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党是20世纪诞生的英国政治舞台的后起之秀,很快替代老牌的自由党成为英国两大党之一,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工党内部凝聚了一批杰出的领袖。因为这些核心领袖人物的政治智慧和品质,保证了工党在英国政治上的成功,也促进了英国国家的成长。本论坛的四篇论文分别阐述的四位工党领袖是英国工党领导层的一种缩影。刘成、白爽指出,由比万主导的工党的医院国有化改革,是英国现代医院体系的真正开端,也是工党政府以国家干预方式发展医院的一次积极探索,比万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张晓萌、于明波的文章认为,正是在比万的启发下,卡斯尔起草了《代替冲突》。然而,《代替冲突》也成为这位女性政治家政治生涯的滑铁卢,摧毁了她担任工党领袖的一切可能性。叶俊峰、孙朝靖认为,卡拉汉在50年代坚定地反对中非联邦,即使错失枢密院委员的职位也在所不惜。60年代在英镑贬值问题上,卡拉汉也不顾内阁的集体反对而坚守自己的观点。张春梅的文章分析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与英国医院私有化改革的关系。在医院改革问题上,布莱尔汲取了比万改革以及保守党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围绕患者的需要,以合作为基础,对NHS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工党是20世纪诞生的英国政治舞台的后起之秀,很快替代老牌的自由党成为英国两大党之一,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工党内部凝聚了一批杰出的领袖。因为这些核心领袖人物的政治智慧和品质,保证了工党在英国政治上的成功,也促进了英国国家的成长。本论坛的四篇论文分别阐述的四位工党领袖是英国工党领导层的一种缩影。刘成、白爽指出,由比万主导的工党的医院国有化改革,是英国现代医院体系的真正开端,也是工党政府以国家干预方式发展医院的一次积极探索,比万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张晓萌、于明波的文章认为,正是在比万的启发下,卡斯尔起草了《代替冲突》。然而,《代替冲突》也成为这位女性政治家政治生涯的滑铁卢,摧毁了她担任工党领袖的一切可能性。叶俊峰、孙朝靖认为,卡拉汉在50年代坚定地反对中非联邦,即使错失枢密院委员的职位也在所不惜。60年代在英镑贬值问题上,卡拉汉也不顾内阁的集体反对而坚守自己的观点。张春梅的文章分析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与英国医院私有化改革的关系。在医院改革问题上,布莱尔汲取了比万改革以及保守党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围绕患者的需要,以合作为基础,对NHS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工党是20世纪诞生的英国政治舞台的后起之秀,很快替代老牌的自由党成为英国两大党之一,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工党内部凝聚了一批杰出的领袖。因为这些核心领袖人物的政治智慧和品质,保证了工党在英国政治上的成功,也促进了英国国家的成长。本论坛的四篇论文分别阐述的四位工党领袖是英国工党领导层的一种缩影。刘成、白爽指出,由比万主导的工党的医院国有化改革,是英国现代医院体系的真正开端,也是工党政府以国家干预方式发展医院的一次积极探索,比万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张晓萌、于明波的文章认为,正是在比万的启发下,卡斯尔起草了《代替冲突》。然而,《代替冲突》也成为这位女性政治家政治生涯的滑铁卢,摧毁了她担任工党领袖的一切可能性。叶俊峰、孙朝靖认为,卡拉汉在50年代坚定地反对中非联邦,即使错失枢密院委员的职位也在所不惜。60年代在英镑贬值问题上,卡拉汉也不顾内阁的集体反对而坚守自己的观点。张春梅的文章分析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与英国医院私有化改革的关系。在医院改革问题上,布莱尔汲取了比万改革以及保守党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围绕患者的需要,以合作为基础,对NHS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英国自1997年工党领袖布莱尔上台之后,不仅对工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工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对"第三条道路"进行大胆实践,取得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倪学德 《历史教学》2003,(10):36-39
艾德礼是现代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在英国中下层民众当中拥有相当威望的工党领袖.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战后英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过,艾德礼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就是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这说明在基本价值观方面,新工党并没有完全割断同旧工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艾德礼是现代英国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在英国中下层民众当中拥有相当威望的工党领袖。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战后英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过,艾德礼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就是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这说明在基本价值观方面,新工党并没有完全割断同旧工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卡拉汉在1979年大选前不久曾说过,他预感到英国政治中的“海变”即将发生,这种大变化“或许每30年发生一次”.果不出所料,在同年的大选中,他领导的英国工党负于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保守党手下.卡拉汉认为,选民对政府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工党对此无能为力.时间证明他是对的.此后经过三次大选,更换了三届领导班子,但工党至今仍屈居于反对党地位.(5月12日约翰·史密斯逝世后,工党正在酝酿选举一位新领袖,此人大概非托尼·布莱尔莫属.)变化不仅仅限于英国.在整个北欧,选民对社会民主党和其它左翼党的支持程度大大地降低了.工党1979年的失利只是其中的一段插曲,瑞典社会民主党在1976年大选中的失败(自1936年以来第一次被挤出政府)才是悲剧的序幕,而赫尔穆特·施密特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1982年在德国的下野则是悲剧的尾声.1974年,左翼在奥地利、比利时、英国、丹麦、芬兰、德国、荷兰、挪威和瑞典等国执政,到了1982年,除奥地利外,在其它国家都已先后下野.  相似文献   

