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解题这首古诗在《河岳英灵集》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所以有的版本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王瑶的《李白》中写道:“在北方盘旋了几年,他就南下了.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一作《别东鲁诸公》,就是在南下前写的.”“在北方盘旋了几年”,指的是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应玄宗征召,满怀政治抱负,赴入京城长安,到屡遭高力士之流的陷害,政治上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2.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 ,尤善于古体诗的创作。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古诗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年 )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被放出京。第二年 ,他将由东鲁 (现在山东 )南游吴越 ,故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首赠别诗。清人陈沅 :“题曰留别 ,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作。”(《诗比兴笺》)诗人在这里是托梦游天姥山以寄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无比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仅是其古诗…  相似文献   

3.
公元744年,经历了一番短暂得意的李白终究被权贵们排挤出了京城,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彻底破灭。745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一首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天宝三载 ,李白因受权贵排挤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结束了他短短三个年头的供奉翰林的生活。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 ,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他离别东鲁家园 ,准备南游吴越 ,临别时写下这首诗。所以诗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诗的主体部分写的全是梦境 ,展现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神仙世界 :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熊咆龙吟、群仙盛会……有人说 ,这是一首记梦诗抑或游仙诗 ,那么应当怎样看待李白的仙道观呢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道教发…  相似文献   

5.
自“庄生晓梦迷蝴蝶”肇始,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梦幻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源远流长。在数不胜数的“梦幻”作品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扛鼎之作,被选入多种教材。如何把握其主题,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题作一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李白遭权贵谗毁,被赐金放还,开始再次漫游。他离鲁南游吴越,临行时留此诗向朋友们表白心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问世以来,对其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传统观点把梦境当做李白追求的无限…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杰作,写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这首诗是行前书赠友人的。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  相似文献   

7.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将由东鲁南游越中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诗人厌恶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梦幻,对理想中的光明与自由世界作了热情的歌颂与赞美。《梦》的主体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作者首先挥毫泼墨,极力渲染了天姥山的神奇美妙,其向往之情尽现无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  相似文献   

8.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又名《别东鲁诸公》,系李白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秋结束梁园之游,赴江南漫游前向东鲁友人告别时所做。《梦游》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堪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而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诗人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的必然,它折射出这位伟大诗人诗歌创作多方面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9.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0.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又名《别东鲁诸公》,系李白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秋结束梁园之游,赴江南漫游前向东鲁友人告别时所做。《梦游》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堪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而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诗人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的必然,它折射出这位伟大诗人诗歌创作多方面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作于天宝四年(745),为诗人出翰林之后所作。彼时李白刚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失败,结束了他失意的京城生活,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在东鲁家中居住一段时期后又要踏上寻梦之旅,故与东鲁诸友话别而作此诗,因此,这首诗又称《别东鲁诸公》。  相似文献   

12.
漫话用叠字     
还记得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的天姥山吧。它富丽堂皇,雄奇壮美。这是为什么?因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总之是因为天姥山是由一层高过一层的山峰重叠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施行暗示教学法,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在通过有意识知觉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从无意识知觉获得知识。为了便于说得具体,我想举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別》为例,谈谈暗示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李白的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被放出京城后,由东鲁南游吴越之前写的一首梦游天姥山的诗。在选定这篇课文施行暗示法教学时,  相似文献   

14.
天姥山,位于浙江新昌东面,并不能“势拔五岳”,也不能盖过赤城山,也不能超出天台山,但它在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俨然是世界上第一高山。“这种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第27页,人教版2006年)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梦境诗。诗人借助想象和夸张,由瀛州引出天姥,由梦游天姥山引出仙境,再由梦醒引出感慨,使得具体现实与虚构景象,历史人物与神话境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和实”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该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被夸大了,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去探寻内在的情感美,这些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处注释质疑贵州/陈鸿斌第一处是“对此欲倒东南倾”。查全国恢复高考后的历年高中语文版本,均注为:“对着(天姥山)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向东南面倒下去似的。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注释的“意译”部分,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题目明确包含“留别”二字,说明这首诗是一篇留别之作,但诗歌涉及留别主题的只有一句“别君去兮何时还”,如同蜻蜓点水,一笔而过。整首诗是在记梦——“梦游天姥”,记述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全诗写了一次完整的梦游经历。我们该怎样理解题目的“留别”与整首诗记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于1999年5月下旬在天姥山所在地浙江新昌县举行,同时举办了新昌国际旅游节.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有国内著名学者傅璇宗等41人,其中有来自澳门、台湾的学者;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外国的专家10余名.会议收到54篇论文,会上重点讨论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越中诗歌,会议安排考察了天姥山、天台山等名胜.蒋志教授代表绵阳师专李白研究室出席了此次盛会并宣读了论文《李白越中诗的审美价值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这时诗人已经离开长安,在山东一带游历了一年多,出于对祖国名山胜水的向往和对仙风道骨的追求,他将南下吴越去漫游。这首诗就是离开山东去江浙之前写给驻留此地朋友的。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李白早年具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他不屑科举进士而傲啸山林、仗剑漫游,交结四方名士,企望一举达到“为辅弼”的目的。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引荐,玄宗数诏示李白,宣他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