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孙挺  夏立新  李雪  弓越 《情报科学》2021,39(7):153-161
【目的/意义】对社会化阅读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解释、预测用户行为提供参考建 议。【方法/过程】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37篇相关实证研究文献中的15组变量作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此判断用 户感知、满意度和社交因素等变量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程度。【结果/结论】满意度是社会化阅读用户持续使 用意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荟萃分析结果有效,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 性、社交有用性、满意度、主观规范、群体规范等变量对大学生群体和混合人群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差异显著, 社交因素的影响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创新/局限】借助荟萃分析方法对已有研究成果中社会化阅读用户持续 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考虑不同平台或APP应用程序之间影响因素 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克永  李贺 《情报科学》2017,35(11):143-148
【目的/意义】分析健康微信公众平台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用户识别出高质量的健 康信息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健康信息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结合 健康微信公众平台的特性,从健康信息传播主体、微信公众平台、健康信息以及用户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指标权重。【结果/结论】构建的健康微信公众平台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4个维度中, 权重系数最大分别为情感支持性、交互性、新颖性和相关性。因此,健康信息的传播者应该重视这些指标,向用户 推送优质的健康信息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大勇  景东  卜巍 《情报科学》2019,37(2):83-88
【目的/意义】在于探索微信用户分享行为时空特征,为揭示用户间信息分享轨迹和社交网络结构的演化规 律提供借鉴。【方法/过程】由于微信对线上数据技术采集的限制,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 分析用户行为规律和行为特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融合多源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 了247711条微信用户分享数据的特征提取。【结果/结论】微信用户对微信具有较高的依赖度,分享与阅读之间的间 隔时间分布具有强阵发性,而且微信中分享内容被转发的路径长度远远高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综合类社交应用。  相似文献   

4.
朱鹏威 《情报科学》2019,37(2):133-137
【目的/意义】在调查研究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服务现状,了解图书馆微信用户行为特点的前提 下,以用户信息行为为着力点进行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研究。【方法/过程】从信息需求、信息查寻行为、信息选择行 为、信息利用行为、信息交互行为等5个维度分析微信用户信息行为。【结果/结论】提出图书馆微信服务改进策略和 构建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相似文献   

5.
  玥王  雷刘   《情报科学》2018,36(12):41-45
【目的/意义】加强新型智库信息传播对提升智库的品牌和行业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方法/过程】基于扎 根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性、社交性等特点,从微信平台、用户属性、服务方式及传播效果 等4个维度构建新型智库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建立智库 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的评价公式。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国内十个典型智库机 构进行实证。【结果/结论】构建的新型智库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评价 体系中服务方式和传播效果的权重较大。在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维护时,应该注重发布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加大 更新频率,鼓励用户进行转发分享。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通、运营微信公众平台,全面、客观地评价其运营与价值对于用户和运 营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过程】基于“全评价”分析框架的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效用评价三大评价维度,运 用文献计量法、用户评议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构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评价体系。【结果/结论】构建 了三大层次包含3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WCI构建最终的评 价公式,便于进行定量评价,旨在为优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提供参考,提升用户获取所需信息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陈娟  高杉  邓胜利 《情报科学》2017,35(5):69-74
【目的/意义】对“知乎”用户进行分类,识别不同类别的用户特征,并对其问答行为进行分析。【方法/过程】 运用火车头采集器抓取社会化问答平台用户个人特征与行为的客观数据共计475636个,运用R语言进行样本分 离,对三类子样本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Question_lover组用户的行为动机以求知动机与利他动机为 主;Answer_lover组用户表现较符合社交型用户特点;Majority组用户具有很强的享受帮助、兴趣动机和社交动机, 该组男性用户在问答行为上显著活跃于女性用户,但这种差异在其他两组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张兴刚  袁毅 《情报科学》2017,35(9):79-83
【目的/意义】通过对“十点读书”新浪微博用户互动行为的研究,探求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图书馆微博阅读 推广的启示和策略。【方法/过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在对“十点读书”新浪微博的用户行为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 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参与了两条以上博文评论的用户形成的社会网络的网络结构和属性特征进行了分 析。【结果/结论】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图书馆微博阅读推广的三点建议:多措并举,提高图书馆官方微博的粉丝数; 循序渐进,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励引导,共建扁平化的微博阅读推广团队。  相似文献   

