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海德格尔反对柏拉图之后所有哲学家的观点,认为他们只研究具体问题,却不讨论本体论问题。1950年之后,海德格尔对语言的问题,尤其是语言本体论愈加关注。在其代表性作品《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海氏提出对他所思的语言的基本界说之一:语言作为寂静之音说话。本文首先对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进行整体分析,指出其"静默"1的特点,进而对语词、听说、遮蔽与解蔽等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静默"加以探究,最后指出,"静默"是海德格尔语言本体论一条看不见的线,贯穿着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对语言本性的探讨始终是在"语言与存在相互归属"这一洞察的指引下发生的.对语言之本性的考察首先需要清理出一条通向语言自身的道路,然后在这条道路上追问语言之本性.正是在"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的思想道路上,海德格尔揭示出了语言的本质即是本质之语言,存在与语言在本有之真理中相互归属,从而真正走向语言之途.  相似文献   

3.
后期海德格尔开始追问本性的语言问题,通过对走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对黑格尔和胡塞尔现象学的解读,海德格尔指出,思想在倾听、思念、感谢中将原初的事情显现出来,而语言对思想的事情构成了规定。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在发表了《存在与时间》之后,其思想发生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转向.在语言哲学方面,后期海德格尔继承欧陆人文语言哲学的思辩传统,从对传统的西方语言观的背离,逐渐走向对现代技术状态下语言观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系统地阐述了一种丰富、深刻而独特的语言观,对现代语言哲学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对传统语言观的背离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形成过程包含着对西方传统的语言科学和语言哲学的质疑.这一质疑在其后期  相似文献   

5.
在“贫乏时代”的废墟上重建精神大厦,为人类灵魂寻求栖息之地是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哲学意义所在。本文分别就“语言是存在之家”和“自然在说话”两个命题进行阐释,并与语言分析哲学比较,集中揭示出海德格尔语言观对形而上学的反叛与消解的精神实质,这是语言分析哲学所无法比拟的。它尽管实现了语言哲学上的革命,却无法找回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学这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从各自理想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思索和本体论规定。在海德格尔那里,语言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诗意韵味。伽达默尔在沿着海氏语言观所启示的方向思索语言的同时,强调了语言与自我、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摆脱了海德格尔所思虑的两种相互对峙的极端可能性:语言是存在的牢狱和家园,代之以中庸的、调和的可能性———语言是能被理解的存在,从而把阐释学所追求的语言与意义的本体论同一的语言观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一种本体论阐释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研究现代诗学思想,不涉及其与语言的关联简直是不可能的。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诗学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得出了“原初的语言是诗”这一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语言论诗学之思。对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诗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西方诗学的学术路向。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一反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区分在场和在场者二者纯一性之二重性的寂静之音,人应合语言之说而道说,诗是人之纯粹所说。海德格尔认为,语言规定着解释学关联,解释是带来存在真理之音信和消息的展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在根本上有别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如果说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是方法论的,那么,海德格尔意义的解释学则是存在论的。狄尔泰的解释是对生命体验的表达的解释,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意义则是存在消息的带来和保存。加达默尔的解释强调对神的消息的翻译,而海德格尔则强调对存在真理的倾听。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是著名的哲学家,两者在存在哲学、语言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上都突破了传统的表象主义和形而上学语言观,在语言的存在论上和真理观上都具有相似观点。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虽然都对语言哲学的研究具有同质性,但因所处时代背景和哲学流派的不同,两者研究语言哲学时的思维方式不同,对源初语言的界定以及针对传统形而上学观点的反对程度也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现对前期语言观是一种跳越。基于这一跳越,“语言与存在”这一主题被突显出来,思语言就得思诗与思的关联。诗与思处于一种相互面对的近邻关系,是从大道而来的语言之说,即大道的显示。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观超越了形而上学语言观,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后现代这一维度。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拉康都讨论过语言的问题,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甚至于只关心语言的问题.虽然同是在讨论语言,三人的出发点、方法和结论都完全不同.海德格尔指向的,是一种极具宗教性的“神启”般的语言,赋予其一种“本真”的属性;而维特根斯坦做的是“清道夫”的工作:破除语言的迷信,还原语言的游戏性;拉康则具有康德色彩地把语言放在一个意义的封闭领域之内,观察它的滑动,语言链条上的意义的回路成为精神世界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晚期强调走在通往语言的途中主要是通过诗意的经验获得的,并提出口号“把语言作为语言带向语言”。他分析和批判了日常语言观和形而上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未做到“把语言作为语言带向语言”。海德格尔强调经验语言,让语言自身说话,从而让语言回归其本性。他对语言的揭示叫作倾听的言说。道说让我们倾听并让我们到达语言自身的言说。人被大道用于化无声的道说为有声的人言,并且是大道的开辟道路使道说达乎人言。在他那里,语言被理解为道说,显示着世界与事物,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的要义就是说不可说之神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语言理论出发,探讨语言的真正魅力不仅仅在于言外之意,更在于语言世界之外.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真理的语言,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并不仅是人们通过肉身的发音说的话,就其本源性来讲,它是诗性的空间,是天、地、神、人共聚的生成空间。海德格尔从存在的高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给予批判,这种思想对梅洛·庞蒂及伽达默尔的语言观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西方语言思维的转向做出了明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分别表明为早期的世界性、中期的历史性,以及晚期的语言性.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是通达存在的道路.在本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语言的问题.在这里.从存在何以规定思想及其言说方式,以及语言时存在的敞开等重要问题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语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思想相互关切的生成游戏,这一生成游戏正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一种不解的思想之谜.  相似文献   

18.
谢萌 《海外英语》2015,(6):234-235
众所周知,哲学本体论被普遍运用于各学科领域。考察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的语言本体思想可以得出,对多元世界中的一元——语言本体的忽视是导致语境研究局限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语境的本质是语言;语言本体建构语境;基于语言本体的语境研究不仅要分析语境构成与类型,更要诠释说话人语境的生成机制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哲学本体论被普遍运用于各学科领域。考察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的语言本体思想可以得出,对多元世界中的一元——语言本体的忽视是导致语境研究局限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语境的本质是语言;语言本体建构语境;基于语言本体的语境研究不仅要分析语境构成与类型,更要诠释说话人语境的生成机制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