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皆用韵文写成,是一部很好的哲理诗。《老子》也叫道德经,前三十七篇讲“道”,称“道”篇,后四十四篇讲“德”,称“德”篇。据《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末期人,依据年代推测,《老子》一书就当为他本人所著。这部书是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史料,它记载了老子的基本思想。整部《老子》,就其体系来说,完全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但在这一体系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纷纭变化的产物。研究《老子》一书,可以发现大量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矛盾概念,诸如,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难易、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等等。《老子》正是通过对这些矛盾的论述,展现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它的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对矛盾双方相反相成和相互转化的认识中,这是《老子》哲学的合理内核,对于中国古代两点论的发展,是一大贡献。这些合理内核被历代进步的思想家用来作为宣扬进步思想,反击形而上学的有力武器。对《老子》的注释、发挥,在后来的学派纷争中形成了两大体系。韩非、王充、王夫之  相似文献   

2.
北宋著名哲学家王安石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 ,对老子哲学多有吸收和借鉴 ,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首先 ,在天道观上 ,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并把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发展成为宇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其次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 ,王安石一方面继承了老子主张人应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思想 ,但同时也对老子人道无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再次 ,在辨证思维领域 ,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天道运行不已的观念 ,形成了“天道尚变”的进步历史观 ;同时 ,王安石用“耦”、“对”概念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矛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德"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健身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受老子养生思想的深远影响,其“气与阴阳”、“以‘静’制动”的思想源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和“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至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其以“气”、“德”健身的思想是继承发展老子“天人合一”和“道生之,德畜之”养生思想而形成的;其“静”、“气”、“德”是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同一时代不同哲学思想体系的语言有相同、相通之处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是,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差异必然表现为其基本范畴的选择、创设和内涵的差别,这样在结果上才呈现为归旨不同的思想体系。“天”、“道”、“天道”在儒、道思想中都是重要的概念,儒、道思想的分歧与“天”、“道”、“天道”内涵的差别是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6.
道家学派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著作《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其中关于“道”的阐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德经》的核心。“道”是宇宙的本体,是自然无为的,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7.
说老子之道     
老子创立的道论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老子之道是反条文的,侧重于本原的、形而上的含义。同时,老子之道也是一种正确的在世方式,老子倡导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反对主观故意与刻意。形而上的道下贯于形而下的经验世界的路径是:道→德→仁→义→礼,此即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智慧.它不但是历史的,也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老子之“道”的自然性启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老子将天、地、人统为一体的思想启示人们关注生态平衡,老子的“无为而不为”之术提升了传统的领导艺术,老子的相反相成之道为现代的经营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老子之“道”的阴性特征和雌守观念更对传统的“尊阳卑阴”价值观具有纠偏作用,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刘勰的《原道》、韩愈的《原道》和章学诚的《原道》中“道”的各自内涵进行了探讨 ,并把它们界定为“天道”、“政道”和“人道” ,随后以之为出发点 ,分析了“道”在儒家思想史上的意义流变。  相似文献   

