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是逐渐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是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是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2.
王普天  程樯 《现代传播》2024,(1):113-120
“主体性”表述和“他者性”对话是艺术创作的两种理念,前者倾向于个人化单向度的表达行为,后者则依托“他者性”,期待与受众展开积极交流。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等要素的共时、历时发展推动着传统艺术与传媒艺术的分流,同时也触发着创作理念由“主体性”表述向“他者性”对话的明确让渡。“他者性”的对话理念是在立足自身、尊重不同的基础上与他者达成“美于和”状态的创新理念,该理念的赓续动态运用为本土传媒艺术创作打破地缘与时间的钳制提供了别样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罗军 《声屏世界》2010,(9):40-41
作为一门以听觉来展示和感知信息的传媒艺术形式,广播有着鲜活的表现力和亲和力。相较于以文字和影像见长的报刊、电视等媒体,广播最为独特的优势,在于它贴近的“伴随性”。广播的“伴随性”主要体现在悦耳动听、及时迅捷和互动交流。其中,及时迅捷、互动交流以及收听简便等“先天性”优势,  相似文献   

4.
陈忆澄 《现代传播》2023,(3):125-132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相似文献   

5.
媒介素养教育与网络艺术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晓萍 《新闻知识》2006,(12):69-70
网络艺术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将已经存在的传统艺术作品通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方式进入互联网络,这被称作“网络艺术”,相当于传统本的数字化;一类是直接在网络上“发表”或称“首发”的艺术作品;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计算机特殊软件生成的艺术作品,比如电脑自动“创作”的小说、音乐、绘画等作品。由于网络艺术具有个人性、综合性、动态性、交互性、虚拟性、可下载性、可无限拷贝:等特性,因此,它天生具有较传统艺术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其艺术门类也就远非传统艺术所能涵盖,大杂烩式的艺术发展空间同时也给艺术消费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其艺术产业化的趋势十分看好。但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开始显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了其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分析表明,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受众媒介素养偏低,媒介素养教育不足有关,本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作品《只此青绿》是传统艺术与传媒艺术高度融合的特殊样本。在审美领域,它将“象”与“意”融会贯通,形成符合国人审美经验的“意象”与“意境”。在传媒艺术领域,该作品演变成为具有独特意义的符号,唤起更多受众走近传统文化,探索“美”,发现“美”。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传媒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传媒艺术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并结合南京艺术学院在传媒艺术教育中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跨专业联合”“实践为用”的教学特色,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传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新思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传媒艺术范畴下的学科和专业资源,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构跨学科“绿色实验教学体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2014年传媒行业面临巨大改革,传媒业抓住改革发展机遇,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要求,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艺术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改变了艺术的传播形态,新媒体艺术传播强势袭来,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建构“中国形象”的助推器。人文传媒艺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民众的人文精神,同时又促进了艺术的繁荣,有利于跨文化艺术交融。艺术传媒院校作为培育艺术人才、钻研艺术研究的文化圣地,承载了千万人的艺术梦想,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对中国的艺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始终坚持艺术教育,以人为本,坚持以文化精神孕育人,坚持常态艺术的培育和瞻望高端的境界理念,不断追求艺术的创造性,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重、人文与艺术素养深厚、具有国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艺术价值为核心,为全球艺术品市场提供独特创造性的综合服务,直致力于高端印刷品市场,将“现代IT技术+传统行业资源+文化艺术”完美结合,创建最大的艺术品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以专业化精神,利用资讯、交流、交易、搜索平台有效地拓展学术、市场、教育领域,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阻隔,雅昌的各项服务因艺术而更紧密地连结。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与当代艺术状况--当代艺术模式转换的一种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胜 《现代传播》2004,3(2):13-17
大众传播环境中 ,当代艺术模式转换已是显著的事实 ,具体表现为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广泛对话、大众的艺术接受由“阅读 /思考”形式转向“直观视听 /感知”的身体形式、技术材料和手段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明显强化、艺术的意识形态扩张力度愈益表面化等。同时 ,当代大众传播普遍参与大众日常生活、制约人的思想方式 ,又在当代审美文化层面制造了“传播假相”的弥漫 ,客观上导致了当代艺术选择的困难。对于大众传播环境中的当代艺术状况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研究需要从“展示性”、深度削平、艺术活动的流行性 /消费性与艺术批判性要求的矛盾、技术推动力四个方面加以深入关注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李薇薇 《记者摇篮》2009,(7):112-112
