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柯 《新闻爱好者》2010,(12):12-13
消费主义是解读当今大众文化属性的一种方式。电视情感节目的本质是个人私密的情感问题被娱乐化和公开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由私人话语向公共话语过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媒技术和媒介伦理在博弈中,道德被技术所僭越的过程。情感是人类能够被贩卖的最后一块处女地,是人的窥探及宣泄的双重本能愿望得到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电视节目中情感元素运用的必要性1、从人对情感需要的生理角度来说电视媒介产生以后,迅速被人们接受并且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电视媒介创造的“虚拟环境”,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环境的再反应,是人们进行情感诉求和寄托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情感元素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后情感社会的来临,形形色色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纷纷登场,而作为一种电视文本,各种悲情故事开始充斥荧屏。对于传播者而言,一方面,这些电视节目有助于媒介机构从中攫取巨额的商业利润;另一方面,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还为参与嘉宾搭建了一个情感交流与宣泄的公共平台。然而,悲情叙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受众被潜移默化地涵化,其形成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这不仅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无益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情感类电视节目的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电视节目,作为一种以电视为媒介,以普通人真实经历与真实情感为内容的电视节目形态,成为电视媒体的新宠.本文在情感社会学关于情感理性化与情感商业化理论的背景下,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力图解释这种以“私人情感公开化”为本质特征的电视文化现象何以成为可能.最终的结论是:隐私情感公开化的动因来自于媒体与当事人现实处境下的行动选择,情感电视节目是社会结构背景之下,媒体与当事人按市场逻辑行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围绕电视情感类节目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剖,并结合电视媒介以及社会发展的融入性进行探讨,解决电视情感类节目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提到"娱乐至死"这一概念,我们不难想到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书中主要阐述媒介变迁,即电视声像如何逐渐取代书写语言成为时代的主流媒介,同时电视又是如何重新定义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使我们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观点对错与否,因为从20世纪后半叶,当印刷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开始,学界就一直围绕印刷媒介的深度与电视媒介的平庸而争论不休,甚  相似文献   

7.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8.
肖岚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27-127
在我国电视媒介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电视节目的类型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沟通,人们也更愿意相互表达和展露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作为社会群体情感宣泄的窗口,我国心理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应运而生,非常活跃。这体现了我国电视在发展过程中,正追随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开始注意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的更高追求。而心理健康,这项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也在节目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不可避免地,情感类访谈节目也会出现一些困惑与问题。本文就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期增强我国这类节目的可看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情感类节目在电视荧屏中出现较多,随着现今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叙事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其由社会纪实类节目逐渐转化为戏剧故事类节目。并且,很多节目为了收视率,将节目的真实性转化为表演性。情感类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平台,在收视市场上较受欢迎。  相似文献   

10.
刘卓 《新闻窗》2009,(1):71-72
近年来,电视荧屏刮起一阵“情感谈话”旋风。湖南卫视《真情》,江苏卫视《人间》,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情感谈话类节目相继开办,私人领域特别是私人情感生活内容频繁在电视这一公共媒介上被表现,被消费,广大电视观众也对这一类节目表现出极大的欢迎,观赏热情经久不衰,俨然一副“供求两旺”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视荧屏刮起一阵“情感谈话”旋风。湖南卫视《真情》,江苏卫视《人间》,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情感谈话类节自相继开办,私人领域特别是私人情感生活内容频繁在电视这一公共媒介上被表现,被消费,广大电视观众也对这一类节目表现出极大的欢迎,观赏热情经久不衰,俨然一副“供求两旺”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初以来热播的电视相亲真人秀节目在爆红后因其"低俗、泛滥、造假"等不良倾向被要求整治,然而所引发的争议范围却已远超以前的种种综艺节目.本文认为在后情感时代卷土重来的相亲秀节目是情感孤独与商业诉求结合下的巧妙产物,其背后有三重困境.为提升节目品质,突破同质化危机,相亲秀节目要在资源、深度和视角三方面进行整合.相亲秀节目突破的路径也许更多寄望于新闻从业者的自律,和更开放的讨论和更丰富的媒介话语.  相似文献   

