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的电影     
你看见了什么?天津作家林希在看了几部贺岁片后,朋友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玩电影的哥们儿是破罐破摔了。事实上,国产电影面临的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是我们的一些电影从业人员已经习惯生活在一种假象之中了。有一种电影,我们看见的仅仅是导演近乎疯狂的功名心,这些电影不仅没有起到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的效果,反而销蚀了观众对电影的热情。也就无从谈起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他们只是在不断绵延用公款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恶习,而完全丧失了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良知;还有一种电影,你可以看见导演对观众的百般迎合,如果一  相似文献   

2.
刘迅  宋骋丹 《青年记者》2017,(32):69-70
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其中原创类纪录电影总票房仅为8032万元,而《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占了6700万元.虽然《我们诞生在中国》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但纪录电影在院线中处于严重缺席状态,未曾真正赢得市场认可,是不争事实. 纪录电影缘何失去观众 长期以来,人们将纪录电影的票房惨淡归咎于院线排片率低,可对于院线来说,角逐利润才是唯一目的,影片的市场表现决定了排片场次,观众的选择决定影片最终命运,这也是许多影片费尽周折登录院线却只能“一日游”的真正原因.观众没有彻底接受大银幕上的纪录电影,根本原因是纪录电影难以适应电影市场中主流观众的多样化诉求.  相似文献   

3.
海外视野     
《视听界》2012,(2):10-10
超五成外国观众不进影院看华语电影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针对美、英、法、德、日、韩、印等国35岁之下的电影主流观众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外国观众一点不了解中国电影.超过5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影响一般。除了整体关注不够,外国观众也不怎么进电影院看中国电影,其中55.1%的人是通过录像带、DVD观看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质性研究较多,而有关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量化研究阙如。本研究立足于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需求,探讨了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的关系。在研究模型设计上以观众忠诚为自变量,以电影感知价值为因变量,以观众满意度为中介变量,辅以人口学变量相关要素为控制变量。通过SPSS软件对643份调研数据分析,发现自变量、因变量及中介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影响,且观众满意度在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这一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果作用。针对北美电影在华市场的“遇冷”现状,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注重电影感知价值、扩大观众满意度的产业驱动效应、尊重观众文化个性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陈敏 《新闻传播》2023,(9):15-18
近年来,中国电影进入快速发展期,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影片质量来说,都有长足进步。这其中离不开观众的参与。观众的需求是电影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观众群体中的接纳度,并由之产生的反馈,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生产的走向。在电影的传播流通环节,观众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电影经历百年,中国电影观众始终陪伴左右。但目前研究中国电影观众的文献不算太多,对于中国电影观众如何认知电影,如何参与电影,还有很多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4年前为筹备电影频道,我们曾采访一些观众,问:"喜不喜欢看电影?"百分之百的观众回答:"喜欢!"问:"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百分之九十的观众回答:"什么电影都喜欢。"4年后的今天,再采访这些观众,他们的回答着实让人吃惊。问:"喜不喜欢看电影?"百分之百的观众回答:"要看是什么样的电影,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问:"喜欢什么样的电影?"有的说"喜欢名著改编的电影";有的说一喜欢希区柯克导演的推理侦破片。"有的说"喜欢潘虹主演的悲情电影。"也有人说"喜欢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回答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观…  相似文献   

7.
赵珊珊 《东南传播》2015,(12):31-33
近些年来台湾青春电影以其清新的影像风格和细腻的感情抒写吸引着大批观众的热爱,然而台湾青春电影在过去由于过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忽视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台湾青春电影在不断经历摸索中创新与改变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本文试着分析台湾青春电影是如何成功转型,以至会给大陆青春电影带来怎样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韩璐 《传媒》2015,(19):69-71
源自于"二次元"世界的弹幕电影目前正饱受关注,或质疑或欢迎,因此有必要对弹幕视频进行全面了解.客观来看,作为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融合的产物之一,弹幕电影也是优劣并存.互动是弹幕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实现了观众与电影、观众与观众、观众与制作方之间的互动.干扰是弹幕电影客观存在的弊端,其特有的弹幕功能对观众自身及其他观众观影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电影植入式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通常以电影情节、道具等为载体,强调潜移默化地进入观众视野,但近年来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数量的增加逐渐引起了观众的不满。本文在分析植入式广告特点的基础上,探究科学合理运用植入式广告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电影地理学是在媒介地理学的基础上细化讨论人、电影与地理的关系,从电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观认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地理环境对电影的制作、内容、发行、观众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电影地理学的角度,以电影《无间道》为例,就地理环境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电影不是只有文化人才能把玩的东西,电影应该是拍摄给大众看的生活场景;电影不只是大众消费的文化快餐,电影应该是文化人对生活的艺术提炼;电影更是专业电影栏目的唯一切口。因此,影视频道的《先锋厅》对观众而言就只有电影。一档10分钟的《先锋厅》节目无法承载介绍各类电影那样浩淼的内容。于是《先锋厅》将视角对准了非主流的艺术影片和独立电影,借冰山的一角去窥探那奥妙的"胶片"背后另类的世界。在商业化电影操作模式日渐成熟的今天,太多太多的影片随着炒作的起起落落喧嚣一时,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而很多真正的电影精品却因缺乏商业化包装而不为观众所熟识。观众往往是对那些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偶尔看看艺术电影却总也找不到要领,不用说那些有着先锋性质的实验电影,更是看得一头雾水。我们相信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不愿意错过和忽视那些真正  相似文献   

