段,与刘家拳的产生没有关系;(2)“南少林”就是天地会,寺僧创刘家拳的说法不可信;(3)从历史上的南少林、清朝中后期社会背景、与广东洪拳、蔡李佛的“请拳顶礼”动作寓意分析,表明该拳派与“南少林”有关。  相似文献   

9.
平遥信拳属于全国稀有拳种,文章在20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的基础上,以平遥本地拳师对信拳流传的谚语为切入点,将二郎神信仰的产生年代与流传地域的史料和南少林产生年代的考证相结合,认为平遥信拳有可能产生于明中期的福建南少林。  相似文献   

10.
五祖拳的全称为五祖鹤阳拳,该拳术技击性强,无花架子。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五祖拳崛起而为福建南拳的第一大拳种,同时盛行于我国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其实,五祖拳不能简单地以南拳或北拳来划分,严格地说,它属于不南不北,因而笔者认为,该拳术的技术特点应从其整体结构和技手(即招式)的运作要求上来说,而其演变则要追溯到该拳术渊源的方方面面。下面,就从这两部分说起。  相似文献   

11.
康锦平,1983年出生在福建惠安。惠安,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这里不仅有风情万种的惠安女,美轮美奂的石雕,还有纯正刚猛的五祖拳。从小,康锦平便在父亲的影响下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父亲就是习练五祖拳的,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在一边看父亲  相似文献   

12.
陈式太极拳与五祖拳技法身形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陈式太极拳与五祖拳长技击、身形上的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找出它的异同点,以利于习武时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广东洪拳为研究对象,以泉州太祖拳为比较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广东洪拳和泉州太祖拳的历史渊源进行透析,对二者的技术特点、风格特点及技击原则进行对比研究,尝试揭秘广东洪拳之历史渊源。经研究得知广东洪拳与泉州太祖拳在历史渊源、技术、风格和技击原则等方面关系密切,同出于南少林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4.
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继《少林大金刚拳》连载完毕后,于2008年第1期推出中国少林著名拳法——少林五形八法拳(第二路72势)。原“第一路108势与实战术”已于1983年在《中国武术》(英文版)、《武术健身》《中国体育》连载,得到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好评。此拳共分四段,其结构严整、技法精湛、风格古朴、动势强悍,实战技术简洁、全面,实用性强。 此拳法由北派少林拳名家、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秦庆丰先生主笔,动作照片仍采用三十年前作者原照,并加以图解、技术要点提示,及实战用法说明,从研修与自学角度便于读者较深层次地理解、诠释拳术内涵,提高少林拳法的实际演练能力和技战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对五枚拳历史渊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五枚拳的发展策略,即依托当地高校、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成立五枚拳发展研究训练基地和女性拳社,吸引学校、农村、社区更多女性习练五枚拳;将五枚拳改编、创新并作为乡土教材特色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推广和普及;结合国家武术竞赛规则,创新五枚拳套路;加强民间武术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建立传承人保护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武会友,通过民间传统武术比赛,推动五枚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车天民 《武当》2003,(10):33-34
少年拳第二套的特点新大纲中的武术教材之一——少年拳第二套(以下简称“二套拳”),是一个很好的武术套路。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体现了武术的风格,尤其是体现了以长拳为基础,以基本功为基础之基础的武术特点。全套动作精神英勇、严肃,姿势朴实大方,动作刚劲有力,形象雄壮优美。从技击的特点而言,虽然全套动作结构很简短,但表现了武术的“四击”、“八法”、“十二型”的技击法则和人体动态的规律。以“四击”中的“踢”和“打”而论,就有蹬、踢、踹、弹、钩、冲、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对濒临消失的土家族宏门安定堂"梁拳"进行挖掘、探源,并与现代武术中的散打结合起来,把最原始的梁拳基本技法、训练方法等运用到散打运动之中,为现代武术服务。文章主要采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法等方法对"梁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梁拳"技法手段众多,运动形式多样;有较高的技击与防御性;具有悦心健身、防身之价值。另外,从武术的健身、攻防、竞技等多个方面得出:"梁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其作为民运会项目武术中的传统拳与传统器械组别具有较强的参赛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辛亥革命中相关重要武术人物为研究对象,探寻南少林武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研究结果:一)辛亥革命中许多重要人物皆习练过南少林武术,且将南少林武术的各种价值运用于革命之中,助推革命前行;二)辛亥革命实乃南少林武术组织洪门天地会衍化而来;三)黄花岗起义中有诸多南少林武术习练者,在近战、巷战、肉搏战及子弹用尽之时,南少林武术成为了革命志士的得力助手;四)在这次革命中充分体现了南少林武术之“爱国”、“尚武”、“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精神,振奋世人,启迪后人.  相似文献   

19.
樊爱民 《武当》2014,(6):23-25
意拳桩法是意拳训练的入手之法,也是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意拳桩法训练的正确与否,关乎意拳训练的成败。武术功力也有人称之为武术内力,意拳内行称武术功力为“东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出无数的文化瑰宝,传统武术则是其中璀璨的明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白鹤拳是为数不多的由女性创立的拳种,是中国南少林武术体系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拳种之一。然而在新时代下,永春白鹤拳同样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因此文章基于永春白鹤拳现状,阐述永春白鹤拳的文化流动规律,最后围绕传承主体、文化回归、革新理念以及“互联网+”等研究文化流动视角下永春白鹤拳的传承创新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