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屡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 ,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的问题。老实说 ,关于第一个 ,连我自己也莫明其妙 ;第二个呢 ?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 ,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 ,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 ,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 ,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愤懑 ,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 ,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 ,逗起我的兴趣的 ,只是一两段情节 ,几个人物 ,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对我是个诱…  相似文献   

2.
1933年曹禺写出惊世之作《雷雨》,次年7月1日在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1935年4月中国留日学生“中华同学新戏公演会”在东京田商科大学首次演出。1936年1月19日,曹禺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我如何写<雷雨>》一文,这即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冠在《雷雨》剧本之前的《<雷雨>序》(以下简称《序》)。看得来,这《序》是在其剧本定稿、发表后历时两年有余并曾受到演出实践的检验之后才写成的。  相似文献   

3.
《雷雨》最初发表于1934年北平出版的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几十年后的今天,《雷雨》的魅力不减当年,每个欣赏过该剧的人,最不能忘记的一定是剧中那一张张鲜  相似文献   

4.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外文坛怪事层出不穷,一百五十年以前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果戈理发表了被鲁迅称为“怪谈”的《鼻子》,现今在中国的天津,冯骥才则写出了题名为《三寸金莲》的“邪乎”故事。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是写人的。单是人体,就有五官、四肢等等。为什么前者偏偏写鼻子,后者专专写脚丫子?写也罢,为何写得如此奇特?那位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与这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为何与如何不约而同,不谋而合?这就要借助于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曾经提议将"文学"称为"人学",钱谷融早在1978年就撰文《论"文学是人学"》深表赞同,笔者也深有同感。既然文学是人学,"人"就是所有文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正如著名作家刘再复所言:"文学中的主体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学史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涪陵师专学报》开辟“重庆文学史”这个研究栏目,请我参加笔谈。我到过一次重庆,到过一次北碚,就凭这点资格无论如何是不能侈谈重庆文学的。可是这些年有的地区在做地域性的文学史我很知道,我的书架上便摆着《东北现代文学史》、《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等著作。印象中还得过一本《江苏文学史》,新近搬家此书了无踪影。人说搬家之后一年中最好不要找东西,我只得认命。还有朋友送我《香港文学史》,香港的文学史的书香港人没有写,倒叫大陆的学界拔了头筹。遇到香港学者谈起此事最佳的姿态就是带头批评其中的隔膜处,这个办法比…  相似文献   

7.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和喜爱,而且在国外也享有盛誉。一九三三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显示了作者戏剧创作的才华,赢得了文艺界和观众的广泛赞誉。但是,年轻的曹禹并没有在《雷雨》的成就面前止步,而是在一个较高的创作起点上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写于一九三五年的第二个剧本《日出》就是作者“试探一次新路”的剧作,尔后,在《原野》(一九三六年)和《蜕变》(一九四○年)中也都这样或那样地记录了作者前进的足迹。一  相似文献   

8.
曹禺是湖北潜江县(今潜江市)人,1910年出生,1996年逝世。今年是曹禺诞生100周年。自1933年他的剧作《雷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后,一举成名,蜚声神  相似文献   

9.
曹禺先生二十三岁写下的天才之作《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的出色结合而被推崇为经典性的话剧名著。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已经转过那段“阴沉、郁热”的岁月,《雷雨》仍以其不朽的魅力,隽永的意味折服读者和观众。没有一定的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是无法体味出《雷雨》思想的精髓的;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的人是无法体味出《雷雨》人物对话的高超和精妙的。《雷雨》成功塑造了二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人物形象,丰满、复杂而又真实、典型。作品的“灵魂人物”周朴园被刻画得尤为“入木三分”。用“狼”来比喻周朴园,我想是很贴切的…  相似文献   

10.
正炳乾:信收到,回答如下:……(2)关于《雷雨》,你要提出我的名字也可以,但不要美化,写出事实就行了,事实是:我同靳以谈起怎样把《文学季刊》办得更好,怎样组织新的稿件。他说,家宝写了一个剧本,放了两三年了,家宝是他的好朋友,他不好意思推荐他的稿子。我要把他的稿子拿来看看。我一口气在三座门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一直享有盛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  相似文献   

12.
“人学理论与历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的重要项目,是人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工程。它的最终成果是三本书:《人学原理》、《西方人学观念史》和《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过去是没有的,它的出现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学学科建设的必要。从那以后,出版了多种专著,如《人学原理》、《西方人学思想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世界人学思想史》等,论文就更多了,但是把人学原理和人学思想史结合起来作整体研究,上述著作则是人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13.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一直享有盛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  相似文献   

14.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一直享有盛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雷雨》一样久演不衰。它从诞生的三十年代直至今日,依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宠儿。剧本除了以错综复杂的矛盾、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吸引人外,更以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吸引观众。曹禺曾在谈《北京人》的创作体会时说:“一切戏剧都离不开写人物,而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感情写出来。”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曾经提议将“文学”称为“人学”,钱谷融早在1978年就撰文《论“文学是人学”》深表赞同,笔者也深有同感。既然文学是人学,“人”就是所有文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正如著名作家刘再复所言:“文学中的主体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年年教《雷雨》,年年有感叹。"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这句一针见血的歌词简直可以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对于爱情话题的感叹。《雷雨》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多情而残忍的周朴园,一个坚强而又恋旧的鲁侍萍,这二人注定了《雷雨》必然是一出好戏。初读《雷雨》,我曾经怀疑: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周朴园与这样的鲁侍萍吗?他们的恩恩怨怨叫人还敢相信爱情么?三遍《雷雨》读下来,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  相似文献   

18.
《文学和出汗》中一引文的出处段忠林《文学和出汗》是鲁迅的一篇著名杂文。它的主旨是批评当时一位"上海的教授"宣传文学要写所谓"永远不变的人性"的。文中鲁迅先生在讽刺"上海的教授"时说;"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关于这句话中的...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中 ,讲到三十年代“两个口号”的论争时 ,必然要涉及到徐行这个人。因为他曾就“国防文学”这个口号在 1 93 6年连续写了三篇文章 (《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文学》、《评“国防文学”》、《再评“国防文学”》) ,分别发表在当时《新东方》一卷三期、《礼拜六》第六百二十八期和第六百三十八期。他的文章以极左的面目出现 ,用托派取消主义的观点 ,对“国防文学”论者作了不适当的批评 ,以致恶意攻击。虽然他的意见不代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倡导者 ,与鲁迅、冯雪峰、胡风等人的意见大相径庭 ,但也确是加剧了“两…  相似文献   

20.
<正>由黄擎教授领衔撰写的专著《"关键词批评"研究》,即将由商务印书馆付梓。在该著杀青之际,黄擎与我联系,请我为之写序,但因文事与庶务繁多以致拖延至今。黄擎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与教学,勤于著述,出版有《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等学术专著多种,发表有《时代铭纹深重的话语风貌》《文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批评"现象及反思》《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研究检视》等学术论文数十余篇,是一位具有较为敏锐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