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929年8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874~1961年)为雪洗“东亚病夫”之耻,扬我民族之威,特意邀请20多名永春白鹤拳拳师组成“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出访星马,举行历时一年的巡回表演,宣扬“扬武强国”理念。期间,陈嘉庚先生多次接见国术团全体团员,勉励团员弘扬国粹,荡涤积弱,为国雪耻,扬我国光。对中华武术情有独钟且满怀爱国激情的陈嘉庚先生赋对题赠闽南国术团:“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括记录遗留在新加坡的海南琼派武术及现今仍存的新加坡最早的琼籍华人武术团体、海南琼派武术的大本营——"光武国术团",根据光武国术团保留现存的资料,整理出海南琼派武术的溯源、拳法特点及风格、独具风格的海南狮、海南琼派武术在新加坡的传播历程和现状,探索现今保护海南琼派武术等海南特色地方文化的途径及措施,对于研究和丰富海南华侨史、体育文化和乡土文化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泰州国际武术交流大赛上,记者采访了“全国十大武术名师”,曾培养出了林秋萍、陈思坦、高佳敏等太极拳冠军,有着冠军教练之称的曾乃梁先生。退休以后的曾乃梁仍然活跃在武术界,不仅经常出访海外,传授太极拳,还创编出“六手太极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编太极拳套路。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武术活动.这次就是应邀来泰州担任国际武术交流大赛总裁判长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闽南各种武术样式发展有失偏颇;闽南武术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关系不和谐;闽南武术技术体系保存较好,练习场域分布不均;闽南地方武术管理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制度文化不完善,闽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待细化;闽南武术代表性拳种传承人遴选制度与现实的文化生态需求不对称;闽南武术网络媒体、数字化建设平台相对匮乏;闽南武术精神文化创新途径与力度不足;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美学意识缺乏等等.  相似文献   

5.
四、专家组访欧 英伦见闻 中国武术协会与英国武术界的正式交往,应该说始自1984年12月3日。我率领的中国武术专家组造访伦敦,也是专家组出访欧洲三国(瑞典、意大利和英国)的第一站。 此行与已往武术表演团出访有所不同。专家组的任务是:考察欧洲武术现状;建立与发展同欧洲武术团体的关系;全面介绍中国的武术运动,以加速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专家组的出访,应  相似文献   

6.
“非典”时期,中国武协主席李杰、著名教练吴彬应俄罗斯武协的邀请于5月23~30日出访了莫斯科,并作为颁奖嘉宾观摩了2003年全俄武术锦标赛,可谓“非典”时期的非常出访。一、SARS挡不住真情 本来访俄日程早已排定,但自从“非典”肆虐,北京“沦为”疫区之后,出国签证遇到了不少麻烦,莫斯科之行变得扑朔  相似文献   

7.
说来,我与武术结缘纯属偶然。七十年代后期,我才接触武术,在一次出访外国时萌发了让武术走向世界的念头。 1978年,我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在南斯拉夫从首都贝尔格莱德去海港城市斯普利特的路上,我们在一个小镇歇息时,蓦然看到一幅海报是介绍“功夫”影片的。当时,我油然产生一种思绪,心想怪不得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功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连国外的一个偏远小镇都有“功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近日记者采访了刚从法国出访归来的北京中鼎国际武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庞立国先生。他谈起了此次法兰西之旅,总的感受就是武术表演要达到“外行看热闹”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赵长军曾在80年代继李连杰之后称雄武坛;曾主演过多部轰动一时的影视动作片;曾十多次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员出访40多个国家,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建国四十五周年,他成为“中国体坛45英杰”中唯一的一位武术运动员,去年又与李连杰同获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武星”之称。 提起影视武行,赵长军显得格外来劲,他自小便对武侠动作片抱有浓厚的兴趣,无论对李小龙的功夫片还是成龙的动作片均是百看不厌。早在1979年,赵长军就接触过  相似文献   

