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儿童相关的舆情事件呈现新特点.本文采取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2017)数据库舆情事件月度排行榜中儿童主体相关事件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信源敏感度、报道活跃度、政府组织介入度、事件发生地以及事件类型五个维度,探索网络舆情中涉及儿童主体事件生成和传播机制.研究发现,政府组织介入和社会类型事件是儿童主体相关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关键影响因子;其他因子需与关键因子的组合才能发挥作用.依据儿童舆论热点事件的生成和传播机制,政府组织应当强化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相关领域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保障舆情的合理表达和理性讨论,最终推动儿童舆情热点事件的应对和化解.  相似文献   

2.
高珊 《青年记者》2017,(3):84-85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信息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规律产生巨大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能否把握网络舆论的易燃点、规律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李政 《青年记者》2017,(2):76-77
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情蕴含着当代中国社会公众的情感诉求、意见表达和行为倾向,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组织形象产生着重要影响.从非法经营疫苗案、魏则西事件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可以看出,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宣泄情感、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场,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诉求已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继续活跃的一年.以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代表,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工作趋于稳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本文将扫描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重大话题,从中透视本年度中国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演变趋势,分析政府处理互联网舆情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完善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淑芳 《编辑之友》2015,(10):69-71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中国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与放大器.网民借助网络这一发声平台,间接或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实现自身利益诉求,这对政府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由于管理者缺乏互联网思维特征,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及调控机制,导致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出现放大和失控的迹象,成为社会舆论安全的潜在威胁.文章阐述了政府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针对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完善路径与对策,希望对于构建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一、3.38亿网民:彰显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已经产生一个"压力集团",这就是逾4亿的网民,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和晴雨表,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的兴起给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日益展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为党委和政府提升执政能力、推动执政风格的开放带来全新的模式,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正在成为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经历了网络门户、社交网络及移动和私密化三个时代,并基于复杂性和网络舆论蝴蝶效应视角,对不同时期网络舆情生成特点予以分析,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信息发布、舆论传播和社会动员;最后从复杂性这一网络舆情的根本特征出发,提出从宏观层面对网络舆情事件引发危机的综合治理措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技术与安全、国际与国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平台的发展,微博平台成为了舆情生态的重要显微镜.而热点话题——林生斌事件中的多次反转热议则与当下网络舆论场的过度情感倾向特征有关.在网络舆情的公共性下,后真相、舆论审判、阶层共情、社会凝视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林生斌事件中网络舆情情绪化的生成.杭州保姆纵火案作为重大社会公共事件受到多方关注且舆情经久不下...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与传统媒体舆论互动融合,在社会舆论格局中日渐形成主导地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研判,是正确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张姝  璩静 《中国出版》2012,(20):37-39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技术特征看,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态多样化、交互性和实时性三大特点。在此基础上,网络舆论也具有议题设置的平民化及舆论演化蝴蝶效应的特点。在网络舆论引导上,应注意网络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提高各级政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微博的快速发展,以短平快、互动性强的优势异军突起,吸引了众多网友和意见领袖.由于网络已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集散地,又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情绪“晴雨表”,如何认识、把握、利用网络舆情,已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新课题.对于舆情的形成,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南京天价烟局长”等事件中,网络以最迅捷的姿态介入,并形成汹涌的“民意大潮”.网络已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3.
崔伟 《新闻前哨》2014,(6):63-63
信息时代,网络已然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舆论发酵的公共领域平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民意随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给政府执政能力带来巨大挑战.为及时、有效引导网络民意,处理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网络问政的方式来与网民互动,实现与网络民意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4.
郭超 《晋图学刊》2014,(2):11-13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使得网络俨然成为了舆论重要的发源地。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其成为了网络社会的焦点,新形势下政府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事关党的执政善政之大事。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了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12年春节期间爆出的三亚宰客事件曾引发舆论热议,2015年国庆假期发生的青岛“天价虾”事件又成为舆情热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移动网络的普及,由旅游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事件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成为旅游目的地政府和旅游行业企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互联网交流感情、通过互联网办公、通过互联网购物等等,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看到互联网方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互联网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很多突发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被大面积传播开来,形成了舆论热点,社会的舆情压力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现状都给我们的国家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课题借用传播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介绍相关的研究理论。结合国外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有效做法,并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努力探寻出适合我们国家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柴樱芝  殷俊 《青年记者》2017,(29):30-31
现代社会,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成员交流互动的重要介质之一,重构了社会信息传播路径与方式.所谓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①移动媒体时代,互联网深度嵌入民众生活,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搜集、研判与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成为管理部门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教育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民众的网络表达也很活跃,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同构性,也呈现出独特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从地方网络论坛舆情生成看网络问政的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与渗透,网络论坛已经成为覆盖面极其广的资讯传播和公开讨论的独特平台.网民结构合理化及社会参与热情高使得网络论坛中的舆论状况已经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真实舆论情况.本文即从地方论坛网舆情产生的三种模式出发,分析地方论坛在反映舆论、提供民生新闻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出将地方论坛建设成为网络问政的窗口和网络发言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播、观点表达等方面彰显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年的"两会"上,"互联网"、"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等都成为耀眼的词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网络富集民意反映群众呼声,网络舆论的声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面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网络舆论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孙志刚事件、到刘涌案改判,从重庆钉子户到陕西华南虎,从山西黑砖窑到湖南平江虎事件等网络热点事件,彰显了网络的力量和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地方党委政府如何关注网上舆情、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成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中。湖南省从2006年以来,红网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