12.
王思 《东南传播》2016,(2):21-23
怀旧是人类永恒的情愫之一,两岸三地以怀旧为元素的电影创作从未停歇过。特别是近些年,怀旧电影创作甚至到了井喷态势,并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究其原因,在于怀旧电影在带领观众回望过去的同时,使处于现代性压迫下逐渐失去自我与信仰的人们在光影交错中找到了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本文主要选取新千年以来我国拍摄的怀旧电影,通过分析其中的怀旧符号与象征仪式,来阐明电影是如何建构起集体记忆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用消费主义理论对电影植入式广告进行文化分析。首先指出电影植入式广告蓬勃发展的原因是消费社会下广告商与电影行业的合谋,然后分析电影如何通过植入符码对观众心理、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将电影观众推向商品消费者角色的转换。最后文章也对电影中消费主义泛滥,非适度植入广告进行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14.
当下人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与人的辩证关系也是人们思考的终极问题。赛博朋克电影以“高科技,低生活”的赛博朋克文化被观众所熟知,而其表现手段之一便是使用大量蕴含着社会意义的视觉符号来与观众沟通并引发思考。真人版赛博朋克电影《攻壳机动队》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珠银 《视听界》2004,(6):69-71
安德烈.巴赞曾经说过,“电影没有起码数量的直接观众就不能存在”。电影的创作和观众的接受是电影的二重性。因此,电影创作者的编码规则,必须根据观众的接受心理来确定。一部电影只有满足了观众的消费需求,才能使“不仅是产品成为产品,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指环王》三部曲正是从名著效应、魔幻世界、“声光秀”三个方面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禁之法     
“现在只有一种人说中国的电影形势大好,那就是我们的管家!”邵牧君说道,他分析目前中国的电影界主要存在着三种人:一种人完全跟着官方线路走;另一种人只是大谈艺术,不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我们不能否认电影本身是娱乐品,这样他们的作品既得不到观众,又不受管家赏识,那么只好寻求国外道路;还有一种人虽然能正确看待中国电影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但是苦于这样的声音发不出来。  相似文献   

17.
翟彦妮 《新闻世界》2013,(10):297-298
元电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作为一类具有共有特征的电影集合,它在与电影观众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方面都存有与其他样式电影不同的传播价值与意义,这种价值与意义既体现于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上,又体现在电影中文化反思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公众空间"实际上就是公众生活本身。对于电影来说,"公众生活"并不只体现在电影的内容上,而更体现在观众观看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得出的对他们有价值的电影意义。当下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观众放弃了从电影内部去寻找电影意义,而是从镶嵌于日常生活的观影行为中来进行意义和快感的生产和传播。电影不只是一种文艺形式,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包括生产消费、意义生存和流通,以及以此为机制的社会主体生成和再生成。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历史分期。"新电影"运动后,台湾电影在艺术美学和内在文化品格上有了质的飞跃,但电影市场却不断萎缩,电影和观众之间逐渐疏离。直至二十一世纪,以魏德圣、钮承泽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重新唤醒了台湾电影市场,为台湾电影缓和作者与受众的矛盾、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作出新的探索。本文试以纵向时间轴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梳理台湾电影发展过程中脱离观众而后重新接近观众的历史过程。同时挖掘"新电影"运动对当代台湾电影的影响,以期寻找台湾电影在电影全球化、产业化浪潮中的独特品格与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刘畅 《传媒》2017,(14)
在电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种科学技术成果的出现,都会使电影形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电影的接受对象是观众,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决定着市场,市场则决定着电影发展的主流方向,这也是由电影的商品性所致的必然循环.电影需顺应时代变革,满足受众需求.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的引进为电影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理性看待虚拟技术,并积极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力推动这一技术在电影应用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