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助词“de”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复杂,具有多方面的语法功能,这就需要对“de”进行较为系统,地合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的实际情况作出有利于语言应用和语言发展的判断,本文主要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助词“de”的特殊语法功能进行了共时的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何处”在人们的意识里一般表示“什么地方”的意思,但是,它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也可以表示“什么时候”的意思。这是因为一个词除了有字面意义外,一旦用于一定的语境,它便被赋予了语境义,语境义长期对该词的作用,新的意义也就产生了。根据语境.我们可以判断一个词在使用时的具体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也说"似的"与"似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书面语中“似的”“似地”等是比况助词,使用时需附着在词或词组(短语)后边,组成比况词组表示比喻,一般不单独使用,词汇意义相同。为了准确使用语言,在书面中应只保留“似的”一个词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解释了“双刃剑”这个词的由来。“双刃剑”将“剑”的内涵凸显,可以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X是双刃剑”是一个性质判断,以这个性质判断为前提可以进行推理,在结论中说明“X”的两种作用力。文章着重讨论了这种推理的不同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5.
天津俗语“搭咯”是一个很富有表现力,又很独特的词。以其丰富的蕴含义是词义相近的普通话或其他词不可替代的。这就是“搭咯”一词能在天津人口语中长期使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所谓“S可能的确是(不是)P”句式,是一种糅合不相容模态判断的句法结构。即在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表示可能判断的模态词和表示必然判断的模态词。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兴许他的确没偷。” 本文讨论下列问题:这种句式的逻辑基础;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路伟  张梅 《现代语文》2010,(7):75-79
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从语言中得到反映,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语言的变化来考查社会的变化。建国以来共召开过十届党代会,前四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召开的,后六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在前四届的主题报告中,“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等词使用的频率很高,而在后六届的主题报告中,“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等词使用的频率很高。这六个词的词频变化与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好像”、“仿佛”、“似乎”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近义副词,尤其是在文学性语言中。“好像”也作“好象”(文中引例一律作“好像”) ,《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为“类似,大概”。“仿佛”作为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则用“好像,似乎”来作解释。在用法上,该书认为二者都可出现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句末也都可加“似的”、“一样”、“一般”。对二者的区别,只提及“仿佛”多用于书面语,而对“似乎”一词,则并无单列词条去解释,通过对“好象”、“仿佛”的释义看,“似乎”与它们几乎相同。对此,《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解》中也表…  相似文献   

10.
“说”一词是最活跃的英语动词之一,英语中还有许多词也可表达“说”的概念.学习并掌握更多这些词语,会使我们使用的语料更丰富,在荚汉对泽中,更恰当准确地传达“说”的含义,有利于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11.
"词"和"辞"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可通用。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细加区别。先说通用的情况。在意义上,“词”和“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代,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海”、“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辞”,均可以通用为“词”。相应地,工于言辞的人,可叫做“辞人”或“词人”。成语“词不达意”和“辞不达意”也可相互通用。但是在用法方面,“词”和“辞”又各有习惯用法。如在“台词”、“誓词”、“歌词”中用“词…  相似文献   

12.
“多”是现代汉语中用法复杂且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各种用法的“多”在语义、句位、语用、使用频率等方面的特点,证明“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词,它的各种用法是连续的。意义的逐步虚化、句位的固定以及特殊的情态、语篇功能是它虚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所谓拼词是指提取非固定短语的部分汉字拼舍而成的临时性词语。拼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已有的某个词语“形”同“神”异,一类“神”、“形”俱新。在拼词的衍生过程中,缩略、谐音、重新解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应吸收比较优秀的拼词,权威性传媒当在拼词的使用方面做出表率,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关调控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应做好语言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牙祭”一词在方言中使用比较普遍;“牙祭”当理解为“(盛于)牙盘中的祭肉”,“打牙祭”的词义引申过程也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认为量词“梃”、“挺”乃“铤”之误,或者认为这些量词在古代随用皆可。其实不然。无论历史来源还是使用情况均显示出这三个量词是有区别的。我们把“挺”、“梃”归为陪伴词;把“铤”看作称量词。类似于“锭”。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体”包含着“体裁”、“体制”、“风格”等多种含义。词学领域使用“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纷繁芜杂,这对于我们阅读词论词话有消极影响。因此,梳理“体”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词论词话著作。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的"吾"与"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两者并非同一词.这主要体现在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而恰恰这种差别又是极其细小和微妙的,稍不留意,即容易忽视。辨析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是有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像”(好像)是重要而又常见的比喻词,它经常出现在比喻句中,因此有些同学一看句中有“像”(好像)字就不假思索地把该句判断成比喻句,这就走入了“像”字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就要注意识别以下几种“假比喻句”: 1.真夸张假比喻句: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赋闲家居时期创作的词中,多次使用“懒”这一心理一情感意象。以唐宋词中的“懒”意象为参照,唐宋词中的“懒”意象包含三个层面:其一,表现慵懒无聊的美人情态,心理基础在“怨”;其二,表达逍遥闲散的生活姿态,心理基础在“倦”;其三,寄寓壮志难酬的孤愤情怀,心理基础在“愤”。其中前两类在唐宋词中比较普遍,第三类则为稼轩所特有。  相似文献   

20.
"非常"一词的汉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常”一词在汉语、日语中都是一个常用的高频词。在不同语言中,它的意义、用法及使用规则并非完全吻合,而是既有相同又有差别。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汉语“非常”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比分析了日语“非常”的各种意义,梳理清楚了二者意义上的异同。然后阐述“非常”的用法,重点辨析了日语中表示“非常”意义的一组近义词。最后,通过偏误分析得出了“非常”一词在汉语中使用时的几条规则,以便学习者从汉日两个角度全面掌握“非常”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