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公用地悲剧”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公用地悲剧”,为了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使用资源的成本降到最低,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择男舍女”,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则由全社会承担。应通过制度设计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取向,尽可能地减少由于自由选择而带来的“公用地悲剧”。  相似文献   

2.
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双主体”培养的新路径。为探寻校企人员流动中师资培养的困境,通过校企相关人员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得出存在校企共育“双师”制度不完善、校企共育“双师”的利益冲突、校企共育“双师”基础不扎实、校企共育“双师”政策缺失的校企协同困境,提出制度先行完善“双师”循环流动机制、利益驱动提高校企人才流动意愿、夯实基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各级政府联动形成政策合力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依旧突出地表现为职业内单向流动、职业外流失严重、流动杂乱无序且纠纷增多等不合理态势。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其正式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更在于一些非正式制度的不合理,如观念意识偏差、传统家庭本位思想、教师职业道德与信仰式微、不良习俗惯例,等等。为此,必须塑造正确的教育观念意识;消除传统本位思想的不良影响;重塑教师职业道德和信仰;革除不良惯例,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等等。通过正式制度构建与非正式制度重塑两种路径齐头并进,方能有效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立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当前中小学教师流动为逆向流动的现状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立中的政策缺失;并从形成教师流动的社会基础、政策环境和实施策略三方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立做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出频繁单一逆向流动、教师暂时性流动不多的特点,县域招考制度是教师流动的主要政策依据。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客观上为教师流动创造了条件,但县级教师分配和流动制度缺乏合理性与完备性,稳定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关政策缺失,以及农村学校教师整体待遇偏低等是造成目前教师流动现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家庭作业数量多、效果差,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原因之一。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家庭作业“过量布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公共地悲剧”现象:每位教师在追求所教学科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科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进行博弈,有限的作业时间因为教师们的随意个人行为、不受限的要求和缺乏整体的关照而被过度剥削,造成多重的危害。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上,若想摆脱经济学上的“公共地悲剧”,需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在制度上进行约束,在评价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随着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学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成为常态,逐渐形成“产业教师”教师类别。我国产业教师建设仍处于改革探索阶段,实践表明,产业教师具备灵活性、长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从教师制度规范看,产业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法律地位不明、职责不清、晋升机制缺失、权利救济保障不足等困境。借鉴“旋转门”机制,实务人员从事教育工作制度保障,可通过修订《教师法》教师资格认定机制、细化产业教师特设岗位方案、构建产业教师长聘机制、建立产业教师权利救济体系等途径,完善产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城乡教师流动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和成都两地教师城乡流动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识城乡教师流动的意义.然而,由于相关制度缺失,教师对于参与城乡教师流动存在顾虑.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学校和不同职称的教师群体在参与城乡教师流动的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既需要从正式制度层面确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保障制度建设,又需要从非正式制度层面不断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近来,江苏省制定出台的教师“流动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热议。可以说,制定这项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教师的流动与调配.对久治未愈的“择校热”进行降温,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教师“流动制”对均衡教育资源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实行教师“流动制”能否遏制家长“择校热”?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彭波 《教育导刊》2011,(11):21-24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流动呈现出单向、非良性的表征,其主要根源在于我国教育相关制度的缺失、城乡教师待遇差距巨大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通过借鉴世界范围内一些教育发展均衡的国家在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方面的相关措施,针对我国农村教师流动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明确各级政府在保障教师工资上的权责、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师流动的制度环境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教师流动问题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乡教师的流动总体上呈单向性,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实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制度不完善.从制度的视野予以分析,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受到正式制度的缺失与非正式制度惯性的双重影响.因此,需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的构建和完善相关制度,这样才能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2.
继江西临川高三学生杀老师之后.山东枣庄又惊闻一初中教师在上班途中被一休学学生杀死。短短十来天,接连发生两起“弑师”悲剧,极大地震惊了国人。同为教师。同事们更受刺激,纷纷感慨教师成了“高危职业”,虽然有失偏颇,却也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法学上历来存在“行政征收”和“行政征用”的体系。但随着我国法治进步和公民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的完善,传统的征收与征用的制度已经突破,在行政法学上应确立新的体系———行政征收、公用征收和公用征用。公用征收和公用征用制度在法律体系中的确立,有两方面的意义:既是因公共利益而对财产权的限制,又是对财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双减”背景下,师资均衡成为我国目前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但我国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教师流动意愿不足的难题。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曾遭到教师群体的抵触。而日本遵循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动机内化的逻辑,采取措施满足教师的关系、胜任、自主之需,促进了教师流动动机由外在调节到认同调节乃至整合调节的转变,使制度得到了教师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并形成了“流动是最大的研修”的共识。中日两国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存在的共性为我国借鉴日本的问题解决思路提供了合理性基础,但鉴于两国在宏观制度层面和问题本身存在的差异,我国在解决本国动机不足难题时,要先完善制度建设,再采取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16.
相比以前国家对师范毕业生“包分配”的旧教师准入制度,以选拔性为特质的“考编”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拓宽了教师来源渠道,为中小学教育事业输入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从伦理的角度看,现行的“考编”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公正性缺失、合理性不足以及不够尊重家长、学生和应聘者等问题。、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实行“差额试用制”,可以构建更为公正、合理的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闻背景 为了遏制“择校热”,推动教育公平,江苏日前公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其中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建立本行政区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应当流动。”教师流动“一刀切”可不可行,能不能有效遏制“择校热”,公众对此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罕见悲剧:一名学生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把校长杀害了,仅仅因为那位校长打了淘气的孩子一巴掌。追根溯源,透过这一极端个案的表象,有许多东西令人深思:假如校长不体罚学生?假如教师不歧视差生?假如学生家长的不健康心理有人关注、引起重视?只要一个“假如”成为现实,这一悲剧就不会发生。我们的教育究竟哪里出了毛病?缺失了什么?也许,这一悲剧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人们去反思、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9.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入世”之后,教师将拥有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机会,在选择去留方面也将享有更大的自由。但目前我国在中小学教师流动方面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这使得管理教师流动还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中日两国在教师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相当规范,并且富有成效。结合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分析探讨解决我国教师流动问题的策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教师的流动趋势“入世”客观上催化了中国的教师队伍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流动。总的趋势是:从教育系统内部流向外部,从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高学历…  相似文献   

20.
寝室空间的在场与教育行为的缺失、物理空间的接近与心理距离的疏远、网络空间的沉溺与社会联系的断裂这三对矛盾促使寝室成员彼此“疏离”。在特定的条件下,疏离导致了以“消除另一方”为目的的冲突,最终酿成寝室悲剧。为了身处寝室的每一个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有必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思考和设计,预防寝室悲剧的扩散和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