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于《史记》鸿门宴中的「斗卮酒」和「生彘肩」,历来解释不一。过去有人认为「斗」字是衍文。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文。上云「赐之卮酒」,下云「卮酒安足辞」,此非泛言可知。」(《史记订补》)也有人认为「生」字有问题。梁玉绳说:「生」字疑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写项王与沛公在宴酣之时,沛公之参乘樊哙撞将进来。这一举动,不仅未被处罚,反被项王夸为“壮士”,并赐之卮酒与彘肩。下属“与斗卮酒”和“与一生彘肩”,都超出了项王的吩咐,多了一个“斗”和“生”。怎么解释?“斗”,大的酒器,没话说。然而,  相似文献   

3.
在《鸿门宴》中,刘邦的部下樊哙得知宴会上气氛紧张,为保卫刘邦而闯营。项羽面对樊哙英勇且凌然不可欺的气势,感到十分惊愕。在张良介绍完樊哙的身份后,"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对于"斗",教材没有单独注释,但对"斗卮"的注释为"大酒杯"。很明显,"斗"在这里就是"大"的意思。但仔细考究古代文献典籍和平常用语,"斗"主要表"小"的意思,和"大"似乎联系不大。如"斗帐",就是小帐;"斗食",是指古代俸禄微薄的小官;"斗室",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则与斗卮酒”一语中的“斗”字,中学语文课本和一些选本的注释有好几种说法,但都不甚妥当。中学语文课本注“斗”为“大的酒器”。这里只要细读一下上下文,就觉会得这样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因为项王赐酒时只说“赐之卮酒”,没有说用大的酒器,更没有说在一卮酒之外再加一斗酒,想左右的人恐怕不会也不敢改变项王的吩咐。再说项王问樊啥:“壮士,能复饮乎?”樊啥回答:“臣死且不避,卮酒  相似文献   

5.
在高语第二册《鸿门宴》一里,编把“则与斗卮酒”一句中的“斗卮”解释为“大酒杯”,似乎有点望生义。  相似文献   

6.
<正>鸿门宴上,除了刘邦、项羽这两个重要人物,范增、张良、项伯、樊哙、项庄等几个次要人物,其实还有一些小人物,他们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宴会上的倒酒人,没有只言片语,但也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上这个没名没姓的倒酒人,仅仅出现于此处,几乎相当于一个符号。如果一定要为其添加什么头衔,我们姑且称之为“项羽的亲信”。  相似文献   

7.
侯洁 《快乐阅读》2011,(15):123-12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鸿门宴》中樊哙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课本的解释为"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这里对"如"字  相似文献   

8.
章年卿 《现代语文》2006,(12):16-17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和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都选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首句“金樽清酒斗十干”中的“清酒”,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注释为:“(斗十千),一斗值十干钱(万钱),形容酒美价贵”。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教材上的注释是:“(金樽清酒斗十千)这是夸说宴会上有极名贵的酒。详见《将进酒》注”,在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材《将进酒》中的注释是:“(斗酒十干恣(zi)欢谑(xue))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斗酒十干,一斗酒价值十干钱,意即名贵。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两书的解释如出一辙,重点放在“斗十千”,认为是形容酒之名贵。这种解释还是说的通的,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是从本句结构及与下旬“玉盘珍馐值万钱”对应关系;二是本句的化用渊源:先有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次有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之辞。但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个关键字——“清”!  相似文献   

9.
<正>"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这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中的句子。"生彘肩"的"生"何解?课文没有注释;现行《教师教学用书》把"生彘肩"翻译为"一只生猪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中樊哙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但是,其中有一句话读了难免令人费解:樊哙闯帐后,项王曰:“赐之彘肩。”彘肩,就是猪的前腿。于是手下人“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意思是说樊哙不仅接受一条生猪腿,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1.
赵献春 《现代语文》2002,(12):17-17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选用这段文字时,给“与之同命”中的“同命”作了这样的注释: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但《词源·同命》条却把“同命”解释为“同死”。郭锡良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同命”解释为“同 生死,共存亡。”乍看上去,这三种注释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达上的差异。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注释却使得“同命”前面的“之…  相似文献   

12.
一、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乃左手持卮( )2.薰以桂、椒( )3.廪食以数百人( )4.堕而折其髀( )5.此独以跛之故(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蛇固无足2.终亡其酒3.辑以翠羽4.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5.廪食以数百人●——6.人皆吊之7.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f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A.J 。 c吴儿号泅者数百 B.j!I酒且饮之 (丁壮者引弦而战 c.j数人饮之不尽 (蛇固无尽 D.J其亍好骑 (子安能为之足 四、《画蛇添足》一文中“赐其①舍人卮酒…‘夺其②卮”“遂饮其③酒”“终亡其④酒”这几个句子里标…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三言”中的“寓言”“重言”主要以文体的形式存在,而“卮言”的样态则相对较复杂,大体呈现三种面相:“卮言”首先作为一种言说姿态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卮言”主要继承“优语”传统,俳优言说通常呈现谐隐滑稽的特征,最终使《庄子》文本弥漫“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次,《庄子》“寓言”“重言”呈现“藉外论之”的文体特征,而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卮言”则承继“合语”的言说特征,表现为对“道”的直接言说,具体指《庄子》中那些直接论述性的文本;最后,《庄子》借鉴俳优散漫言说的方式,赋予“卮言”独特的文本结构功能,从而形成《庄子》文本“曼衍”的特色。然而,《庄子》“卮言”的三种样态之间并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呈现一种相生相融的关系,它们大抵生成于“合语”“优语”之传统。  相似文献   

14.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很多人认为这一类同一性偏正词组中的“之”字是代词,代定语所指的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这种”、“这个”。 我认为,这种分析法是错误的。 古代汉语偏正词组的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用“之”字。例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鸿门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5.
【原文】纳字祖言。少有清操,贞厉绝俗。……将之郡,先至姑孰①辞桓温,因问温日:“公致醉可饮几酒?食肉多少?”温日:“年大来饮三升便醉,白肉不过十脔②。卿复云何?”纳曰:“素不能饮,止可二升,肉亦不足言。”后伺温闲,谓之曰:“外有微礼,方守远郡,欲与公一醉,以展下情。”温欣然纳之。时王坦之、刁彝在坐。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桦②,坐客愕然。纳徐曰:“明公④近云饮酒三升,纳止可二升,今有一斗,以备杯杓余沥⑤。”  相似文献   

16.
《后山诗话》谓:“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王世贞《艺苑卮言》日:“昔人渭铜将军铁绰板,唱苏学士‘大江东去,…….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陆游亦日:“取东坡词读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相似文献   

18.
诗仙与酒     
李白素有“诗仙”之雅称,他的这一雅号的获得,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浮雕般地刻画了李白极具浪漫色彩的形象:“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斗酒诗百篇,虽有夸张意味,却真实地揭示了酒与李白诗二者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分析完《鸿门宴》全文,突然有学生发问:樊哙在一番陈辞后和张良坐在了一起,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里用了一个“招”字;而沛公出项羽营帐后,“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这里却用一个“召”字。我不解的是,同样是军事集团的首领在“唤人”,两处用字为何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20.
一、哙遂入,披帷向西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高二册《鸿门宴》) 其中“眦”字,课本注释为“眼眶”。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就是《辞源》、《辞海》等工具书的注释亦大致同此。于是“目眦尽裂”便被语译为“眼眶都裂开了”或“眼眶全裂开了”。果真如此,以后樊哙还能安然地“复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更何况高祖打天下,樊哙始终是一员有着汗马功劳的骁将。可见,将“眦”释为“眼眶”是不妥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