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一册《芙蕖》中“是芙蕖也者”一句,课本注释为:“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把“也者”看作“复指芙蕖”的代词,这是值得商榷的。“也”在古代汉语中不能用作代词。“也者”合起来作代词的例子,笔者也未尝见闻。“者”字虽可作代词,但必须与实词或词组直接结合,不能用虚词隔开。此句“者”在虚词“也”之  相似文献   

2.
一、病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57页14至17行原文写道: “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这里有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人,分别是“福楼拜”和福楼拜的“朋友”即屠格涅夫,这就使第二句“当他回答时”的“他”指代不明,是指福楼拜,还是指屠格涅夫?笔者认为这应该是翻译的疏忽,应给予纠正。  相似文献   

3.
《挖荠菜》一文第八节末句:“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教参》认为“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是指“我”朦胧地意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地主阶级的残酷等等。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是近乎成人式的结论,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主观臆造,有任意拔高主题之嫌。那么,“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究竟指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个句子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而应将前后有关文句串连起来,反复思索、揣摩,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发掘其真正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学生作文时,常常写不出有真情的东西来,究其原因:就在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以至叙事、状物、抒情等平铺自叙,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和描写,使很多真切而深沉的“情”从笔下悄悄溜走。于是,他们只好生编硬造,或者虚情假意地捏造几句,便将作文交给老师。  相似文献   

5.
笔者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憔悴损”到底指花还是指人?教材与此句有关的注释为:[黄花]菊花。[憔悴损]憔悴得很。教参关于此句的说法是: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凉景象!教材和教参中对“憔悴损”指花还是指人都未置可否,理解起来也都让人模棱两可。《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此句的破解是: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  相似文献   

6.
所谓称代式复指,通俗地说,就是用指示代词或者人称代词和其他词语来指同一事物(至于“雷锋同志”祖国的首都北京”,那是同位词组,不属于称代式复指范畴)。现代汉语中,称代式复指主要是在主谓谓语句里分别充当主语和谓语的组成部分。例如:“这位老工人,大家都很尊敬他”。全句的大主语“这位老工人”与全句谓语中的宾语“他”,所指相同,二者存在着复指关系。这种用人称代词同别的词语构成的复指句,本文不涉及。只分  相似文献   

7.
回乡探望母亲的一个夜晚,两个侄子阳阳、梦梦闹着要我给他们讲故事。 我想不出别的,只好说来一个《东郭先生和狼》吧。他们不听,说都听了几十遍了。我改说讲《夸父追日》,他们说太短,没几句就完了。没办法,我只好编。无奈肚子里的“货”太少,讲一句想一句的,断断续续难成篇。为避纠缠,我心生一计,打了个“横炮”问:“假如家里只有你一个人,有小偷进屋来偷东西了,你们怕不怕?” 他们两个齐声说不怕。我说:“不怕,好!那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祝福》里祥林嫂向“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我”只好支梧其词,恐怕自己的回答“于她有些危险”。“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其中“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一句,课本未加注释。可是学生却不肯轻易放过,总要追问:这“教育家”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为什么他要说这个对于“偶尔的事”。“偏要细细推敲”的人是生着神经病。最近,我在鲁迅的作品里,见到下面几节文字:  相似文献   

9.
幽默甜甜果     
“东西”趣释有一位外国教授,向学生解释汉语“东西”一词时,说:“中国人称物体为东西,这东西,那东西,都称为东西。但人不是东西,我不是,你们不是,他们不是,我们大家都不是东西!”“会”字新解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怎么写?”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儿子:“为什么?”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形而上学”新解子:“爸爸,‘形而上学’这句成语是什么意思?”父:“啊,‘形而上学’嘛……就是说假话。”子:“怎么个讲法呢?”父:“就是说,形式上看你上学去了,实际上你在逃学。”子:“我,我没有逃学…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诗《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一句中的“花朝”,到底指什么?课本未加注。一般教参将这句翻译为“每当良辰美景的时候”。由于“花朝”未解释落实,这样的翻译就给人一种模糊印象。有的教师讲为:春天的江水,鲜花盛开的早晨,秋天的明月,美好的夜晚。“花朝”在这里被解为“朝花”了。其实,“朝花”一词,在古代是指花朝节。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  相似文献   

