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党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党组织治理能力的现实途径,还是寻求学科建设新突破的迫切需要.当前高校党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存在学科交叉融合的价值引领有待强化、人才队伍资源有待整合和组织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此,高校党建可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引领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发挥党管人才资源优势,造就学科交叉融合优质团队;发挥党的组织管理优势,构建"学科交叉+党建"融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科交叉模式研究不仅能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有益借鉴,更可以为如何通过学科交叉解决复杂科学问题并培育普适性的科技创新生态提供有效支撑。文章采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对一所“双一流”综合性大学B校2017—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文本进行了语义分析,探讨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的模式样态与可能动因。研究表明:学科交叉已成为普遍趋势,但不同主题、领域、院系的学科交叉强度和均匀度有所差异,优势学科更多以院系内交叉的模式开展,而相对弱势学科更多呈现跨院系交叉的模式。针对这一特征,提出通过加强高校对本校交叉学科模式认识、优化科研评估、促进交叉领域研究、科教融合发展和导入优势资源推动合作等路径强化科研管理。  相似文献   

3.
2000年原湖南医科大学与中南矿冶学院,长沙铁道学院三所有较强实力的院校合并为中南大学后,发挥了综合大学的优势,充分利用了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学科交叉及雄厚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文化学术气氛,加强教学督导,提高育人质量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并校中的融合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将并校带来的机遇性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的关键 ,在于实现实质性融合 ,其实质是体制创新和资源重组 ,体现在“四个融合”和“五个统一”上。在并校改革中 ,融合的速度和深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合并组建的新校要在并校提供的学科结构框架上 ,从自己的办学目标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融合模式 ,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 ,为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校园精神的融合 ,是实质性融合最牢固的根基。校园精神融合的实质 ,是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和消融历史文化“壁垒”的过程中 ,实现校园精神的更迭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我们将以人才强校作为主战略,以英才培育、文理跨越发展、学科交叉集成、国际化办学、服务社会、文化提升作为发展战略重点,进一步强化比较优势和条件,并不断创造新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军队综合大学是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的龙头和基石,在整个军事教育中占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1999年我军综合大学组建以来,各院校加紧以实质性合并为契机的"综合化"、质量化建设,成效显著.军队综合大学作为一种创新模式,由于其合并基础、学科积累、办学条件等方面差异显著,其建设应基于"校情",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地方农林高校科教资源有限,需要积极整合学校内部资源,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促进环境学科发展.第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农业生态环境特色学科;第二,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提升农业生态保护方向师资力量,塑造农业生态修复学科两点;第三,调整学生培养方案,授课兼具对学...  相似文献   

8.
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相对缓慢,本文从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基础条件、体制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投入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树立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积极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基础平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布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四种措施。  相似文献   

9.
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相对缓慢,本文从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基础条件、体制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投入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树立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积极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基础平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布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四种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综合大学里美术学科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方法过于滞后,延缓了美术学科教育的发展,综合大学美术学科教育教学应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合理的教学构架,认清在教学培养的精细度和专业性都不能与专业美术学院和师范大学媲美,因此,避开自身缺点,发扬优势和特色,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找准自身定位,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才是综合大学里美术学院自身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