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是一本可以从头至尾一气读完又不令人疲倦的书,因为它出自一个十二岁孩子单纯而稚嫩的笔触.她以一种近乎日记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她在美国密执根州一所中学七年级的学习生活.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借着一个孩子的视角,了解美国中学的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生活状态.无论你是一名教师、一名家长,还是一名中学生,你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对美国的中学教育乃至美国文化获得一些了解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圣女随妈妈来到了美国,那时她12岁。就在这一年,她写下了她眼中的美国中学生的生活。我们节选了一段,带同龄的你进入一个新鲜的异域中学世界。(编者)  相似文献   

3.
我随市优秀校长赴美国参观团进行教育考察,参观了美国的一些中小学,也体验到了美国不同于国内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美国的一所中学,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每位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有作业要  相似文献   

4.
经过推荐、选拔,我有幸成为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的赴美国进行“双语教学”培训班的一员.在近两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一方面在休斯顿大学学习英语和中学数学教育理论,另一方面深入休斯顿独立学区(HISD)所属的一所中学西区独立高中(Westside High School)实地观摩学习.通过课堂“介入式”教学见习.亲身感受了美国的中学课堂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课堂行为活动,从中也可领悟到西方教育理念对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作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  相似文献   

6.
声音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如果不把生活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中学生活、大学生活就会缺少坚实的基础:一项哈佛教授对美国波士顿地区456名儿童所做的20年跟踪调研结果显示,爱做家务活和不爱做家务活孩子的失业率比例是1∶15;犯罪率比例是1∶10,爱做家务活孩子的婚姻离异率、心理疾病发病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2,(12):2
本书作者以许多亲历的精彩而感人的故事,介绍了中国台湾唯一的体制外中学——全人中学,并记述了在全人中学的师生成长的过程,通过小故事呈现生活教育、师生互动及漂流美学,告诉你如何保全孩子的天性,为孩子提供自由成长、自由学习的天地,陪着他们慢慢成长。作者总是带着一种欣赏探问的谦卑,说出亲身体验,让读者可以很舒坦地跟随着,走入故事之中,就像全人的孩子一样。其朴实的文  相似文献   

8.
蒋玉红 《上海教育》2007,(4B):38-39
新年伊始,我们一行17位师生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波特兰市进行为期一周的化交流。根据行程安排,我们在Jackson中学和Robert Gray中学这两所在当地比较有代表性、规模也相对比较大的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和交流。笔作为一名体育工作,通过和校长、体育教师、学生以及当地居民的交流,初步了解了美国波特兰市学校体育教学等方面的情况,感触颇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重要的是如何在我们现有的条件和环境下思考体育真正的内涵和功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新年伊始,我们一行17位师生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波特兰市进行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根据行程安排,我们在Jackson中学和Robert Gray中学这两所在当地比较有代表性、规模也相对比较大的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和交流。笔者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通过和校长、体育教师、学生以及当地居民的交流,初步了解了美国波特兰市学校体育教学等方面的情况,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0.
课程问题一直是美国教育论争的一个中心议题。进步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是从课程问题开始的。传统教育对进步教育的反击也是从课程问题入手的。五十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也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上。所以,了解美国中学的课程问题及争论,对我们进行中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准备从下列四方面对美国中学的课程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美国教育界对中学课程问题的理解及中学课程的设置。二、影响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的因素。三,有关中学教科书编制上的争论。四、课程问题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2.
《我在美国教中学》是方帆先生在美国的教育观察手记,在这本书中方先生以一个前沿教育者的视角,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读者,特别是国内教育界的人,介绍了美国教育的众生像。虽然方先生在《序》中谦虚地写道“对于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这头大象,我的这本小书,也不过是提供了一部分的‘身体’”。但笔者认为这本书足以让众多读者对美国的教育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当我们登上讲台的那一刻.面对一双双清澈、纯真、探求的眼睛,我们不能不同自己:应浚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给学生一份什么样的教育?因为这关系着每个孩子一生的生活,关系到他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据美联社(AP)2006年11月13日报道,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Bill Gates)当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全世界所羡慕的对象,但是美国的中学教育却无法为学生打下足够的基础使他们能够进入大学。为此,他呼吁美国应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善中学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子三味     
佚名 《家教指南》2006,(1):62-63
一位成功的母亲——她的孩子被公认是成功的——曾说过,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你自己首先必须变成一个孩子。我记住了。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22日的《生活周报》刊登了笔者的《教育孩子你知道多少》一文。不久收到了招远市张女士的一封来信,她说自己是一个8岁男孩的母亲,读了这篇文章很受启发,希望笔者能在教育孩子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她走出家教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本是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但是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投入的资金与精力越来越多,教育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有些孩子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很简单的方式就能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却一定要坐到教室里,到书本中去学习。有些本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就掌握的知识,却一定  相似文献   

18.
自芭芭拉·狄·安杰利斯创作了《纽约时报》上的畅销书《你不能不了解他》后,她的读者们就一直请求她创作该书的姊妹篇——一本为两性创作、揭示女人需要在生活中被男人了解、宠爱的书籍。芭芭拉·狄·安杰利斯在她的新书里保持了她一贯坦率、泼辣、切实的文风,同时该书也是一本见地深刻的指南,女人们通过阅读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并会很乐意将此书推荐给她们的爱人。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是当今美国非常权威的少儿教育专家,是一个名叫“爱家协会”的国际组织的创始人和主席。他的重要著作《杜博士孩子管理法则──寻找疼爱和管束之间的平衡》被陈列在美国白宫图书馆,作为最优秀的少儿教育著作之一向人们推荐。 此书的中译本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本期我们向您介绍书的部分内容。此书的最大特点是其实用性。书中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可以有条件地打孩子。正对该书的一个美国读者所言:对于一本好书,你不必同意其全部建议,你需要明智地选择对你自己有用的一切!然后,你就去尝试吧,或许您会成功地运用杜博士关于培养孩子良好品行和责任心的指导原则,并且正是因为运用了这些原则您才没有必要打孩子。  相似文献   

20.
晏红 《家教指南》2006,(4):18-19
打开网站,可以看到“孔融让梨”受到多方质疑,例如一个帖子说:当孩子发生纠纷时,成人往往会偏向小的孩子:“你是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让他(她)先玩。”孩子的年龄虽然有差距,但“大的”难道就应该永远无条件地谦让“小的”吗?类似的很多言论粗略一看还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未必如此。尤其是美国的“分苹果”故事,对人的自然感觉和想法颇有冲击力,好像中国人教育孩子不能再像孔融那样“让梨”了,应该学习一个美国妈妈“分苹果”的方法,这样才能防止孩子成为一个虚伪的小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