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伯顿·R·克拉克眼里的高等教育系统是无序和有序矛盾并存的系统.本文试图从目标的模糊性、价值取向的冲突性以及权力的分散性三方面描述高等教育系统的无序状况,论述无序局面如何得到协调,使整个系统仍然能够有序地运行,并从中得到启示,即中国的高等教育观念应从一元转向多元,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2.
在伯顿.R.克拉克眼里的高等教育系统是无序和有序矛盾并存的系统,经过不同的协调方式实现了整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协调和发展。文章通过对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指出的官僚、政治、专业和市场等四种协调方式的进行分析,认为在高等教育系统整合中的各种协调方式是利弊共存优势互补的,且融在“此起彼伏”的动态平衡和发展过程中。加深我们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的理性认识,并对高等教育决策者和研究者在工作中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耗散结构理论为研究高等教育系统提供了崭新视角。文章在介绍耗散结构理论后,阐述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有序和无序的状况及成因,并运用此理论分析了高教系统中无序和有序的博弈机制及高等教育系统达到宏观有序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论及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与变革时运用了混沌理论,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冲突及整合作了合理的解释,但伯顿.克拉克忽略了对作为中层结构的院校层级的分析。本文试运用混沌理论对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和无序进行补充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的无序现象与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现象有关.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集中体现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齐全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上.建立有序的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必须打破目前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区域高等教育的分工与合作是高等教育系统相变的序参量,是建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效措施,是区域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6.
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内涵发展与协同创新,使其高等教育多样性走向繁荣.其中,大学—产业—政府协同创新系统,从组织功能、系统结构上具备了复杂非线性作用和跨层次整体效应,并且具有动态更新的能力.高度开放与有序竞争的世界城市高等教育系统,在大学—产业—政府系统发展需求导向与自我更新的非线性深度互动下,依靠政策法律外部环境的合理保障,有效地促进了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多样性的持续发展、趋向繁荣.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世界城市高等教育系统在非线性作用下,系统不断地层次化、结构化,通过涨落自发地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由低层级有序走向高层级有序,协同构建了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多样性演化促进机制,为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及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权力更替现象是错综复杂而又牵涉极为广泛的。系统观的三对关系范畴:有序与无序、竞争与协同、稳定与变革是我们分析权力更替现象的窗口,并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都呈现出了追求"大而齐全"的发展态势,这必然形成高等教育的无序结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战略是实施区域高等教育的分工与合作。系统中各因素协同作用的发挥状况、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之间差异的存在、区域高等教育同区域经济关系等等,既是区域高等教育分工的基础,也表明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进行有序分工与合作的道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9.
伯顿·R·克拉克编著的《高等教育系统》对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研究从系统的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整个研究始终贯彻着从基层到顶端的研究过程,得出高等教育系统分权、多元、合理的无序状态的结论。这种自下而上的管理研究方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实践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是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常态,其中局部无序孕生整体有序,整体有序主导局部无序;整体有序维持系统的聚合和稳定,局部无序确保系统的离散和变化。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是大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大学治理的生态图式和内在原则,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逻辑。大学治理必须遵循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的生态规律,确保大学的整体有序与局部无序"耦合共生"、整体运动与独立运动"并行不悖"、统一行动与自主行动"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11.
庞大有序、协同共生的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是美国区域高等教育共生范式的典型示例。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锥体结构包涵三级高校子系统,呈现错落有致的教育生态位。借助开放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通过中介的协调组织、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以及畅通的衔接渠道达到系统内部的协调。该成功范式具有多项生态效能,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共生范式的创建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中国现实的高等教育结构,是在政府与高校的博弈中形成和发展的。以对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为纽带,政府与高校之间形成主与从、一与多的博弈关系。高等教育系统中出现的无序、趋同和攀高等现象,是在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下博弈的结果。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在博弈中建构"的过程。要建构一个充满活力、宏观有序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和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相似文献   

13.
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及时确立了美国加州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示范性地解决了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和内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树立了楷模。目前,内蒙古高等教育在步入大众化时期也面临着各层次盲目无序竞争的问题。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能为内蒙古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通过运用有序度测量模型和耦合协同度模型研究近10年山西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1至2020年山西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逐步从无序到有序发展;两系统协同水平也从濒临失调发展为优质协同,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且两者差距呈逐渐增大趋势,山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山西高等教育仍需加强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因地制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发展水平,进而实现山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自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等促进了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的发展变化,并以美国加州高等教育系统为例对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的发展做了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和面临很多矛盾,大多数问题和矛盾均与高等教育宏观社会功能和微观社会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密切相关。从理论上来看,高等教育的宏观社会功能包括系统的支持功能、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功能和系统内的调适功能,微观社会功能包括社会化和社会选择功能。现实情况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既存在宏观层面的不平衡发展,也存在微观层面的无序发展,并且宏观层面的不平衡和微观层面的无序交织在一起造成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集聚了一定实力,正从无序走向有序。具体地说,它正从非理性扩张到渐进式发展,从盲目适应到有所选择、有所适应,从一元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18.
《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有力地促进了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它不仅成功地化解了公立高等院校之间的矛盾,使高等学校之间停止了恶性竞争,而且把加州高等教育引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规划实施后,加州大学系统、州立大学系统和社区学院系统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使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成为美国运转最为良好而且质量一流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对各层次高校成功定位的经验,对我国高校的结构层次划分可能包含积极的借鉴意义或警示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熵理论可以从有序的视角研究学校教育系统,揭示系统发展过程中从有序到无序和从无序到有序相反相成的变化趋势.借鉴耗散结构系统的分析框架,改造熵理论,将学校教育系统有序度水平划分为低度有序、中度有序、高度有序,建立解释模型并从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探讨影响有序度的诸因素:制度熵、结构熵、人员熵、文化熵和信息熵.将该解释模型应用于学校,判断并解释学校子系统工作的有序度水平,提出从低一级有序向高一级有序转化的内部改革和外部扰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高等教育-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和2010年的截面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有序度、协调度模型测算等方法,着重从发展水平、单个系统有序度及系统间协调度三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显著,高等教育、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相对高于人口系统;各系统的整体有序度略有提升,经济系统有序度最高,高等教育次之,人口系统最低;区域三系统间的协调度差距悬殊,高等教育-经济系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高等教育-人口系统的协调度。建议从高等教育与经济、高等教育与人口及高等教育-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演化三方面考虑消除不协调因素,促进高等教育与人口、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