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实录(二课时)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相似文献   

2.
去看鲁迅     
8月里的一天,去浙江美术馆看了鲁迅的面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暨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文化界人士称之为鲁迅大展。在展厅里,忽然想到,应该有一些语文教师会来吧?为什么语文教师就该来看鲁迅大展呢?因为鲁迅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我们绕不开鲁迅,但我们又不是很懂得鲁迅,常常被鲁迅所困惑。这些年围绕着  相似文献   

3.
重温鲁迅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名字,这个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重要人物,今年是他逝世后的第70个年头,到现在他究竟能不能被我们“绕开”?鲁迅精神和他的作品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断言的“过时”了?鲁迅与他的作品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谁都可以谈鲁迅,又谁都谈不好鲁迅。这是一个注定要受到质疑的论题,那我为什么还要和中学生谈鲁迅呢?因为我觉得小而言之,中学生绕不过鲁迅,大而言之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都绕不过鲁迅,鲁迅已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永恒的存在。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如果能恰当地写点鲁迅,必然会使你作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增色很多。那如何谈鲁迅呢?  相似文献   

5.
对任何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鲁迅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结":鲁迅的作品被大量选人中小学语文教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直到我们现在成为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鲁迅仍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的鲁迅启蒙教育到底承担怎样的任务?鲁迅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要思考这些重新定位的本源问题,我们必须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做立体思考。在纵向上,  相似文献   

7.
对任何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鲁迅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结”:鲁迅的作品被大量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直到我们现在成为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鲁迅仍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鲁迅,走向人的现代化的一面旗帜。但是,他的洞穿中华民族历史时空的“呐喊”却至今没有引起国民的注意。我们依然冷漠、卑怯、麻木、自欺。而如果我们对鲁迅的“呐喊”依然充耳不闻,我们这个民族就不会有什么希望。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首先惊醒,为“国民精神的新生”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9.
翻译选择受到社会、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操纵。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对拟译本、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标准的选择与他的化、政治立场紧密相连。鲁迅在翻译过程中的诸多选择符合近代中国化转换的历史要求,折射出鲁迅建构新化的总体目标,因而本身也是一种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个有趣的角度——到底谁是疯子入手,从"狂人疯"和"我们疯"两个维度进行探究,最后结合鲁迅生平得出狂人形象的真正意义和《狂人日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文艺观有一个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过程。其发展成熟的文艺本体观,不仅从多方面揭示了文艺的本质、特征和特殊功用,而且体现了一种完整、切实、深刻的特点,具有科学的辩证精神。鲁迅的文艺本体观,不仅对其创作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是鲁迅留给我国文艺事业一份宝贵的遗产,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中国人的宝,鲁迅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中国人的骄傲的鲁迅看作为中国人的宝的中医,结果会怎么样呢?这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然而不幸,结果却出乎我们话语之间的悄悄的期盼,专门学过医学的鲁迅,生前对于中医却并没有象我们所想当然地那样给予必然的恭维,不仅没有,相反,他却有许多的指责和微词。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鲁迅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的全部哲学。鲁迅自己并未曾明言《野草》到底包含了他的哪些哲学。《野草》主要包含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绝望的抗争、对生与死的超越和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钻研和敬仰,那就是独立精神、韧性精神和泥土精神。,独立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脊梁的正气和胆识;韧性精神体现了华夏儿女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秉性;泥土精神则是中国知识分子踏实勤谨的品质和风格。这三种精神最能展示鲁迅的风骨,最能体现世所推崇的中华“民族魂”。在物欲横流和官本位猖獗的当下社会风潮中,鲁迅有助于我们感受华夏民族魂的召唤,重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从初中时代开始,我就喜欢上鲁迅先生的文章,此后无论是读高中、读大学,还是踏进社会这些年,一直没间断过对鲁迅先生的阅读和思考。先生的作品,已经成了我的精神坐标,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永恒不变的是心中那一份鲁迅情结,回望这么多年的读书生活,我想说的是:读来读去,还是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如果没有阅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其读书经历就难免会流于肤浅。无论何时,先生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有人说,现在的时代,鲁迅早已  相似文献   

17.
作为精神探索者,鲁迅先生虽然爱其故乡,却一再为故乡所放逐。从自身的境遇出发,鲁迅提炼出了这样重大的文化命题,即:永世流浪和四方漂泊是精神探索者的生存方式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8.
读过很多评价鲁迅的文章,只有陈独秀的《我对于鲁迅之认识》最短,最中肯,最能抓住鲁迅的精神本质,我们对鲁迅独立精神的探讨就从陈独秀的文章谈起[1]。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生尚侠。作为一个作家,他研究侠文化,创作表现侠义精神的作品,而且他敢爱敢恨,爱憎鲜明;爱国忧民,勇于担当;抗争到底,从不妥协;孤身苦战,无所畏惧,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侠义精神。研究鲁迅这种精神,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鲁迅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