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这是本人在2005年5月确立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试图通过分析当今中学生群体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及其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训练,并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和拓展型课程的开设开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人文熏陶.……  相似文献   

2.
宁彬 《广东教育》2006,(7):70-70
这是本人在2005年5月确立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试图通过分析当今中学生群体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及其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训练,并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和拓展型课程的开设开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人文熏陶。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巾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在语文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型课程"是一类专门体现研究性学习性质的课程载体.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开设"研究型课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课程层次的多样性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教育发展到今天,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论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本质上是以知识与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它具有广延性、问题性、亲历性、差异性、教师影响的指导性与学生参与的主体性等特点。在价值取向上,它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体素质发展与个性发展、主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研究性学习理念下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进行研究性学习理论学习,构建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程;进行专题研究,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学科教学课程。  相似文献   

7.
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程已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同时初中和小学亦展开试点。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五年制师范学校,积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着比基础教育领域更不寻常的意义。■一、性质定位与传统的课程相比较,五年制师范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着全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是:一创新课程。根据课程的不同功能,可将课程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3种不同的课程形态。其中,基础性课程着眼于形成学生的基础学力,注重提高学生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拓展性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研究性课程着…  相似文献   

8.
颜焱 《教师》2011,(4):43-44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本人通过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感受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感受人文关怀;促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指导初中学生写作文,比以往的作文教学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凸现人文性。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初中作文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文学意识,从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又能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浅谈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进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人文素质、审美情趣提高;引领学生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艺术修养得到加强,提高学生的审美、人文素质等五个方面来阐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军 《教育革新》2010,(6):17-17
在课程设置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这是本人在2005年5月确立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试图通过分析当今中学生群体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及其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训练,并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和拓展型课程的开设开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人文,陶。一、理论学习与取得成果我首先查阅了图书馆相关文献、书籍,积累理论知识,并浏览了相关网站,阅读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及案例。这些素材的累积为这个课题的展开作了理论准备,通过素材学习,并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对“人文精神”的界定我已大概掌握: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安徽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对课程高认可度与低认知度的差异性、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项目教学情况现状等。根据研究分析,对高水平大学研究性课程改革提出建议,优化研究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性课程综合支持体系;培育研究性课程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已经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现在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兴趣爱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0月,我们承担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子课题《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学会做人》的研究任务。为达到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确定以校本课程《滕王阁文化》为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学校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建设、校园信息文化建设和教师风貌塑造为潜在课程,以语文学科课程为核心载体,通过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课程之间的协作,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相结合的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体系,营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开放的教育环境。在《滕王阁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为了向全体师生提供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构建一个师生乃至全社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方面能够充分交流、探讨、展示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我们构思创建了《滕阁之风》专题学习网站(http://www.tgzf.com)。《滕王阁文化》校本课程的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此,作为实施《滕王阁文化》校本课程的网络载体,《滕阁之风》专题学习网站的灵魂是人文素养,“丰富人文知识,发展人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形成人文精神”既是《滕王阁文化》校本课程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心理以及提升学生高尚的人文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体现和突出人文性,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都蕴含着极强的人文关怀。如何传承、弘扬、重建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中阶段作为个体独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开展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是承载人文精神最为厚重的语文学科。  相似文献   

18.
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上具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涵,加强历史教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统一起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从课程文化建设的视角,论述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在课程行动研究过程中重建教师文化;研究性学习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文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人才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一要讲授课文,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二要借助阅读,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三要通过写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