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关切,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对启蒙精神以及由此奠定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超越,是因为通过实践观点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得以避开乌托邦主义的陷阱,表现为通过人的自主实践活动,不断为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创造现实条件的动态过程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2.
徐伟兰  严永青 《职业圈》2007,(24):190-191
"感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心生"感动"、并在"感动"中得到教育."感动"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应该改变单纯的道德说教方式,改变工作态度,独具慧眼、感情细腻,在师生情感交流的真实情境里"感动"学生、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自利化趋势严重的社会,"德"作为东西方公认的思想价值被社会高度重视。道德判断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标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原子化个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依靠契约维持,然而,不能否认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精神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情感出发解释"道德人"存在、道德社会形成的可能性。孟子从人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人之道德本性,这可以证明道德意识为人本身固有,当代公共伦理精神由于人本身之道德性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想要突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以"人"作为其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并把"人"这一概念用"此在"代替。"此在"就是"人"的外延,"此在"永远都反映我的存在,且"此在"无自身存在,也不可被重复和被替代。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他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在一开始来从存在中去获得本质。"此在"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实物,也不是一个真实存在,它是一个"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一种模式,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对于"存在"而言,海德格尔首次揭示了它的自然本性,"此在"既然是一种存在,那么就只能通过它来把握存在的本质,于是就有了"此在"的世界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麻清香 《职业圈》2007,(23):133-13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相似文献   

7.
TMD我爱你     
今天终于看了《我飞,我飞,我飞飞飞》三部曲的终结篇《情癫大圣》。我在想,我们的大导演,是不是很多时候没有爱情了,很多时候没有被感动了。多年没有被感动的人,如何能拍出一个感动别人的片子呢?除了片子里的演员互相"我被你感动了"以外,我看得一头雾水。还是没有想像力啊。多年前的大话西游是不错的电影,事隔多年,刘导演把自己嚼过的口香糖渣子翻出来,又嚼了一遍,自己还嚼得津津有味,未了吐出来对大家说,一  相似文献   

8.
为创新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理念与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和提升",需要对影响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各种因素作深入剖析,对医学类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如何强化和加速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发展进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学生个体所呈现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气"概念在先秦儒家、道家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路径,儒家更多把"气"与人相连,着重谈"养气",但其"养气"往往与仁义相关,赋予了"气"仁义的色彩,由此,"养气"又与社会治乱相关。道家更多把"气"与整个自然界相连,着重谈"通天下一气",人也应该顺应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由此,"养气"才能延续生命、保全天性。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气"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化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生成的材料,调和人体和自然界的平衡、影响社会的治乱。不同的是,儒家用"气"来发展仁义之说,赋予道德色彩;道家则坚持天地万物同此一气,更倾向于与"气"的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人本德育是当代德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真正把人视为发展主体和把培养人才视为发展的目的的新型德育形式。"以人为本"是其指导理念,"人在社会中生活"是其施教源头。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生活"是根本,回归学生本真的生活世界,才是人本德育实现幸福价值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郑付海 《职业圈》2007,(12):53-54
教师的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关键,应体现"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依据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进行人格化的管理;要在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上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适应教师培养的需求,以促进教师资源的开发,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长期以来,国内的一些媒体习惯跟着美国精英设置的议题,或被牵着鼻子走,或主动去迎合,不敢主动地在对外宣传中传播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价值,更多的外宣是花花绿绿、五光十色的浅层次的"国家形象"宣传和推广,很难见到思想层面的中国理论的交流,让人感觉至少在国际传播上,中国外宣界缺乏理论自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外语教育日趋低龄化,外语教育水平也在日益提高。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一般的人都会说上几句外语。然而更多的人对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学毕业生成倍增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加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基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热烈探讨.该文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作为研究对象,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我国当代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及成因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吃饱不读书?     
张鸣 《文化博览》2006,(9):10-11
也许可以这么说,一个"吃"字和一个"家"字,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什么都可以丢开,就是这两个东西丢不得,实在被逼到墙角了,高尚一点的人可以为了家而牺牲吃,而品性差一点的则往往为了吃而牺牲家。"吃"作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多数人活着是为了吃,而不是看起来更为合理的吃是为了活着。食不果腹的时候当然谈不上价值观,但是只要国人有了余钱剩米,吃顿好的,或者顿顿吃好的,就成了人们每日的不懈追求。国人有福,吃顿饺子都要攒肉票的时代总算过去了。虽然农民还很苦,但解决了温饱并进入小康的人家毕竟很  相似文献   

16.
邱坚进 《职业圈》2012,(36):61-61
一、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逐渐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熏染,原本的价值取向被各种思潮和观念所冲击。导致我国许多医护人员的价值取向在所谓的流行思潮中被扭曲并发生了变质。经过事实证明。在变革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变的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业界信息     
《对外大传播》2008,(4):4-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中国网络媒体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出百人2008年3月11日,记者从中国网络媒体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获悉,通过网民投票,百名"感动中国人物"从全国40余家中央和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推荐的167名候选人中产生。  相似文献   

18.
从母语写作层面重新评价沈从文创作是个有待开拓、深化的问题范畴。沈从文对母语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乡土"叙事是其母语写作的起点和归宿,沈从文构筑的有关湘西的"乡土"世界,既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独特的时空范式和文本构成,又通过对诗意田园的营造,为现代人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人性范式和文学样式。其二,"散文化"是沈从文的为文之"道"和最具本色的创作取向,它既呈示在其小说中亦表露在其文学批评中,在沈从文那里,散文已兼容文学与人学、审美与人生,他以完美的"散文化"创作发扬光大了母语文学的千古文脉。  相似文献   

19.
宋慧娴  徐鹏 《文化学刊》2012,(3):139-144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教育理念,不能只做字面的理解,而是强调追求、境界的涵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体现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人的教育、是氛围的教育、感动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的教育本质。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教育理念为源点,提出了在一个小学中,建设起一个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以感动式教育为依托,开放式教育为创新点,特殊关怀为保障,学生互助为延伸的"五配合学生发展支持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0.
赵泰来先生虽然为中国捐赠了价值八亿元的宝物,但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穿得普通,吃得简单,一眼看上去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他的爱国之心却感动了很多人,2005年9月3日,赵泰来与金庸、陈香梅等人同获"2005年世界杰出华人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