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玉根 《生活教育》2012,(12):55-56
学生的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情"。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参与生活,甚至干预生活,去切身体验生活的意义和快乐。组织富有童真童趣的校园活动,感受同伴之间纯真的情感;鼓励学生关注家庭活动,让他们感受亲情,感恩长辈;带领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并展望将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与德育相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有担当的责任感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家庭生活是中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那么,如何能够写好有关亲情的作文呢?一、明确立意,立足亲情作文是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写亲情类文章,要从小处入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学会细腻感悟、真情表达、理性升华。关于亲情这个话题,涉及"情感"和"成长"两  相似文献   

3.
一、案例描述人是情感的动物,没有真挚、高尚的情感,人在精神上就没有成熟。亲情是情感树上最绚丽夺目的一朵鲜花,任何辞藻都无法装饰亲情,它的质朴之处就是它的动人之处。它只要我们真心真意去感受,真情真诚去表达。亲情值得讴歌,因为它开垦了生命的荒原;亲情值得书写,因为它展示了生命的魅力。教会学生将感受到的亲情淋漓尽致地加以传达,实现的是学生与自我的精神碰撞,是对其灵魂的烛照与洗礼,是对高尚精神生活的展示——当学生让亲情在笔底流泻,他们托起的何尝不是鲜花般的生命!这节作文教学课,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静静感受亲情,充分地表达…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作文,技巧和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情"。学生平时作文虽然写的内容还算充实,但是缺乏情感的内核,因此没有感人的力量。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涵盖面广,如亲情、友情、师生情、家乡情、爱国情等等。从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紧扣生活,突出对情感的感受与追求,已经成为热点,不少考题还明确提示"要有真情实感",考试得高分的作文也都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失真的语言,来表现着对失真生活的"感受"和对失真情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可见,学生认"真"习作,"反映新思维、新体验","面向生活,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何为“情境再现,观察作文”呢?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联想、想象,进而进行作文创作。这样的情境再现。学生观察饶有兴致,感觉身临其境,自然而然产生联想和想象,并融入个人情感。写作时,学生顺着感情线索,头脑中再现一个个动人、难忘的场景、细节,自然笔下生辉。这种作文训练法,为学生搭建了生活与作文的平台,提供了写作的材料,彰显了作文内容的细节,触发了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写作的趣味和动力,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在“情境再现,观察作文”训练中,我为学生架构起词、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产生情感效能。小学作文是调动儿童潜能素质的主观语言的外在表现,离不开情感产生的效能。俗话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良好的情感品质也是素质,是作文的"情商",也是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收获中的喜怒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发表见解。《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的问题上提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这些描述正是创新作文的基本要素和内涵。从这点上伸展,创新作文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  相似文献   

9.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匙开启学生一心灵的大门,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无事不提笔,无情不抒发。”为了让孩子们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我尝试把亲情主题板块注入作文教学,探索出“亲情作文三步走”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步:“煽情”—轻叩学生情感的大门 新课标指出,生活是作文的根基,而家庭生活则是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一句赞美、一次抚摸、一个亲吻,都会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爱。这样的情感最真挚,这样的故事最感人,此时此刻让学生拿起笔,记录亲情的故事,作文必然会情真意切。“煽情”是调动学生情感,做好习作准备的第一步。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表明,习作之前的“煽情”很重要,老师“煽情”到位,学生就会打开情感的大门,作文就会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倘若“煽情”不够,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写作状态,作文就会断断续续,无病呻吟。例如,在指导作文《请原谅我吧,妈妈》时,我是这样“煽情”的:“在女儿幼小的时候,为了教女儿喊一声‘妈妈’,您把女儿抱在怀里,耐心地教女儿,一遍、两遍、三遍……不知教了多少遍,女儿总算发出了‘妈—妈’。那一刻,您激动地亲吻着女儿的脸颊,把女儿搂在怀里。如今女儿长?  相似文献   

10.
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亲情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的融融亲情。  相似文献   

11.
鲁迅曾说过:"创作总根于爱",即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如果学生的笔端倾注激情,文辞就如同充沛的源泉汩汩流淌;反之,则犹如死水一潭,枯井一口,文思呆滞,语言干瘪。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班级中经常有学生不喜欢作文,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作文,见到作文头疼,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样,  相似文献   

12.
应试教育造成了现在的高中生与社会生活脱节,感受不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使得他们的作文"幼稚病"很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让作文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关于亲情的颂歌,相信有许多人很想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但为什么我们写父爱、母爱等的话题作文,并不感动人呢?其实,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亲情,就能写出内容充实、感人至深的文章。要表达充实的亲情,就要有丰富的生活和情感。我们如果写的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切感受,还用担心文章内容不充实吗?  相似文献   

14.
<正>一篇文章能否打动读者,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情感真挚是首要的。这情感真挚的流露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源于学生对情感的自由表达,那么,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时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作文的形式真实、自然地抒发出来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小学三、四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这个学段的重要任务。可是一直以来,作文让很多学生苦恼。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呢?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作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喜欢作文、乐于写作的情感,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校园生活、家庭亲情、社会实践、群体交往等是学生的基本生活范畴,我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6.
蒙爱华 《广西教育》2014,(21):47-48
初中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学习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拓展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找到情感的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契合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也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也写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多次对"体验"一词加以反复强调,作为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商春 《考试周刊》2011,(20):77-78
只有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得真切的感受,文章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才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味道。如何让学生的体验在作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呢?作者从作文内容、作文指导和作文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更令许多语文老师感到束手无策,因为三年级学生开学初根本不懂什么叫作文。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作文写作能力呢?结合最近几年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
  1.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平时积累的训练,况且"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20.
作文的基础是阅读,阅读是习作的营养。阅读过程是获取习作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要使学生有作文情感,应先从阅读中培养情感。因而,教师应研究作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策略,应在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作文情感的培养。为此,一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优美,感受人物的生动形象和特点,感受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