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就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暗示教育是教师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在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案例一:星期一班会时笔者总结上周工作,布置美育节活动  相似文献   

4.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得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的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心理暗示教育的七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芳琳 《教书育人》2000,(13):37-37
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着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力,在有效信息源的刺激和触动下,人的大脑皮层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着往后的思想和日常行为。因此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教育,其效果颇为显著。 学生的心理因素千差万别,利用心理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注意因人定法。本文试介绍七种心理暗示教育的途径,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途径一:巧设“中介”。有一位教师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严肃认真地向几个自认为自己缺乏学美术天赋的学生透露一个“秘密”:有几位学术水平很高的…  相似文献   

8.
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中,运用积极的暗示方法,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教育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暗示是人际交流的一种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暗示教育有时能收到其他教育形式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本文阐述了实施暗示教育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暗示教育呢?暗示教育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或群体发出某种信息,以产生心理影响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几种心理暗示:情绪暗示情绪具有感染性和漫延性。若教师情绪低落,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迷,不愿与老师交流互动,进而封闭自己;若教师情绪急躁,则会使学生更加躁动,甚至对抗。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优化自己的情绪,时而充满激情、时而亲和委婉,总之是情绪饱满,学生便会愉快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时刻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智力活动状态。“乐思方能思泉涌”,良好的情绪能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