11.
0.本文讨论河南陕县(原店镇)方言指代词的三个相当特别的形式:①[t sei_(24)],②[vei~(24)],③[nai~(24)]。都是去声,①写作“这”,②、③本字未考,暂写作同音字未、奈。“这”是近指,“未”、“奈”是远指。例如: 这两棵是梨树,未两棵是杏树。这两棵是梨树。奈两棵是杏树。这两句的基本意义都是:距说话人近的两棵是梨树。远的两棵是杏树。可见,陕县方言的远指有不同的指  相似文献   

12.
高中一册《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课后第一题第5小题要求解答:作者在引用福楼拜的话后所说的“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一句中,“同样的道理”指的是什么。现行参考资料在答案中说,指的是该段首句中的“强调‘炼字’,主张‘意胜”。我们认为,此说不妥。它指的应该是该段第⑩句所说的“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这一点,只要对原文作一番思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原文如下: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  相似文献   

13.
一、释“分少”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句。郭锡良本注:“分少:指分东西的时候,让给大家,自己少分。”王力本注:“把不多的东西分给大家”。二家之释大家如此,但不准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分减”条下云:“分’当读去声”。蒋礼鸿释之为“把自己分内(着重号为笔者加)的东西供给别人。”据此,对于“分少”的正确注释当为“把自己分内的很少的东西让给别人(或与人共享)。”有这种行为的人,或为重义之朋友,或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的是含疑问代词的遍指句。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含有任指疑问代词的遍指句,二是特指性反问句中的遍指句。前一个重点,主要谈了遍指句的几种格式。在分析结构格式的过程中总结了各小类的自身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着重讨论了“都/也”在这一类遍指句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含“什么”、“哪/哪儿/哪儿”、“谁”的反问句形成遍指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他们”到底是指谁?□敬三鲁迅名文《藤野先生》里有“‘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一句。过去大概都认为“他们”是指在课堂上和鲁迅一起看“电影”的日本学生。“电影”画面里是日本兵在枪毙一个中国人,一些中国人在围观。日本学生看到此处便欢呼万岁。本刊第五期...  相似文献   

16.
潘国本 《早期教育》2001,(12):11-11
回乡探望母亲的一个夜晚,两个侄子阳阳、梦梦闹着要我给他们讲故事。我想不出别的,只好说来一个《东郭先生和狼》吧。他们不听,说都听了几十遍了。我改说讲《夸父追日》,他们说太短,没几句就完了。没办法,我只好编。无奈肚子里的“货”太少,讲一句想一句的,断断续续难成篇。为避纠缠,我心生一计,打了个“横炮”问:“假如家里只有你一个人,有小偷进屋来偷东西了,你们怕不怕?”  相似文献   

17.
复指代词是指在句内回指有指称内容的名词短语的代词,它主要出现在汉语话题句和关系小句中。复指代词在两种句式中的分布基本一致,大致可分为三种:必须出现、自由出现和不能出现。复指代词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成分提取要遵循的等级,即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可及性较高的成分提取后,原位一般不会出现复指代词;可及性较低的成分提取后,原位必须留下复指代词。二,复指代词本身的句法属性。当空位违背句法限制时,复指代词就会出现来挽救句子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一、用乘数来表示时日唐朝方干的《中秋月》诗:“凉霄烟霞外,三五玉蟾秋。”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佳节》:“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前者“三五”指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者却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汉朝《古诗十九首》之十七《孟冬寒气至》有两句:“三五明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青少年学生对具有“音韵美”的东西,既爱学习,又易记住,兴趣十分浓厚。如儿歌、民歌、顺口溜之类的东西,他们一听则喜,一见即背,一念就熟,几句、几十句,乃至上百句的东西,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背熟了,成了他们脑子里永不忘却的东西。因此,根据我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特点,针  相似文献   

20.
音乐作品中情感因素的相对确定性与确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中包含着某种音乐之外的东西。“情”是音乐美的集中体现。它有两种含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情感美,而后者的美恰好就在音乐的形式语言中得到体现。所以,笔者认为音乐内容是作品的情感因素和形式因素的统一,它具有较强的相对确定性与确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