8.
科技博览     
《现代语文》2005,(6):20-20
●4月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将2005年5月5日定为英国大选日。从4月5日开始,英国各党派竞选活动将全面展开。近期民调显示,布莱尔所在的执政党工党的支持率领先于保守党,加上工党在本届议会中的席何占了绝对多数,有分析指出工党获胜几乎没有悬念,布莱尔可能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三次连任的工党首相。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国家悄然兴起一种新的“第三条道路”思潮。英国自1997年工党领袖布莱尔上台之后,在多个领域全面实施“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在意识形态、政策、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进行创新改造,而作为主要倡导者,英国工党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对“第三条道路”进行大胆实践,成就斐然,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78—1979年冬天,战后以来规模最大的罢工运动在英国爆发,造成了英国社会秩序的极大紊乱,史称"不满之冬"。70年代初,西方国家集体走进了经济发展的"死胡同",因此"不满之冬"的爆发既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集中体现了战后英国固有的社会矛盾。受自身结构性矛盾的限制,卡拉汉工党政府未能有效抑制罢工浪潮的兴起及蔓延,使民众对工党、工会乃至"共识政治"传统均产生了严重质疑。面对着国内外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撒切尔率领保守党重新执政,继而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  相似文献   

11.
英国工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英国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自1906年工党建立以来,尽管工党与工会之间发生过多次政策上的冲突,但是互相支持始终是主流。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工党与工会之间却出现了分手的征兆。二者关系的这种逆转,反映了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目前,工党和工会都进入了冷静思考、调整政策、自我改造的新阶段,以期在世纪更替之际的英国政治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布莱尔执政后 ,在工党内和国内相继推行了一系列特色措施 ,以其系统性被称为“布莱尔主义”。本文着重从时代背景、英国内实际情况、布莱尔本人的性格和党派利益四个方面对布莱尔所推行的“第三条道路”进行理论评析  相似文献   

13.
1997年~2007年是英国工党执政史无前例的黄金10年,该党领袖布莱尔更是得以在此期间将其教育改革的抱负付诸实践。在布莱尔离任后,《牛津教育评论》于2008年12月特地出版专辑讨论布莱尔教育遗产,引起研究英国教育或教育政策的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英国教育研究学报》和《牛津教育评论》1997至2009年专门评论布莱尔新工党政府教育改革的19篇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英国这10年的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闻背景:9月以来,英国执政党工党内部要求首相布莱尔辞职的呼声不断高涨。9月5日,一封有15名工党议员签名的联名信要求布莱尔必须明确辞职的时间表。6日,7名在政府中任职的工党议员宣布辞职,其中职位最高的国防部次长沃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后期英国工党有左右两翼。其中左翼人数较多,依次有"坚持左倾派""比万左派""新左派"和"本恩左派",前后大致链接。左翼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坚持公有制、国有化,反对修改1918年党章第四条。70年代之前,工党左倾思想略占上风,由此推动国有化和公有制政策实施,成为党内修正主义派别的强大对立面。比较右翼,工党左翼对体力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领导和动员能力,思想理论上稍逊一筹。  相似文献   

16.
布莱尔新工党政府推行的国家课程改革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10年来,布莱尔政府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自1988年以来的最好成就;但批评者认为,教师对课程改革某种程度上的消极反应、政府对课程的干预和控制、教师专业自主权、课程公正与公平、课程目标的内在紧张等影响了布莱尔国家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透视和分析布莱尔政府课程改革中的各种论争,可以丰富和增进我们对于课程改革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英国2005-2015年14-19岁教育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14-19岁教育改革的目标 英国当前执政的布莱尔工党政府在政治上走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吉登斯推崇的第三条道路,试图在凯恩斯国家社会主义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一条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政治主张在教育中的表现是,"既要强调社会公正和全纳性,又要考虑效率、质量和竞争力".[3]这次白皮书的改革目标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8.
摇摇欲坠     
2006年9月6日,英国7名工党成员宣布辞职,抗议首相布莱尔拒绝设定离任时间表,要求他尽早辞职。7日,布莱尔迫于压力公开承诺一年之内辞职。早在2004年,要求布莱尔下台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英国民众纷纷表示,布莱尔的确不应当继续留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英国的《旁观者》杂志及一些媒体披露,英国首相布莱尔一面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一面又走后门为他们从最佳的私立学校请回家庭教师。此事被抖了出来,在英伦三岛闹得沸沸扬扬。布莱尔本来是有条件让孩子进贵族学校的,即公学,但为了显示他反对“精英教育”的立场,他让孩子进了西伦敦的欧拉特里教会学校。这种做法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欢迎,体现了布莱尔和他的工党政府在教  相似文献   

20.
英国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声称教育将居于工党下届首相选举纲领的中心。工党认为教育是区分工党和保守党的一个首要界线.并且凸显了工党执政所带来的众所共睹的改进——投资的增加、更多的教师与课堂辅助人员、班级规模的缩小以及GCSE和A-Level成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