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而《北京的色彩》(下简称《北》)的文眼情况就属于“在篇末则前必注之”。  相似文献   

2.
为文之道,贵有文眼,这是我国散文创作中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眼”就是那个“领”,它制约着一篇散文的全局,抓住了它,构思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此处的“指”即主旨,也就是一篇散文写作的宗旨;顾注则讲的是文气的贯通、呼应、内在联系。文章有了“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前注后顾才能浑然一体。是否可以这样说:人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可见,“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即文章中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字词句。撬动文言文人文内涵,可将“文眼”当作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课眼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高效语文课堂研究的关键词,进入大家的视野,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激起我们探究的兴趣。一、课眼的缘起界说课眼说的灵感,应该来自我国古代文论、诗论、画论中的文眼、诗眼、词眼、画眼等。关于文眼一说,应该以清代学者刘熙载为代表,他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  相似文献   

5.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274条中说:“揭全文之指(即“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意思是说,“文眼”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它在文章中起着照顾、关注全文各个部分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它的存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和篇末的关键要害处。它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刘熙载所说的“文眼”,前人早有论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居要”,即处在关键之处“警策”者…  相似文献   

6.
戏讲“戏眼”,诗讲“诗眼”,文章也有“文眼”。这里所说的“眼”,就是文章意境的焦点,它使意境传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清刘熙载(文概》)。 在散文中,“眼”往往是全篇主旨所在,或是一段深含哲理的话,或是饱含激情的言词,或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例如,散文《荔枝蜜》的文眼是这样的: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是多么高尚啊! 找到了这把钥匙,开始在教读这篇文章时的一个个“锁”也都打开了;为什么要写小时候被蜜蜂螫的事?题目是《荔  相似文献   

7.
文眼是指文中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晋人陆机在《文赋》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校绩。”因此,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抓住文眼。怎样才能抓住文眼呢?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相似文献   

8.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能显示文章的中心。阅读教学应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课文中的“文眼”。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潜心钻研,抓准文眼;紧扣文眼,梳理脉络;挖掘文眼,升华情感,必能透过这双美丽的眼睛.找寻语文课堂教学的通幽曲径。一、潜心钻研。抓准文眼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周汝昌先生的《千秋一寸心》里谈到古典诗词的鉴赏重在“熏出一颗诗心”。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呢?关键在于一个“熏”。要通过鉴赏、品味、感悟,熏出一颗诗心: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二、由人及词,品他(它)千遍不厌倦。三、咀嚼回味,一字一句总关情。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有文眼,诗词亦有诗眼、词眼。这是诗词的精神凝聚点,找出诗眼、词眼,就是读懂诗词的一个标志。古典诗词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文眼”是作品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且能笼罩全篇的词语。它是作者“临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结果,可以使伞篇更为生动,更为出色,更有意味。我们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文眼”,抓“文眼”,品“文眼”。  相似文献   

10.
李维新 《现代语文》2006,(12):104-105
一篇章之中,“眼”位置究竟在哪里呢?一概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皆因而异,且有规律可循。清代刘熙载说:“揭全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段话告诉我们:“眼”或设在篇首以举其纲,或设在篇末以总其旨,或设在篇中以承前启后,突出主题。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效地捕捉“眼”,然后据“眼”求法,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1.
峻青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家,他的散文亦能独树一格,而《秋色赋》堪称代表。这篇散文不仅在内容上激情奔涌,如潮似瀑,感人至深,而且在布局营构上采用了与此相适应的“前注后顾,铺陈推进”的章法。散文贵“形散神聚”,它的起承转合虽无定法,却有原则。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论中素有“文眼”之说。“文眼”乃“一篇之警策”,具有“揭全文之旨”的作用。在古典名篇中,“文眼”常见的三种基本格局是“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相似文献   

13.
"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在诗歌中,"文眼"就是"诗眼"."诗眼"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是诗中最精采的词句.正如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里所说的."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高考考查阅读的比重非常大,所以阅读教学受到普遍重视,许多老师都在寻求高效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几种阅读方法,现整理成文。点眼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眼者,即在一组文字或一篇文章中的最紧要的语言,对提示主题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清代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现在我们阅读文章,如果确实有明显的文眼,能“揭全文之旨”,则不妨用“点眼”之法。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文眼为“心里颇不宁静”,它把全文贯穿起来,从而构成了这样的思想感情的线索: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想借…  相似文献   

15.
正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文眼,是散文艺术意境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概括和集中反映自己思想感情及所描写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焦点,也是艺术意境的脉络。文眼好比人的眼睛,眼睛能传出人物的神情来,文眼能传出一篇散文的精神来。优秀的散文,不仅要创造出新鲜、深邃的艺术意境。而且要善于安设文眼。古今大量散文创作现象证明,其"文眼"的巧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中散文占有一定的分量 ,因此教师如何教好散文 ,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 ,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三十载 ,对散文教学有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中学生初读散文 ,难于把握其要领 ,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教会学生“文中寻眼” ,即让学生抓住“文眼” ,找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历来 ,优秀的散文中大多设有“文眼”。所谓“文眼” ,晋人陆机在《文赋》中作如下解释 :“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 ,必待之而效绩。”“文眼”就是作者“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 ,它以…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不押韵,写法与散文相同,但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节奏,内容富于诗意。阅读散文诗要抓住文眼,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神——文章精要之所在。《爱心礼赞》的文眼不在篇首,而在篇的正中:“爱心之歌,是一支无私奉献的歌,是一支惊天地泣鬼神的  相似文献   

18.
陆宗成 《语文知识》2003,(12):38-40
诗眼①诗人的艺术鉴赏力。范成大《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道眼已空诗眼在。”②即“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语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如纪昀评李商隐《少年》诗:“末句是一篇之诗眼。”  相似文献   

19.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神不散”有赖于作者巧妙地设置“文眼”。“眼”是一篇散文中揭示主旨的警句,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作者于生活中经过概括与集中,提炼出文章的意旨,又通过一两句含蕴丰厚的语句,即“文眼”,体现意旨,总括全文,把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篇文章的文眼,是映照全文,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聚光点。文眼设得好,文章就能中心突出,脉络分明,有画龙点睛之功,收精妙传神之效。《桂林山水》(九册)的文眼何在?我以为在一个“甲”字。“甲”者,第一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