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就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英语口语”与“英语语音”两门课程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讨。在理论上 ,从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的角度 ,提出了该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的合理性 ;在实践上 ,从课堂教学和实际情况提供了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说“门”     
饶文广 《学语文》2007,(2):40-40
时下,在报刊和网络上,经常可见一组组的“门”族词语——“伊朗门”、“电话门”……乍一碰上这些门,还真有点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曲昕 《职教通讯》2013,(3):27-28
"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是各工科类院校学生必修的两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从课程性质出发,提出应将这两门课程整合为"机械制图与AutoCAD"一门课程,并就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2020年年末,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亮相。课程共计5118门,分为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在"中国大学生MOCC""智慧树"和"学堂在线"等多个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1000余线上"金课"中,有关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课程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这些金课中,有这样一门关于Python的"神仙课程",它累计开课14次,吸引了超过300万人"打卡"。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XX门”这个结构的新词在媒体中有蔓延不止之势,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国际的如“电话门”“导弹门”“秘书门”“情报门”“翻译门”“虐囚门”;国内的如香港的“艳照门”,深圳万科的“捐款门”“炒股门”,湖北女娃的“低分门”“录取门”,陕西的“虎照门”;  相似文献   

6.
“电动力学”课程是物理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发现“电动力学”的成熟美、结构美、和谐美等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要说"玩"也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也是一门艺术。"玩"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是在玩中长大的,成年人不也离不开玩吗?那么应该怎么认识玩呢?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对"玩"给予多元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教育评价中的“桥”与“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许多人找到了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周围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坐在“桥”上歇息,迷恋于、陶醉于“桥”本身的舒适和美丽,不知不觉中,便把这座“桥”当做了那扇“门”,把一生的光阴都耗费在了“桥”上。在这里,所谓“门”就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桥”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人生的悲哀…  相似文献   

9.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早前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就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自由王国,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其实,找"桥"并不难,难的是"过桥"。许多人找到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周围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坐在"桥"上歇息,迷恋、陶醉于"桥"本身的舒适  相似文献   

10.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早前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就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自由王国,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其实,找“桥”并不难,难的是“过桥”。  相似文献   

11.
专业课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由于工科专业课的特点,任何单一教学方法皆无法满足工科专业课教学要求。根据多年专业课的从教经验,分析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键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固体矿床地下开采课程是高校采矿工程本科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固体矿床地下开采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十分丰富,既有全矿井生产系统布置,也有区域性生产系统布置,还有具体的回采工艺和技术设计、设备选型。对该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对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膜分离技术专业课为例,提出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核心、以“现象与问题→分析与综合→解决与拓展”为主线、以课堂上教师授课将知识“厚变薄”以及课后学生复习将知识“薄变厚”为原则,将专业课教学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点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通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既有效巩固、加深学生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飞机液压与燃油系统》是中国民航大学飞行器制造专业的专业课和核心课,是飞机系统课程群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与课程群内的其他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但也存在重复等问题。在目前专业课总课时限制的条件下,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以优化教学内容,结合《飞机液压与燃油系统》课程建设提出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5.
程勇  刘珍 《教育教学论坛》2020,(17):182-183
"海洋工程基础"是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港口、海洋及海岸工程方面工作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为海洋环境中工程技术的应用,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海事专业人才的需求。该文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丰富教学模式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对海洋工程基础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待改善海洋工程基础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环保设备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建立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掌握环保设备的原理和设计、选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本课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掌握不够扎实,在环保设备设计原理及应用方面,掌握的知识薄弱。所以,建议改革教学形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材料力学是理工科高校大部分工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承担着工科学生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顺利过渡中逻辑思维、知识结构、科学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材料力学课程中的知识点、逻辑思维、知识结构是显性教学目标,而材料力学课程中所包含的众多思政元素则是隐性教学目标,文章针对材料力学课程中隐性思政元素的挖掘、梳理和显性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8.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工程、资源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地球物理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家和国土资源行业的现实需求,本文研究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整治工程方向)"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培养的课程体系问题。以通识知识、工程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知识和企业知识四大模块为基础构建了以知识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土地整治工程课程体系构架;同时提出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计划,并制定了企业实践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20.
数理类基础课是工科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其特点是学时数多、授课面广,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由于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认识不够,导致其对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鉴于此,以“数理基础课概论”为切入点,深度融合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抓手,深度融合基础课和现代教育技术;以“成绩统计分析”为反馈,构建基础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沟通平台。通过上述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以达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对基础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数理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