10.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在其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对老子“道生”、“德畜”思想进行的理论阐发 ,以及对“自然无为”原则的强调 ,在天人合一的大框架下进一步完善了道教的宇宙观 ,并以这种宇宙观作为道教探索达到修道成仙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龙涌霖 《江汉学术》2023,(3):93-101
早期道家“终而复始”的循环模式并非一种简单的历史循环论,实际上它源于对周人“慎始而敬终”勤政方式的反思,延续了周人功利成败上的政治追求。以“终始为一”分析老子与黄老道家的天道循环模式,可得出其三个特征及相关诉求:一是周期性,它探求政治进程的预见之道;二是节制性,它寻求政治投入的节约之道;三是长久性,它追求政治发展的安全之道。由春秋进入战国,这种循环模式先后被运用于洞察权力博弈、统治手段、制度体系等不同政治领域,相应得出无为、刑德、形名等政治主张,由此回应了早期中国由“封建天下”走向“专制帝国”的历程中所面临的各项政治难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道德经》中“道”的论著很多,分歧也很大,“道”的本义究竟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探讨.《道德经》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把恒常的道和具体可言说的道区别开来,”“虽然老子也讲‘天之道’‘人之道’,但都属于可道之道,而非恒常之道”.恒常的道就是永远存在的、独立不变的、不可言说的那个道;非常道是可以言说的天地万物的道.这是常道和非常道的第一种看法或观点;对常道和非常道的另一种看法是:道生万物,万物顺行产生出来的过程称为常道,万物逆行回复到道的过程,称为非常道.第一种观点可取,本人即从这个意义上阐明道之含义.我们探讨“道”的本义,就是探讨恒常之道的涵义,而把非恒常之道看作是恒常道的一种展现.万物皆道的观点,除了要作非常道的理解也要作常道的理解:万物依赖于道而生,它们中有常道作主宰;万物在常道之中,它们自己表现非常道,而非常道要回到常道.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万物皆道.如果一般地说万物皆道就会模糊非常道和常道的区别,不利于把握道的本义.  相似文献   

13.
庄周直觉思维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最难辨识的恐怕是老庄哲学。这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从宇宙论的形上学高度提出并论述了“道”的哲学范畴。庄周作为老“道”的正宗,承继了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学传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把它发展到“忘物”、“丧我”而致“天和”的绝地。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是以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人”、“神人”、“真人”(《逍遥游》)之理想人格境界。他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的严谨人生态度,“判天地之美,析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早就有关于以“以德为本”的历史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出了“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这些都是儒家的“以德为本”、“德教为先”思想的根源 ,是我国古代德育教育的思想来源。重视德育、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同志 ,始终都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从建国初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到 2 0 0 0年 2月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都强调要全面地…  相似文献   

15.
一、圆造思维源远流长圆道是一种循环之道。圆道观认为宇宙和万物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圆道意识在我们民族的思维中古已有之,展开论述始见于《吕氏春秋·圆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上下,圆周复几无所稽流,故曰天道圆。日夜一周,圆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大,大而成,放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圆道也;……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于民心,遂于四方,还周复旺,至于主听,圆…  相似文献   

16.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哲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由《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始称为道家。按传统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老、庄其人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南华经》内、外、杂三十三篇的实质、特点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褒贬不尽一致,然而,不管主张老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17.
陈静 《职大学报》2014,(6):28-32
《文子》是道家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老子》思想有着继承和发展。“道”这个概念在《文子》和《老子》中都极为重要,对二书中的此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我们探求《文子》的思想内容和其与《老子》的关系,以及其在道家发展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德”之本义表示为方向和行为。老子对“德”观的改造体现在思维层面,将“德”观转向为纯粹的道德性概念。庄子的“德”观是建立在前诸子时代“德”观和老子“德”观的基础上,其为道家“德”观的发展贡献了庄子式的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先生谓尹喜为环渊(娟子),楚人,误矣。环渊是战国中期与齐宣王同时代的人,距尹喜生活的时代相差百余年矣。环渊与老子晚年没有一起入陇,与老子一起入陇者是尹喜。《老子》之所以能成书、传世,与尹喜的关系很大。“古圣贤述而不作”,尹喜记录、整理、加工老子的言论,汇编成册,传抄、保存、传世,功莫大焉!老子在陇上“飞升”之后,尹喜经“蜀陇道”入蜀,后归栖于楚地(今湖北十堰市)武当山,后世楚地有那么多《老子》的版本出土,与尹喜在楚地传道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任何哲学无不是运用逻辑范畴。张载哲学实即一系列概念范畴的矛盾运动,它以“气”范畴为枢纽,以“性与天道合一”为结构,是按“一物两体”、“体用不二”的辩证方法论草就的一个逻辑范畴体系。其中,每一范畴都同其他所有范畴处于一定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