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十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不过,总体来看,还存在数量相对较少,质量相对较弱;实证研究较少,缺乏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研究等问题。要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系统化研究和实证研究以及加强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引人关注。当代心理学研究不仅探讨了与贫困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辩证分析了贫困在大学生成长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结合心理学研究成果,教育者可以从自我价值、社会支持、应对风格几方面有针对性的对贫困生开展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通过对湖南女子学院三个年级的贫困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该院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差、自我满意度低、不良情绪严重和学生处于经济与心理的双贫困中并关注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使女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通过对湖南女子学院三个年级的贫困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该院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差、自我满意度低、不良情绪严重和学生处于经济与心理的双贫困中并关注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使女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浅析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贫困大学生上学问题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一些贫困生因经济压力出现了很多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即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本研究主要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并辅助应用座谈、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2.贫困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我们在分析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二年级现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研究”(以云南省为例)和福特基金子项目“大理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在二年级贫困大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行为较多、也较集中。从总体上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最低谷。文章把这一现象称为“二年级现象”,并对“二年级现象”的含义、表现及其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一部分贫困生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问题。要在认真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蔡润杨 《时代教育》2012,(13):205+207
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社会所普遍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韧性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个体的良好适应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通过对心理韧性的培养与提升,能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应对逆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动机与策略、恋爱与性心理、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心理、择业心理、人格发展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同时对近几年特别突出的贫困大学生问题、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大学生自杀现象等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做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注贫困大学生应是全域意义上的关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和积极人格锻造搭建了平台。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积极人格的锻造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构建是开展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江伟平 《成才之路》2021,(13):34-35
留守学生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源于爱的缺失,这使得他们心理世界时常处于贫瘠的状态,缺乏精神的依靠。文章针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探讨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策略。要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开展正能量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家校社会联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事实,提出了从高校"心理辅导员"这个角度来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要注重方法、掌握技巧,灵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得到健康的成长,以健康的心理去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迎接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在利用学校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资源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使得现实中的贫困大学生受教育过程公平问题有所凸显。对此,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都应有所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最大限度达到包括过程公平在内的整体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运用随机抽样方法,采用自制《高职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问卷》、《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工具对高职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考察和分析了体育锻炼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5.
浅谈高校特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特困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重视和加强特困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看法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文章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指出要重视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寝室是大学生从事劳动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以山西省3所职业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探究了寝室劳动参与对健康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劳动参与能够显著提升其自评健康、客观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基于研究发现,建议从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注重寝室劳动实践、严格寝室卫生管理等三方面着手,激发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品质,在劳动参与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针对63名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团体心理咨询理论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并实施.促使贫困学生在认知、生活态度、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提高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有效的干预技术。  相似文献   

19.
张金花 《天津教育》2021,(7):114-115,118
每个孩子都像一张白纸,在不断的成长中被各种颜色渲染。农村寄宿学生远离家人的陪伴,独自开启陌生的人生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加需要备受关注,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更需要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倾心帮助这些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愁,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寄宿这一特殊的时期能保持身心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的未来美好光明。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们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男女生之间也有差异。文章指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