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赵琨  谢毅 《山东教育》2012,(13):39-40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请听好:"旭日东升——打一数字"。生:是9!因为"旭"字中的"日"走了,剩下了"九"!师:真聪明!再来一个:"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生:是一!因为"百"和"万"字的上头,第一笔都有一个"一"!师:咱们同学可真是太棒了!我们认识的数字有哪些呀?生:有1、2、3、4、5、6、7、8、9、0。师:同学们,数字只有十个,但是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编排起来,就会千变万化,能够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节课就来学习"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  相似文献   

2.
一日稷山县话里用“日”作前缀的词数量不算多,却都很有特色。“日”这个词在口语里基本上有两个意思。一个读去声,是“日子”意思,如“好日”,口语常变读为“好儿”。另一个是詈词,特指男性对女性主动施行性交的行为。下面要论及的用“日”作前缀的词语,与后一个意思有关,因而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  相似文献   

3.
"日"字或读为"密",这一读音不见于韵书,却在宋以后广为流传。学者对此音的来源颇有争论,本文论证该读法与唐代晚期以来具注历中将日曜日注为"密"(或"蜜")的传统有关,来源于粟特语中表"太阳"义的"mīr"。  相似文献   

4.
<正>在许多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便会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老师一句"你读得真好!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出了……"等诸如此类的表扬。如果有学生的朗读并未达到老师的标准,我们又会听到:"如果你把××读得更重或者更轻肯定会更好!"于是,学生要么用提高一个八度的嗓音使劲地读,要么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轻轻地读。然而,这样的朗读真的有效吗?这可能是盘桓在我们语  相似文献   

5.
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有趣的数字:一年有365天,而人体有365个穴位;一年有12个月,而人体有12条经络。这难道是巧合,还是有未被发现的内在联系呢?英国查尔斯王子曾说,"如果我们对八千年的印度和中国医术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的确漏掉了一些东西。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因为他们的医学理论基础是看人在宇宙中,在和谐整体中的位置。"这话讲得既现实得体,又富有哲理。巴西医生尤西夫说:"人们厌倦了西药的副作用。西医就像一个‘身体工程师’,将各部分分开治疗,只是表面的治疗,并非真正的治愈。"这话实在是点到了西方医学的"死穴"。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时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一些学生无精打采,心不在焉,对课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内存在"怯读"现象;而在课外,学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书,常常一下课他们就会拿出来津津有味地读。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如何让小学生从"怯读"变成"悦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一、小学生课内"怯读"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16,(Z1):94-95
从2015年开始,彤彤姐姐每天坚持写"日课"。说到"日课",其实也和我们写日记一样,她只不过是在一个叫"日课"的本子上写日记罢了。2015年已经过去了,她这一年记了365篇日记。这些日记中,有一些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趁着2-3期"杂志碰碰车"有这么"宽敞"的版面,彤彤姐姐想分享6篇日课,希望其中的内容能给大家以积极的正能量哟!  相似文献   

8.
一、12与13的比较1.复习旧知。师:同学们,你们现在都上五年级了。让我们回忆一下,在五年级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分数?生:学了如何写分数,如何读分数。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师:嗯,很好。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分数的探究”。(板书课题)我们学过分数的写和读,那我就写一个,有谁会读?(师板书12、31,生分别读出)师:非常棒。我有一个问题,想让各位帮我解决。12和31这两个数,哪一个大?生:12大。师:啊!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学会了。谁会用数学符号来表示12比较大?(生在黑板上写12>31)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非常好!既然全班同学都同意12>13,那谁能举一…  相似文献   

9.
正杜老师:"空落落"在词典上的注音是kōng luòluò,但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上出现了两种读音:人教数字资源上的课文范读是kōng lào lào,但在同一资源下"词语盘点"里出现的词语范读又是kōng luòluò。我想问一下:书面语读kōng luòluò,口语里读kōng lào lào,对吗?如果在练习题里面出现,到底选择哪一种读音呢?恳请予以指导。重庆市巴南区鱼洞二小潘义平潘义平老师:"落"是个文白异读字,在书面色彩的词语中多读luò,而  相似文献   

10.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识字存在"夹生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生字随课文会读,单个读不会;齐读会读,单独读不会;依次读会读,改变顺序不会读。此类现象归结起来就是表面上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称之为"夹生"。我认为  相似文献   

