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2.
宗法伦理对现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亲属伦理取向是中国传统法律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以用代体、德主刑辅”的法律理念,“义务本位、皇权至上”的立法原则,“有罪推定、论心定罪”的司法模式以及“无讼是求、调处息争”的法律价值取向上。这种亲属伦理取向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法化是权力的法化;它强调刑的作用,把刑与法合二为一;它受到儒家伦理的深刻影响,把道德与法混同起来。现代法化是追求权力的法化,是蕴涵着契约精神的法化,自然法成为现代法化对于现实法律的评价标准。传统法化对法制现代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儒家思想的性善论以及“中庸”、“和谐”的伦理观与我国现代司法实践有着密切联系,消极影响表现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法制精神的实现。实现传统法化与现代法化的整合,应从社会经济层面和社会精神层面两部分考虑,并以“现代资源本土化”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部分学者将社会学中常谈常新的“信任”拓展到教学研究领域,并集中探索了“传统伦理型”师生信任的含义及教学意义,这与现代意义上信任的开放、理性、同情、关爱、平等、宽容等特征并不匹配,教学中信任的未来研究应该从“传统伦理型”转向“现代智慧型”,并明确提出一种围绕信任展开的、以信任为目的的“信任型”教学。  相似文献   

6.
“伦理法”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而言的,即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为“伦理法”。但“伦理法”的概括,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外延与伦理的外延全部重叠,而是就其总体精神而言,中国古代法受着伦理道德的支配,从而成为伦理的附属物。其主要表现为:立法的道德化、司法的道德化、实现法律价值取向的道德化。  相似文献   

7.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同质化与封闭化的体系伦理,它同时存在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中,因此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要打破其体系化制约,并在使其保持差异与开放形态的同时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进行奠基;换言之,内蕴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破产告诉我们应该从“三分”的视野去考察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即应该注意存在于“价值伦理”、“体系伦理”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复杂与动态关系,这应是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之解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延续几千年的“无讼”法律传统。“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就“无讼”、“忠诉”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影响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程伦理规范存在自己的本土道路吗?这一道路的现状如何?论文对国内现有的37部工程伦理规范进行了伦理意识和模式特征上的分析。研究认为:国内工程伦理规范不仅体现出中国工程师已经在“把工程做好”和“做好的工程”方面都发展出了自觉的伦理意识,还在美德与规则、预防性/禁止性伦理与激励性伦理的融合兼顾方面表现出了明确的模式特征。在这两方面,中国工程伦理规范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工程伦理规范有着显著的差别,显示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但也仍存在数量太少、代表性不足、内容不完善、现实效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内化和积淀的产物和表现。基本特征:半大陆——半海洋文化;农业——封建文化;血缘——生殖文化;伦理——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儒道互补”;再生态模式——“儒释道合流”。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五四”文化精神;再生态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以“主客二分”哲学为指导的传统法治教育模式主要体现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性教学模式。传统法治教育范式使大学生法洽意识培养陷入困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培养法治意识的兴趣。以“主体间性”现代哲学为导向的“对话性”法治教育范式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供了新的路径。学生再也不是被教育的对象,而是与老师共同探寻法治知...  相似文献   

12.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通过实际运作,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重过程,轻效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实际的运作力度尚欠佳。为此,笔者提出四个方面的研究对策,为最终培养出符合21世纪需求的成人法律人才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调解制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这一法律制度是中国传统无讼文化的最佳追求、中国传统熟人社会和中国传统秩序统治的理性选择。中国法治理想的实现必须深深依赖于对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挖掘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数字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哲学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数字化素质教育".我国高等院校远程(网络)教育试点要"试"的就是:"学会数字化生存"的理念,"学会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学会数字化协作"的模式,即"数字化素质教育"的三大要务.本文通过对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开展试点所作的比较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展望我国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张释之断案在西汉名扬天下,文章从张释之断案成功的原因开始分析,进而揭示了张释之断案蕴含的刑法原则及体现的法律价值,目的是为当代司法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礼仪、法律及法律素质的内涵入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礼仪与法律的辩证关系,传统礼仪观念和现代法律的冲撞以及继承传统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基础上提高现代法律素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服务需求上升是通过服务供给创造来实现的,推动城市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合理逻辑是“供给优先”,实现城市服务业超前发展。中国城市服务业创造的突破口应是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再造传统服务业。其保障是重视“质”与“规范”,核心是不断创新,基础是各产业均衡发展并再造城市服务业的层级结构。以服务业发展带动中心城市发展,以工业和相关服务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许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8.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旨在为广大农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补充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方面的不足,其突出特点是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通过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以及参加"一村一"项目学习的学习者特点的剖析,明确了现代远程教育是适应开展"一村一"项目的教育模式;通过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评价等各方面的适应性分析,明确了参加"一村一"项目的学习者是适应远程教育培养方式的。  相似文献   

19.
香港公开大学的开放和远程教育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港公开大学以“有教无类,卓越进取”为宗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香港特殊的背景和需要,建立了独特的开放和远程教育的理念:实行开放入学,采用远程教学的灵活的学习模式,精心设计优质的自学教材,以学生为本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援,善用现代教育技术,迎接远程教育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校是指政府依法管理学校,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原则、制度及运行机制的总称。依法治校是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客观要求,是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应对法律诉讼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依法治校既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也是以校长为代表的高校管理者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