9.
高志辉 《情报科学》2020,38(5):98-105
【目的/意义】知识付费带动了付费有声书的兴起与发展,有声书知识服务成为一种新的知识服务模式。对有声书知识服务用户满意度的研究有助于有声书平台提升用户服务,促进有声书市场的健康发展。【方法/过程】本文以有声书平台——“樊登读书”为研究对象,基于用户评论、用户访谈与文献调研构建了评价付费有声书知识服务用户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并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对“樊登读书”当前的用户满意度展开具体分析。【结果/结论】丰富了付费有声书领域的学术研究,从满意度评价角度入手,给出改进当前付费有声书平台知识服务的建议。内容与知识效用是付费有声书平台的核心竞争优势与用户吸引点,服务与价格是制约用户满意度的重要维度。付费有声书知识服务可以从赋能用户、优化功能、促进社交、丰富内容与灵活定价等方面提高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分析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功能要素,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评价体系进行探索。 【过程/方法】以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平台体系及功能要素分析为基础,分析微信公众号的生态位内涵,用生态 位的视角阐释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测评体系。【结果/结论】建构资源维度、传播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为 主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功能生态位指标模型,并设计出各生态位维度的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作为图书馆公众 号功能单元的测评方法,促进图书馆公众号的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媒体倦怠等现象的出现,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披露意愿降低,影响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良性发展。研究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化身相似性维度,并明确其对自我披露意愿的影响,可以指明社交媒体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自我化身相似性的理论框架。【方法/过程】总结归纳既往文献和实际应用,深入分析自我化身相似性的不同维度,开发自我化身相似性量表,通过镜中我理论、普罗透斯效应、第三人效果等,建立自我化身相似性与自我披露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结论】自我化身的文案相似性、形象相似性和行为相似性均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化身认同产生正向影响,且用户的化身认同感越高,其信息自我披露意愿也越高。【创新/局限】从化身相似性入手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的态度变化,并开发了适合我国社交媒体研究使用的自我化身相似性量表。局限在于只观测了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披露意愿,没有进一步观测用户的披露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构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进行科学评价,为后续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层次分析法,根据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及已有研究成果,从隐私政策基本情况、个人信息收集与存储、个人信息使用与共享、个人信息安全控制、用户个人权利保障5个维度构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IOS系统APP Store中48款社交媒体APP的隐私政策文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的整体评分基本合格,隐私政策在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正确实施隐私政策,应提高用户对隐私政策的阅读意愿,优化隐私政策文本内容,构建社交媒体隐私保护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以基于社会化分享模式的信息共享行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化分享用户及其行为特征进行 识别,研究结果为本领域后续研究提供支撑,为内容服务商、社交媒体等提供优化参考。【方法/过程】以新浪微博为 研究案例,通过爬虫获取 20 574条社会化分享数据并构建包括 12个字段的数据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 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参与社会化分享的用户具有一定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行 为规律,且不同的用户群体对社会化分享内容的选择存在差异,用户的个人特征和社交媒体使用特征均对内容的 扩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康英 《情报科学》2020,38(6):139-144
【目的/意义】为识别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公众号阅读推广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升微信公众号阅读推广效 果。【方法/过程】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元人种志对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形成影响因素集,然后通过DEMATEL 方法分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和建议。【结果/结 论】研究发现:推广主体维度的形象与权威性、馆员素养与能力、推广支持、服务意识;用户维度的用户需求与期望、 关注用户数量、用户活跃度;微信媒介平台的即时交互、功能设计;推广设计维度的推广营销策略、媒介推广宣传、 先进技术应用为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杨海娟 《情报科学》2017,35(8):134-140
【目的/意义】优质信息传播是社交应用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力,而适应性信息分享是提高社交信息质量的 有效途径。【方法/过程】以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影响的“推-拉”视角构建微信用户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 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通过问卷调研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规范性压力、社会 连接和形象都显著正向影响微信用户的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且规范性压力的影响均大于社会连接和形象的影 响。此外,规范性压力对社会连接和形象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近年来公益微信崭露头角,发挥微信社交平台的公益情感粘性,对于提高公益信息的传播效 率、调动公众慈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公益微信的平台特征,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主观规 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层面入手,整合构建微信公益信息传播影响因素模型,探讨公益微信的信息传播 行为影响机制,针对变量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 制等因素对用户的公益信息传播行为有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胡媛  秦怡然 《情报科学》2019,37(1):22-29
【目的/意义】社会化知识创新环境下,基于微信的学术信息交流迅速发展。研究其中的用户学术信息交流 模式与模型构建,对促进用户的学术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融合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交流发展,分 析其信息交流的特点,提炼出四种微信平台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结果/结论】针对不同的信息交流模式与其中的 用户特征,构建出基于微信的用户学术信息交流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标签,构建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并 进行描述分析,有助于丰富用户画像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研究内容,为深入探究社交媒体用户错失焦虑发展态势 提供指导。【方法/过程】通过质性访谈收集文本资料,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取原因要素标签,从情感特征和行为特 征提取结果要素标签,在因果关联视域下构建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结果/结论】构建的社交媒体 FoMO用户画像模型能够有效阐明各标签要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确立社交媒体环境下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 体系,为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现象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用户画像标签类型解释。【创新/局限】本研究只选取微信平台 对社交媒体 FoMO 用户画像进行模型构建,未对多平台 FoMO 用户画像进行实证分析的比较研究,因此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但这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商丽丽  王涛 《情报科学》2019,37(8):132-138
【目的/意义】旨在自动分析用户对微信健康信息的关注度。【方法/过程】构建了微信健康信息关注度分析 模型,以丁香医生、丁香家庭健康和脉脉养生公众号推送的健康信息作为数据来源,识别微信健康信息的类别和主 题分布,基于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分析来评估用户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结果/结论】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健康信息 主要有12类;通过分析用户对微信健康信息关注度发现,健康风险、饮食、药物、身体活动和癌症主题受关注程度较 高;用户对各主题健康信息的关注程度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供应分布并不一致。本研究提出的用户关注度自动 分析模型具备可以移植性,是对传统关注度研究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用户群体开展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这类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进一步丰富社交平台用户行为领域研究的相关理论,对陌生人社交平台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Soul”社交APP用户展开调研,利用半结构化访谈采集用户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在确定范畴关系的基础上对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结论]陌生人社交软件用户的使用行为受到用户情感、用户感知、平台因素、社交因素、情境因素、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六方面的影响,并由此在产品运营角度对陌生人社交平台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