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具有培育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和锻炼实践能力的作用.我们应根据民族高校的特点,采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等途径,借鉴和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在高校美育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双重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价值凸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和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广钟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与"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结合起来,在当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大背景下,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曾贞 《广西教育》2022,(3):19-21+46
本文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的问题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耦合关联出发,探讨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可行路径:系统挖掘本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海外传播创设可能性和可行性;加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拓宽渠道;发挥“互联网+”技术应用优势,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的覆盖面,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的时效性;创新国际文化交流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打造优质平台和品牌。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以辽宁二人转为个案,研究其产业链构成模式及商业价值实现路径,进而从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市场运作三个方面,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大别山区为个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能够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中数字弱势群体居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体现不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忽视受众群体差异等现实困境。应着力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程度,重点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提升,积极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准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地区文化复杂多样,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突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性,又各有特殊性。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标准,整合了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研究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同时从开发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文化品牌推广及国际交流和展演的角度探寻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与原生态相异的"衍生态"并依此重获了生命力。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态"衍生之源,与其公共文化属性传播不无相关。以公共文化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传播后源生的意义由解码过程决定,由于该解码环节发生于接受者对文化原义部分认同、部分对抗的协商立场中,最终产生的将是一种经过修整的意义。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传播后发生意义变迁进而产生"衍生态"成为了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8.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目前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特色化办学以及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要在高校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校园活动为着力点、社会实践为关键点、环境营造为支撑点、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为落脚点的"五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活动。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非遗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亲身传播、实物传播,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等,通过对目前非遗传播的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提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的举措在于善用和发掘非遗文化的悦目性;利用3D影像完整动感传递非遗文化;增加非遗信息传播的重复;加强对守门人的培训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已经濒临消失,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存储、传承、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分析总结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形式及网络传播现状,找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展示平台的不足,提出将社交网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提高其信息分享效率和信息传播潜力。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智能手机APP应用功能,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拓展路径。一方面可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承时间短,传承范围窄,传承内容浅,传播形式陈旧等四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利用院系活动长期有效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校园传媒多角度多层次广泛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研究基地深入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的传媒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歌蕴含着我国传统音乐之精髓和基因,它乳养了其它民间音乐。皖西民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种类繁多,地方风格浓郁,为了改变其在新时期的衰萎趋势,应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其内容和形式,使之紧扣时代脉搏,呈多元共生之势,焕发新的生命,以利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活态灵魂"。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入手,阐释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价值定位,并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构想,实现自在与自觉、形式与功能、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6.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力度,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增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责任意识;构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完整体系;建立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行到高校可以修补断裂的"非遗"传承链条,在推广"非遗"的同时增加师生学习"非遗"的热情,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强烈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主动地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引进四筒鼓舞文化学习课程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人们对四筒鼓舞的保护,为四筒鼓舞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象征,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急需加强保护.而高校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传播途径和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延续路径,与政府、企业、剧团、文博单位相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具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优势.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两条路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在与西方文化的话语权争夺中走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如何通过互联网渠道,结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现状入手,运用传播学"5W"分析模式对其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展开实证分析,从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侗族大歌传承与传播的策略,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需要有更具宣传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而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就是对其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今社会的大众传媒已经深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且急剧扩张,近些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颇高,报纸、图书、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都给予了较多的表达机会和展演空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媒介语境之中,并借助现代传媒的各种优势,能使其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