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述是语言交互活动中一种常用的纠错反馈策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述备受语言学界的关注。本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考察了教师是否给予明显重述线索、学生是否知晓重述意义两个变量对重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教师给予明确线索及学生知晓重述意义的情况下,重述达到了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阿来的《格萨尔王》对西藏格萨尔王的传奇进行了重述。对这部作品从"重述的困境"、"说唱人的重要性"和"史诗的现代命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重述史诗时面临着双重困境,即一方面要保持史诗原有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要转成小说叙事。小说中说唱人的重要之处恰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但阿来和说唱人的重述却向人们昭示了史诗及其重述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3.
林鸿 《巢湖学院学报》2015,(1):144-147,160
《与狼为伴》是安吉拉?卡特根据之前的童话故事《小红帽》而改编的短篇小说。卡特看到了许多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因受父权文化影响而存在的歪曲女性的成分,故而对其进行改写,并在其中注入了女权主义思想。在《与狼为伴》中,卡特保留了原童话中诸如小女孩和其外婆这些女性角色,并塑造了另外几个女性形象。大体而言,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保守、消极、软弱的传统女性,另一类是觉醒并富于反抗精神的新女性。通过对这两组女性角色的不同命运进行分析,可以探究卡特在这篇小说中倾注的女权主义思想。在这篇小说中,卡特批判了父权体制下传统女性保守、被动的思想,讴歌了觉醒与解放了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左翼激进政治学的代表,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在世纪之交发表的《帝国》一书,表达了对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秩序的新思考,在国内外思想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和讨论。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是《帝国》一书的核心范畴和近年来围绕帝国而起的主要争论之点。《帝国》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开启的社会革命宏大叙事的尝试,并非是完满无缺的,因此针对《帝国》的批评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人间——重述白蛇传》以叙述的套层架构重述神话《白蛇传》,通过对白蛇、粉孩儿、秋白等人前世今生故事的叙述,融入作者自己对人、生命、身份认同的思考,《人间》超越了它文本层面的意义内涵,不再仅仅是个与现实无关的神话故事,而成为探讨当下人类身份认同问题的寓言。  相似文献   

6.
由于安洁拉·卡特在其作品中有意识地、积极地探讨关于性与性别的议题,她对传统童话故事的重新演绎一直以来吸引了众多文学批评家的关注.文章分析了短篇故事集《血室》中卡特是如何解构性别规范的,并选取该故事集中的三篇故事——《里昂先生的求婚》、《血室》以及《老虎的新娘》作为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借鉴了雅克·拉康和朱迪思·巴特勒的理论,探讨卡特是怎样揭示并解构了传统童话故事里暗含的性别规范.  相似文献   

7.
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在相继出版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三部作品中,对中国故事进行多元、个性化重述,其创作文本同时具有故事重构性特征.作家立足于中国传统故事资源,借助"反记忆"式故事重构叙事策略,一方面完成对中国故事的接续,另一方面在人物形象设计上大胆创新,打破原有故事叙事框架和情节,使之符合美国故事叙事范畴、当...  相似文献   

8.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被现代人重述较多的一个。按时序考查一些代表性的现代重述文本,可发现它们对白蛇故事情节动因不同的重新阐释与演绎,蕴藏着一条现代革命与人性叙事更迭的线索: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把白娘子许仙恋情悲剧归因为法海的“嫉妒”;田汉剧本《。白蛇传》冲突则源于法海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对白蛇的压迫;李碧华的《青蛇》颠覆旧说,将灾难归结为男性的私欲导致的性别冲突;李锐、蒋韵的《人间》把白蛇的苦难演绎为人性普遍的自私与暴力之殇。这些重述文本体现了现代思想意识渗透传统文学母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9.
“重述神话”是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包括英、美、中、法、德、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的全球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重庆出版社是“重述神话”项目在中国内地的惟一参与机构。继苏童完成了《碧奴》后,叶兆言完成了《后羿》,李锐、蒋韵的《人间》出版。《碧奴》强化了孟姜女传说的神性思维方式,复原和填补了传说的语境,强化了传说本身具有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0.
《珊瑚岛》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儿童小说。本文通过对小说《珊瑚岛》的后殖民解读,分析了海岛空间及土著人的他者化表征,审视了小说《珊瑚岛》对帝国之外空间的想象建构。帝国儿童的凝视凸显了帝国的文化与种族优越感,为帝国的海外扩张正言。  相似文献   

11.
普希金的童话诗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是普希金童话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幽默用语的原型和素材。就故事内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来说,普希金所有的童话诗,都保留了俄罗斯民间文学的特色。普希金打破了贵族文学的传统,把民间童话和语言的叙述技巧引入到诗歌创作中。从此,散文形式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在普希金的笔下向诗体形式转变,更有利于朗诵和传唱。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童话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一)阅读,编创童话,有力促进儿童思维发展;(二)重视童话的重述,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三)童话有助于儿童美感的培养。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一)发展思维,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创作童话;(二)加强朗读,注重重述;(三)解读文本,培养美感。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伏涛 《成都师专学报》2009,(2):43-47,52
赵翼在科举之路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此后几乎一直生活在科举的阴影中。以赵翼的科举经历为窗口,可以管窥清代科举制度的真实面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赵翼的诗歌研究、文学研究以及赵翼本人的研究,而且可以促进文人心态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科举的认识,从制度层面上去认识科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童话故事集《原来如此》,1912年由美国长老会费启鸿师母最早译介到中国,题为《新小儿语》.《原来如此》是现代童话的典范之作,它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创作,同时又把成人的智慧、体验、思考和愿望熔铸于其中的奇幻故事.《新小儿语》的翻译为中国现代童话的写作提供了文体和语体的范式.为了契合原著口语化的特征,译者采用上海方言进行翻译,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语气、口吻和神态,译文也更为简明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这一译本不仅有助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而且对推动白话文运动进程也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6.
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日本天皇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概括,并对研究情况作简要评析。认为我国学者对日本天皇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研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认为童话是男权社会教育、驯化儿童,尤其是麻木女性思想的工具之一。其作品揭露了男权话语霸权,成为上世纪英国开创利用经典童话批判男权思想的先驱之一。卡特成功地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写、戏拟和仿作,从而达到颠覆、消解男权话语霸权目的。她或是揭露童话的伪善欺骗性;或是把扭曲的女性还原到本来面目以张扬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科举与孤贫     
科举制度创立最明显的进步性就是否定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被世家豪族垄断了仕途的荐举制,为平民子弟中的优秀者步入仕途创造了进身之阶,也为社会人才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竞争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教育事业和文化的发展。以往人们在研究历代科举入仕者的出身和社会阶层时,多以其父、祖是否居官为依据,笔者认为那是不科学的,而应以士子自身成长过程中具体家庭状况来进行区分,所以在这里使用了“孤贫”这一概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宋、明两代的状元和一甲进士及其中的孤贫之士进行多方面考察,来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并最终定型。根据明代科举发展历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阶段性,可以将其分为探索期、发展期、繁荣期与衰落期。总结每个时期的特点,厘清明代科举史发展的轨迹,对研究中国科举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止,然而国人对它的评价并未就此终结,一直持续到现在。百余年来,人们对科举的评价态度历经了由盲目批判到理性平反的重大转变。这折射出人们在认识和评价科举之思维方式上的历史变迁,即由形而上学思维转变为辩证法思维。科举评价之变迁的动因有很多,其中社会因素是主导,但也不乏评价者个人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