11.
百年奇遇     
《学子》2003,(6)
百年才现一次的瞬间:1990年8月7日12时34分56秒是20世纪最奇妙的时刻。按照西方习惯,用数字写下来就是12:34:56/7/8/90,其排列顺序正好是1234567890,这种有趣的现象每百年才遇一次。百年才开一次的花: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生长着一种叫莱蒂的珍稀植物。它从幼芽开始,100年才开一次花。其花的穗状轴高达10-20米,直径1米,需3个月时间才能开完,此花结成种籽后便枯萎死亡。百年才现一次的瞬间:1990年8月7日12时34分56秒是20世纪最奇妙的时刻。按照西方习惯,用数字写下来就是12:34:56/7/8/90,其排列顺序正好是1234567890,这种有趣的现象每百年才遇一次。百年才开一次的花: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生长着一种叫莱蒂的珍稀植物。它从幼芽开始,100年才开一次花。其花的穗状轴高达10-20米,直径1米,需3个月时间才能开完,此花结成种籽后便枯萎死亡。百年才过一次的节: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每隔100年要过一次埃卡·达萨鲁德拉节,时间在以“00”结尾的年份。这是巴厘人的一个重要的大守教节。这个节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一本数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进行"拨一拨"的教学时,课堂上出现了下面的小插曲。师: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生:中间有一个零或者两个零,读时只读一个零。例如:5003读作五千零三。生:为什么2003年要读作二零零三年?生:2003是年份,它不是我们数学学习中的数。生:2003年的读法不科学。(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顿时课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当我刚范读完课文后,王浩同学就举手了:老师,刚才你在读课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都有一个关系的"系"字,您为什么在第一自然段中读"xì",而在第二自然段中又读"jì"呢?我也知道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可我总觉着它在课文中都表示一个动作,所以都读"jì"才合适。一向善于钻研的小翔同学还没等我解释,便站起来说;老师读得对。在  相似文献   

14.
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读书的指导就是学习的指导。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书读"活":问答读,了解表达顺序;对比读,品味语言魅力;增减读,感受生动形象;变化读,体会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2013年第3期刊有宋桂奇先生的《"无独有偶"并非"多用于贬义"》一文(下面称之为《宋文》),该文引述了《现代汉语词典》对"无独有偶"的释义:"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和《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某种(按:《宋文》引为"某些",意思有所不同了)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多用于贬义."接着,《宋文》对"无独有偶"、"多用于贬义"表示了不同看法:"‘无独有偶’自面世以来,就一直是褒贬兼用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它‘多用于贬义’呢?"——即"无独有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相似文献   

16.
说“0”     
0并不是一个罕见的数字,升学率、伤亡率、成绩、错误中都有它的身影。虽然数字本身并无是非善恶之分,不过既然科学家可以用数字描述世界,那么我也借0来描述生活。正如"考了个零蛋"一样,0常被用于形容某个人一无是处,就算乘上多少倍的努力也还是O。实际并非如此,"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吧。"在花香满溢的四月天,读书日正向我们走来。如今,阅读的内容、阅读的载体、阅读的群体不断更新。"阅读之美"正在制造我们时代的新风景,它惠及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扎牢我们的精神家园,照亮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落。今年是我们策划"世界读书日"专辑活动的第10个年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读书·致敬人物"选定范用先生,也算是对这位看书、写书、编书、装帧书、藏书、对书籍有着深厚  相似文献   

18.
包利民先生的《一本枯萎的书》有这么一段文字:"她读了几十年的那本书,是《宋词三百首》。每次看过书,她都把书放进一个小木盒里,动作很慢,就像收拾一种心情,收藏一份记忆。那本书,从不让我们染指。"为了说明"奶奶"对"那本书"的珍惜,作者用"染指"一词来描绘"奶奶"不让"我们"触碰它。其  相似文献   

19.
引入 先请一位学生从1数到7,再从7数到1;然后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老师拨一个,学生数一个,拨数到7止。再拨一个,问:老师现在一共拨了多少个?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数字8。 板书并带读:8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日文化既存在文化融合又有本质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中日汉字的差异上。本文从中日词语"次第"的词义演变进行比较阐述,中国"次第"以"等第,顺序;依次"为基本义,演变出了"情形;不久;急速;规模;气派"等义项。而日本在"移植"和发展中国"次第"的基本义之后,最突出的是融入了歌舞伎文化。尽管"次第"一词在日本语言文化中的发展演变并不如在中国的复杂多样,但在两国的文化传承中却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当下的中国语用体系中,"次第"演绎成了文言词和难词;而在日本,则变成了常用语。这主要归结与两国不同的具体历史语境和语言文化的传承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