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发生在看守所内的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看守所在押人员人权保障的担忧.从依法设置看守所检察部门并赋予其相应职权、更新看守所检察干警执法理念、严格收押检察以及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入手,提升看守所检察部门监督能力,可以有效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2.
冯光 《班主任》2002,(9):13-14
中小学生被虐待致死的事件偶有发生,自己轻生而死的屡屡不断,且有上升的趋势。这些非正常死亡令人心痛。作为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予以关注。所有教育工作者应下全力教育青少年学生善待自己,珍惜生命,坚决杜绝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也给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了困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密切关注。从人文关怀的道德伦理、以和为贵的传统操守出发,落脚于利于妥善解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善后处理工作的目的,总结了死亡事件发生后死者家属、亲密老师和同学的异常心理行为表现,指出了当前高校处理善后工作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指高校中突然发生的,由于自然、人为因素导致的除老、病死以外的其他各种死亡事件,从而将要或已经引起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后果严重,影响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本文在分析此类事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从大力开展生命教育,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和法制教育,加大高校安全工作管理力度,积极有效应对事件等四个角度来预防和应对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及其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成为当前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热点。基于高校视角,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基本特性、高校在处理事件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应对的措施进行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理不仅关系到高校和学生家庭的利益,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效应,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平安校园"的题中应有之义。从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概念界定出发,以民事法律的"侵权———救济"原则为指导,厘清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的法律关系,进而明确责任主体,尝试建立、完善赔偿委员会制度和法律代理人制度,普及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设立学生伤害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理性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1958年,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导致了"大跃进"的发生,其结果造成很大的损失。在这一时期,甘肃粮食比较紧张,造成了大量的非正常死亡人口。人们的生活比较困难,尤其是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考察这一时期的粮食及人口状况,对现实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仁华 《考试周刊》2010,(26):219-220
"蓝极束网吧"纵火案的惨痛教训让人印象深刻,实施纵火的是两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而"伤熊事件"的制造者也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当然,我们并不想给单亲家庭的孩子贴上另类标签.但是从对“问题少年”的研究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冈很多:父母离异、分居或非正常死亡等。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5年以来.我国每年约有100多万个孩子因父母离婚而失去健全的家庭,再加上因父母非正常死亡而失去健全家庭的孩子,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由于家庭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具有一定社会和个人教益并且能够唤起公众关注的死亡构成了死亡事件,在其诸多性质中最重要的性质是可谈论性。死亡事件的教益首先体现在它帮助人们领会死亡以何种极端方式与人们照面;其次,它构成思想史或文化史谈论的永恒话题,充分显示死亡问题取向立意的丰富,苏格拉底之死与王国维之死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三,从夏佛事件中认识到死亡事件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与争议,推动法律和伦理等观念形态的变化;最后,通过对陆幼青与他的《死亡日记》的剖析能够看到,死亡事件成为个人表达复杂的临终感受的主观抒情活动,从而影响社会对濒死体验的认知方式,影响大众对死亡的思考方式、谈论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透析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急速的社会变迁,近年来,大学生这个高素质、高层次的人群中,非正常死亡的数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非正常死亡情形明显不同的特征,往往成为媒体关注和舆论热议的话题,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深入研究,竭力防止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发生,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刻不容缓。根据调查,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