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界定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与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实际,认为“公忠”爱国的道德精神、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智慧、传统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道德人格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旨在为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古为今用和现代新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成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的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儒家孝道必将焕发生机,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包含着民主政治的一些元素,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并不矛盾.儒家参与政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作为近乎于公民社会的政治社团的功能,儒家对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诉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儒家文化的开放性为切入口,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人格平等和参与平等为基础,"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发掘儒家文化的价值功能,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面对丧失独尊地位的汉代政治神学,以葛洪为代表的新兴道教思想对传统神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在构筑自身神学体系时,葛洪分汉代儒学政治为思想与行为两部分,在承认现实政治与改造思想世界的同时,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确立为修仙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个人修炼中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对传统道教信仰进行重构,建立不同于传统神学系统的新神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教育核心,以"圣人君子"为教育目标,以儒家学说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科举制联系在一起,更使中国传统教育在人类教育史上独具特色[1]。然而,由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在外来侵略下发生了改变,救亡与启蒙是近代教育肩负的使命,现代教育则以促进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宗教平等观念对中国近现代启蒙影响深刻。明清之际,中国皈信者和文人以之颠覆传统伦常,建立神伦主导的新伦常;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之论证农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平等要求;维新派人士以之为理论依据,推导出变法口号。新文化运动和新儒家运动则在相同的语境里从正反两面作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思想史以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内容除了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等精英和经典的思想研究外,还应包括一般的政治知识、政治思想和信仰,其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和实现现代价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璘 《教书育人》2010,(5):108-109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是指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和知识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和知识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哲学为核心,以“诸子百家”思想为辅的一个传统哲学体系。它基本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9.
李辉 《华章》2007,(2):80
女训是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特别是女性伦理道德文化宝库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其女性道德教育主要宣传三从四德的儒家伦理思想,调节女性的家庭人际关系,功能上坚决维护男权,为现代女性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小说的人伦道德教化作用十分明显。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们在小说中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内核,以因果报应说为手段,确立了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儒家学说的许多方面都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其道德规范的许多要求也仅仅在特定的条件下才适用。例如,儒家的政治观与等级制密不可分;儒家的家庭伦理以家长制为基础,要求幼从长、妇从夫;而儒家的社会纲领则深深植根于小农经济之上,并且与之相辅相成。当现代政治、现代家庭关系、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取代了封建政治体系与制度的时候,儒家传统中的绝大部分思想便变得过时、累赘,至少不再是重要的了。20世纪的发展变化不仅削弱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而且使这一体系本身脱离了现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儒学在其强劲复兴的过程中,呈现出从心性儒学不断走向政治儒学的明显趋向。面对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公民社会等现代性政治理论,儒家开始根植传统,立足中国现实,重新建构出儒家新王道论、儒家社会主义和儒家民主政治论等系统而多元的政治儒学。如果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从政治儒学之中取长补短,切实增强自己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活力,那么将不仅可以促进政治儒学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是以小生产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适应封建专制政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渗透着大量的等级尊卑、三纲伦常。愚民礼教等腐朽思想,这些腐朽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弘扬的民主法制意识,自由平等思想及科学理性精神格格不人,因此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作为整体来讲是不合时代潮流的。那种把儒家伦理道德学说视为中国现代化的“活水源头”的看法是荒谬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靠的是大胆创…  相似文献   

14.
从阐明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入手,探讨了批判继承转换儒家伦理的方法论原则,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大工业孕生的现代进步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本体意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作为本体基础;坚持以时代精神作为“参照系”。以实践需要为基点,与革命传统相结合,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等作为原则。着重论述了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包括在建立社会道德的信仰系统、社会公正机制和高度向心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道德运行的操作系统与程序中如何应用儒家伦理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自从民国初期以来,儒家人格教育就伴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展开而遭受着来自知识分子阶层的猛烈批判,它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力也逐渐衰微。到了当代社会,儒家人格教育依然面临着双重的现代性困境:作为一种前现代的教育模式,它与现代教育体系不相契合;作为一种本土的教育模式,它承受着自西方文化及教育模式的挑战。儒家人格教育若想走出现代性困境,实现自身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价值,就必须在本土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求得平衡的基点,实现对现代性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宋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且在现代华人社会中仍有其潜在的惯性影响。由于西方文化及哲学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 ,宋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创造和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而为中国五四以来的新儒家所重视。现代新儒家重新审视传统宋学的得失及其现代价值 ,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吸纳宋学来建立其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辨性最强、体系最完整、最具现代哲学意味的一次哲学思潮。宋明理学的兴起迎合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历史趋势和唐宋以来社会对儒学复兴和儒家伦理道德权威的重建的历史要求,对宋明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重建伦理道德权威的两种思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本文试从历史角度考察宋明理学的兴起原因,并以朱陆之辩为切入点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葛洪 《教育研究》2015,(2):139-146
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急剧转型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不仅是人类社会迄今依然尚未完结的最为深刻的教育革命和社会革命,而且是以型构现代国家集体生活秩序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政治道德乃至社会政治道德革命。根基于作为中国传统政治道德根本准则的平等主义精神,则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精神领袖的"君主立宪派",一体化地型构"大同"社会政治道德体系,尤其是教育政治道德体系,以选择新型社会政治生活模式,建构新型集体生活秩序的终极旨归和政治诉求。尽管"君主立宪派"所倡导的实用性、实利化主智型新式教育,以满足私欲、涵养私德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但由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尤其是平等主义社会政治道德理想所主导的群体进化思想,乃是晚清"君主立宪派"思想家以公利思想和公德观念为基本内涵,系统型构新式教育政治道德体系的思想逻辑,由此决定了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构成了"君主立宪派"所型构的现代主智型新式教育体系的政治道德本质。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儒家伦理观在中国社会的绵延中占据了核心位置,由此,在现代的转型中,如何发挥儒家传统伦理观在建构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与否,而在这其中,通过对儒家传统伦理观的分析,探求儒家个人伦理观的内涵,则更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阐释了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历程的八个阶段,先豢文化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源头;两汉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基本确立、成形时期;魏晋至隋唐五代是一个整合嬗变的时期;宋明既是中国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备、定型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进一步完备,纲常礼教的权威完全确立的时代;从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一批被当时目为“异端”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公然对传统的理欲观、公私观、义利观提出质疑、批判;近代是中国伦理道德的转型期;现代是中国伦理道德多元期;当代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中国建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