13.
春晚30年的发展已经使其成为中国人的一项"公共仪式",在这场仪式中,主持人通过情感传播,将春晚的主题和意志得以体现,并为观众建立共同的情感空间。由于春晚主持人的特殊角色和功能,使他们有着特别的情感传播策略。借助电视媒介,给观众建构同一时空;真诚面对观众,寻找共同话语;理智与感性并用;适当的客串小品赢得观众的认可,这些都是春晚主持人的情感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余霞  王念 《报刊之友》2011,(12):72-74
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电视既要与同类媒体竞争,又要与其它种种媒体竞争。在此背景下,江苏卫视确立情感作为频道定位经营与发展策略。本文从江苏卫视的频道定位和内容设置特色,情感对全国观众收视动机和收视效果的影响,以及情感特色的广众定位三个方面对苏卫视选择情感定位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为其他卫视频道的经营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余霞  王念 《今传媒》2011,(12):72-74
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电视既要与同类媒体竞争,又要与其它种种媒体竞争。在此背景下,江苏卫视确立情感作为频道定位经营与发展策略。本文从江苏卫视的频道定位和内容设置特色,情感对全国观众收视动机和收视效果的影响,以及情感特色的广众定位三个方面对苏卫视选择情感定位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为其他卫视频道的经营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中国电视文化中,情感已经成为传者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和受众最主要的消费对象,节目制作者力求将情感开发利用到极致,观众也在电视营造的情感世界里如痴如醉,甘之如饴.在电视文化的产业链上,情感,这种人类所特有的心理体验,正在不断释放与显现着其独特的交换价值,从而推动着情感传播持续经历着不断被转换成媒介资源和媒介产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从初期的单一化淘汰制选秀比赛逐步转变为了多元化个性展示、包含丰富情感冲突的选秀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其中,电视选秀节目对于"情感维度"的有效把握就是选秀节目在自身摸索成长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成功的经验。本文以"情感维度"这一角度对电视选秀节目进行简要分析,以期通过这一角度透视电视选秀节目是如何抓住观众、掀起如此轰动的收视热潮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娱乐在"全息镜像"的烛照与映射之下无孔不入,于无声之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娱乐化、访谈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变、历史被戏说以及琳琅满目的真人秀如火如荼。娱乐本没有错,它意味着身体的放松和人的主体性的提高。但是在"消费文化"的利益驱使之下,快乐的"娱乐"发生了变质,成为了感官刺激、虚拟体验以及商业利益相互"胶着"与"内爆"的虚构性产物,并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蔓延、传播与扩散。"三俗"之风泛滥电视荧屏,物欲膨胀、价值颠覆、无序竞争破坏了电视娱乐文化的生态建构。电视娱乐:渐行渐远的交错泛化的娱乐。在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媒介三功能"说之后,赖特指出了媒介的第四功能——娱乐。在当今社会,娱乐已不仅仅是电视媒介的一项功能,而且也成为了当今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许多电视台纷纷推出新节目,尝试进行电视与网络、与移动通信的各种功能互联与互动.本文以电视情感访谈节目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这些试图整合网络功能的电视节目,从传播理念、媒介手段、功能调整和价值实现几个层面分析其中的多媒体复合元素,并进一步提出了从业者和研究者调整、更新电视媒介传播观念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卜景天  王睿 《今传媒》2012,(4):64-66
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异军突起,该类节目以平民化的视角、生活化的形式来展现普通人的情感轨迹,成为了社会群体情感宣泄的窗口。在此类节目迅速蹿红的同时,其自身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本文从真实性、隐私权、人文关怀、媒介把关等几个方面对该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者和业界对该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