10.
套路说,我姓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舞剑之余多喜伏案拜读南北武刊,深感获益匪浅。毋庸讳言,从中也发现了某些以偏概全之见。诸如,将套路一概斥为花拳绣腿者有之,认为“练套路多年敌不过一街皮者”有之。那么,看得见、摸得着的武术是什么?套路是什么?武术与套路间又是种什么关系呢?为了澄清有关问题的模糊认识,在下谈点本人的粗浅看法,谨供武林同仁雅鉴。一、何谓“武术”?提及武术,今人多知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岂不知武术这一称谓的历史并不长,真正长的是其功法和套路。翻开武术的史册,上推48年武术就不叫武术。民国时曰“拳术”,1927年后改称“国…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06,(10)
7月1日,武当山特区工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蒋运泉率领武当武术道乐代表团一行28人应邀赴美,参加为期12天的中美首届武当武术道乐交流活动。去年8月,武当山特区随同十堰市委、市政府经济考察团应邀出访了美国,并与美国的部分州市达成了意向性交流合作协议。此次,武当武术道乐代表团赴美交流,是深化合作协议的重要环节。赴美期间,代表团将分别前往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和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举行多场主题为“平安与健康”的道教法事活动,进行武当武术和道教音乐表演,并向美国人民传授“武当太极”、“武当气功”、“武当八仙剑”、“内丹术”等武…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散手、推手的溯源与释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武术,古称“武艺”,素有“十八般武艺”之说。1947年版《辞海》说:“我国近称国内原有之武艺日‘国术’,亦称‘国技’,所以别于外来之武术而言。其研究技击之机关有国术馆”。解放后,始又统称“武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民间,俗称武术技艺为“功夫”。因之,“功夫”也就成了武术的别名。现在世界各国也往往称中国武术为“功夫”。近几年国外新版的英、法、德、日文辞典,都相继收入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之体悟——武术教学方法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分析武术教学中隐含的文化的冲击、思维的盲从、传播的障碍,以“武术之美”、“武术之礼”、“武术之精神”三个维度,探索并发掘武术中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内容,提出体悟传统文化的武术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首先我要感谢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各位领导能给我这次机会,能够再次代表中国武术队出访我倍感荣耀,也是我作为武术人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对从事武术专业28年的我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感谢领导的信任与支持,现将本次出访的心得体会做以下汇报:今年12月9日,我们中国武术代表团齐聚北京,出访西班牙,  相似文献   

15.
武术之价值     
提到中国武术,必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定语,我本人从事武术宣传工作近十年,对此亦是体会颇深。对武术涉之愈深,愈感武术不愧“中华之瑰宝”。武术发展到今天,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武术的社会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一方面,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武术是健身之术。很多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华  温搏 《体育与科学》2023,(4):53-59+75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整合武术技术原理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武术技术原理的抽象、意象、具象等三个层次,旨在助力人们对武术技术原理的整体把握,为武术技术的新时代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在抽象层面,攻防技击之“道”表征了武术技术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想指向、“阴阳平衡”的指导思想、“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具有主体性推动、统摄引领、“美美与共”等多元作用;在意象层面,攻防技击之“意”是指融合在武术技术之中的武术拳家们的主体情意、情感或意蕴,表现为武术拳种、流派的技术体系在不同的拳家、地域、领域之间分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具象层面,攻防技击之“法”是武术技术动作的基本规范,在“目标-行为-结果”动态过程中以“变”与“合”为需求前提,以“和谐共生”为平衡发展,以“生生”与“自由”为生命指向,本文以实现人与武术互构的重新表达与叙述为旨归。  相似文献   

17.
武术技术审美是武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象创构又是武术技术审美的内在生成。运用技术美学和中国古典意象思想探究武术技术审美,剖析其意象创构。研究认为,武术技术作为以身体为存在形态的身化技术,兼具技术美学和意象创构的审美价值。武术技术审美的意象结构包含“意”与“象”两个维度,“意”借武术技术外在形态之“象”赋形,“象”以武术技术内在之“意”塑魂,“意”与“象”结合,营造了主客体交融,充满武术技术生命活力的意象世界。武术技术审美的意象创构有“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味象体道”三个层面,其中,“观物取象”意指武术技术审美的“直观体悟”与“感物起兴”;“立象尽意”是指武术技术审美的“体物得神”与“感物动情”;“味象体道”则是武术技术审美的“象外之象”与“得意忘象”。同时,武术技术审美还有着“原型意象”和“超越性意象”两个层次,原型意象是一种本原性存在的意象,武术技术原型意象体现了集体无意识关联的武术技术文化品格;技术意境是意象的超越,武术技术审美只有深入到“境生象外”的技术意境方能真正感悟武术技术所追求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F0002-F0002
武术学院,渊源于1953年建校之初的活动性游戏教研室,那个时候的本科教育就开设了武术课程,1956年武术设置在“武重教研室”,1972年武术设置在“武水重教研室”,1978年开始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1984年武术单独成立教研室,1991年成立武术系,2003年武术系更名为武术学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武术发展分化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840年前,中国自我发展了“练为战”的军事武术和“艺、体、用”三合一的传统武术;1840年后,由于西方体育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演进,中国武术开始分化。武术在其竞技功能、健身功能、经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商业武术。近期,“艺术武术”也初露端倪且发展势头强劲。武术发展过程的分化是自我调适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带来种种弊端,对传统武术的相对忽视就是其中较典型的现象之一。作为武术之源的传统武术问题,不容回避、不得回避。  相似文献   

20.
王俊法 《中华武术》2003,(11):17-17
俗话说:“眼为心灵之窗”。戏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一脸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 拳谚中有“手眼相随”“手到眼到”的说法。 武术运动中的“眼神”虽不像戏剧那样充分体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惊、恐等,却最能体现出武术本质的核心内容“技击”意识。大家知道,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