电视艺术是一种通过使用电子技术手段展示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由于电视信号传递的同时性(同步性),可以将受众从广播和报纸等这些利用单极感觉器官进行传媒的媒介中解放出来,使受众的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印象深刻,因此电视艺术具有的声画传播性和立体性的功能。这种独特的功能性使电视艺术审美活动具有了创作者、审核者、受众三位一体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进入“人人都是媒体人时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公众传媒相继进入大众视野。部分“草根阶级”有了自己的公众传媒,有了自己的用户群与关注度;与此同时,也伴随着部分所谓“网络水军”的兴起。这一现象迫使很多艺术院校与艺术机构不得不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来与公众对接。一方面防止部分不负责任公众传媒散布虚假信息,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品牌更接地气。但是艺术自媒体时代的专业度和社会公信力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电脑和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而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是关于数码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2002年10月举办的“亚大多媒体艺术展”的介绍,向大家展示了现代数字艺术的魅力。文章总结了数字艺术在当前发展背景下的几个方面的内涵意义,以及其创作过程的人文观念性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次展会的主题是“润化”,融合各种比喻,通过将电路及计算机与艺术连结在一起,使我们对技术的艺术潜质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可以预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带来了新的创作可能性,而艺术家们就在这新的数字层面推动着人类艺术向更深发展。“以人为本”、“以人文精神为根基”是数字艺术获得永久动力的源泉,一件件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将数字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14.
杨雪团 《视听》2023,(4):6-9
随着1961年电影《刘三姐》的风靡以及前后各种形式的艺术手段的塑造与传播,“刘三姐”现已成为广西壮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叙事文本。与在舞台艺术中不断被演绎的盛况相比,“刘三姐”却在当代电影作品的建构与创作中逐渐缺席。作为一个被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刘三姐”故事的想象性和浪漫性、歌曲元素的表现性、地域风光的展示性等先天为舞台艺术提供了大量适合表现的空间,却也成为更加强调再现真实生活的银幕艺术的创作掣肘。只有找寻到适合不同艺术表现的具体路径,文化与艺术才能实现良好的交融与互文。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讲:“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指导性是通过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来发挥作用的。通过读、听、看,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自愿地接受了引导、接受了指导,这是最高超的引导艺术。”这段话不仅指出了传媒的指导性要通过艺术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社会热度逐渐增加,大批学生纷纷把目光转向了艺术学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将艺术创造作为艺术教育的培育理念,坚持艺术与传媒两翼齐飞,着重凸显艺术学科的文化气质,稳步聚合多样学科,力求实现理论文化与技能展映相融、学理探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打造传媒文化氛围下的艺术田园,让学生在艺术的熏染中惬意地享受更为纯粹的艺术教育,品味升华心灵的艺术文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他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事业,为艺术界和影视界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前不久,本刊前沿访谈栏目组有幸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星院长,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的博学与睿智。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传媒技术不断进步,影视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原先的一种附属艺术上升为了当前的主流艺术类型。随着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快速加剧,影视从“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影视艺术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4,(12):48-49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讲:“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指导性是通过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来发挥作用的。通过读、听、看,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自愿地接受了引导、接受了指导,这是最高超的引导艺术。”这段话不仅指出了传媒的指导性要通过艺术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蓬勃发展,当前信息化水平将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点。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新型的传媒技术手段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并逐渐充分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本章根据新型传媒技术对播音与主持等艺术学科发展的具体影响展开了分析和探讨,并同时提供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刘俊 《现代传播》2024,(1):92-103
人类技术/科技与艺术的联动是一对经典关系,二者的共生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技术与艺术的同源;二是技术与艺术的分流;三是技术与艺术的再度汇合。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含网络视听和数字艺术)等艺术形式在内的传媒艺术,其发展历程体现出不少人类技术/科技与艺术联动发展的生态和规律,特别是在技术与艺术的分流、再度汇合两个阶段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在未来,随着AI、VR、AR、MR、XR、5G+、8K+、IoT、BT等科技的不断发展,传媒艺术的理论研究有责任快速捕捉到科技与艺术联动背后的本质、规律、特质等具有普遍性阐释力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